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洪水來襲一下不見二十萬!鐘山「泥鰍哥」:我要打場完美翻身仗!

洪水來襲一下不見二十萬!鐘山「泥鰍哥」:我要打場完美翻身仗!

GIF

「不種田搞魚塘,虧了連飯都沒得吃。」

2014年當盧敬鋒做出回家養泥鰍的決定時遭到父親的極力反對。

但回鄉養泥鰍並不是衝動之舉,小的時候盧敬鋒就跟舅舅學過養泥鰍,2011年還專門到廣東佛山的一家泥鰍養殖廠當學徒學技術。

鐘山縣花山瑤族鄉寶鹿村委保垌村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常年降雨充沛,氣候冬暖夏涼,是出了名的生態好。

所以,他一直都想把學到的技術和家裡的好生態結合起來,發展生態養殖產業,在自己家門口富起來。

面對父親的極力反對

盧敬鋒該何去何從?

知易行難,頂著巨大的壓力盧敬鋒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第一年他把家裡的三畝田地改為魚塘,為了提高魚苗的成活率,還特地選了大魚苗。經過四個多月的悉心照料,竟收貨了6000多斤的泥鰍,加上當年泥鰍的行情好,每斤可以賣到十七八塊,除去成本還賺了七八萬塊。

初次創業嘗到甜頭更加堅定了盧敬鋒發展泥鰍產業的信心,之前反對他的親朋好友以及持觀望態度的村民都紛紛前來「取經」。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村裡養了20多畝泥鰍,不少村民靠養泥鰍賺了錢。

養泥鰍的人越來越多,

單純靠本地市場和零售這一條路是行不通的,

為了打開銷路,

盧敬鋒把眼光放到了外地。

「我們的泥鰍生活環境好,沒有農殘和重金屬超標,在質量上是很佔優勢的。」很多老闆都對這裡的泥鰍很感興趣,但一問到產量,很多老闆都搖搖頭。「有一次在桂林聯繫了一個老闆過來買泥鰍,原本以為夠8000斤,可是稱完之後只有5000斤,當場要求降價。」 盧敬鋒無奈地說道。

擴大規模,才能打開銷路。靠傳統的單打獨鬥自養自銷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盧敬鋒想到跟農戶聯合起來,簽訂了養殖合同,組織有意願的農戶一起養殖統一銷售。這兩年,轉換了養殖模式,泥鰍的產量跟上來,加上產品質量好,桂林、上海的訂單源源不斷。

去年6月一場洪水將剛盧敬鋒和農戶們放下去的50萬斤魚苗全部沖走,僅魚苗盧敬鋒就損失了20多萬元。這場意外讓一些農戶打起了退堂鼓,但洪水並沒有沖走盧敬鋒養殖泥鰍的決心,「我們村水質好、無污染,特別適合養殖泥鰍,加上市場前景廣闊,既然選准了這個產業,現在就要考慮怎麼把它做大做強。」現已是經驗豐富的「泥鰍達人」盧敬鋒信心滿滿地跟記者說道。

「產業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只要方向對路,用好政策資源,沒有過不去的坎。」花山瑤族鄉的第一書記朱申福在了解了目前泥鰍產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後,正積極地研究相關的政策幫助他們解決發展難題。

讓泥鰍產業變成農戶「錢景」,

帶動更多的瑤鄉同胞穩定脫貧奔小康。

記者:賴文藝 通訊員:楊世有

編輯:林 婷 審 核:鄧荊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賀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賀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