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保密史話】古代保密公文的封裝方法

【保密史話】古代保密公文的封裝方法

原標題:【保密史話】古代保密公文的封裝方法


在古代,保密與封建君主制的鞏固和封建王朝的利益緊密相聯。在漫長的歲月中,以「公文保密」為主的一系列保密制度和手段日臻完善,保密公文的封裝方法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中國古代自秦到晉的公文載體主要是 竹簡和木牘,一般公文不用密封,都採用「露布」(公開)的方式行文,而保密公文則要相應採取保密封裝。


秦代以前的秘密文書主要採用簡單泥封的方式,在繫繩的系扣處包裹封泥,鈐以印戳,待其風乾後必須破壞封泥才能打開文書,收件人主要通過對封泥印戳文字的真偽鑒定和封泥完好度的考察來判斷是否泄密。這種方法簡單實用,成本低廉,在當時被廣泛使用。1995年,陝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一處發現了2000多枚秦代封泥,封泥上的鈐印顯示,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各類官員都使用泥封的方法傳遞秘密公文。



簡單泥封的方法雖然方便易行,但在長途驛馬的顛簸傳遞中也存在容易破損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西漢時期出現了改良的 「斗檢封」,「檢」就是一塊竹、木板,在其中間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狀空間以容納封泥,兩邊穿孔打通以穿過繫繩,封裝時將封檢和文牘按照一定的規則捆綁在一起,系扣結在封斗處,封泥厚度與封檢齊平,再鈐以印戳。覆斗狀保證了封泥不會脫落,封檢保證了封泥 不會意外損壞,提高了秘密文書封裝的穩定性。

西漢時期,出現了「皂囊重封」的封裝方式


皂囊是一種雙層口袋,黑布面、白布里。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對書簡進行璽封,放入黑色布袋後,由尚書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實現了雙重加密。不光是皇帝下的詔令,漢代臣民給君主上書也有重封。



古代璽印


到了宋代,朝廷對秘密公文的封裝已有了明確的規定

宋代建立了「實封」制,即官員呈奏的秘密文書,皆須將其封皮折角重封,兩端蓋印,無印者書官名,封面不準粘貼摘要。官員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文,只貼「系機密」或「急速」字樣,並規定,若發現依例應該實封而未實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員將被嚴懲。


明朝嘉靖六年,世宗皇帝在給大臣楊一清的密諭中對其進呈秘密文書的封識作此規定:「封套正面上雲『進呈』,下雲『臣謹封』,不露名,背印字型大小,俱照卿書才是。封套背面素。」此次封識的規定,與原來的習慣有顯著不同,原先是在封套的正面寫「密題」或「密奏」字樣,此次是在正面上寫「進呈」,下署「臣謹封」三字,且不透露上奏者姓名。雖在封套上不露進呈之人的姓名,但皇帝仍可以根據所加蓋銀印的內容,知道進呈人究竟是誰(銀印為皇帝特製專賜,不落姓名,准以密奏)。




清代奏摺


清代,具折人必須將奏摺放入封套,再放入折匣並鎖好,才能交給他人呈進。


饒旬宣所作《饒嵩生折譜》對封套有這樣的描寫: 「請安折封套,外用雲龍黃綾,內用黃粉箋裱。長六寸四分、寬三寸一分、上下掩首各寬五分。」「折匣長八寸八分,闊四寸四分,高一寸五分。內用黃綾裱底,外用黃漆漆之。」雍正二年十一月上諭中,有「朕將內製皮匣,發於諸臣,令封鎖奏達」的字樣,密疏應該是內外兩層,外面是木頭匣子,裡面是一個活動的、可以取出的皮匣子。雍正五年,福建巡撫常賚官署失竊,丟失了鑰匙,於是只得向將軍石禮哈借用開鎖,可見木頭匣子外面是有鎖的,應該還不是尋常的鎖。


鏈接

古代密封方式對後世啟發良多


從西漢的簡單泥封到皂囊包裹、皂囊重封,到宋代的「封皮折角重封,兩端蓋印」,明代再改良為不落官印,避免泄露上奏人信息,到了清代更引入「技術加密」,用內廷特製的鎖匙加以封鎖,通過對文書保密封裝歷史變遷的簡單梳理,封建統治者對保密的重視可見一斑。



古代泥封


值得一提的是,泥封技術隨著造紙術一同傳入了西方,只是「封泥」變成了『封蠟」。


西方人用蜂蠟、威尼斯松脂和顏料的混合物取代封泥,蠟經過熔化和攪拌配置而成,然後將熔融的混合物倒入棒形模具中,把模具移到待密封的信封或文件上方,用蠟燭或其他方式加熱,最後在形成的蠟滴上壓上封印,其操作程序與中國的泥封方法大同小異。


這一技術在公元4、5世紀到公元15世紀千餘年的漫長歲月中,一直在歐洲被廣 泛使用。



這些古代保密公文的封裝方法,其中很多成本低廉,保密效果良好,經過改良,至今仍然沿用於實物封裝和文件封裝。如紹興名酒「女兒紅」,如今仍保持泥封的傳統,以保證佳釀的品質。保密閱卷中裝訂線密封法是對漢代「封蒙約縛」的改良(用封條代替了封泥),而水電氣表上的鉛封鈐印則直接脫胎於泥封。現在仍在使用的保密文件的機要封裝傳遞,還部分遵循著宋代「封皮折角重封,兩端蓋印」的操作規範。



紹興名酒「女兒紅」,如今仍保持泥封的傳統,以保證佳釀的品質


原載《保密工作》2010年第9期,作者:瞿嶸蓉


原標題為《古代保密公文的封裝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獻的傳承
應縣木塔秘藏中的遼代卜筮書刻本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