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街舞火完又到《創造101》,為什麼熱搜都被網路綜藝承包了?

街舞火完又到《創造101》,為什麼熱搜都被網路綜藝承包了?

文/江宇琦 蘇行

伴隨著新一期的《創造101》於今晚登陸騰訊,微博的熱搜榜便再一次被和小姐姐們相關話題所霸佔。從楊超越到菊姐,再到如今越加激烈的出道點贊競爭,《創造101》創造出的熱點已經滲透到了互聯網的各個角落,讓這檔節目成為當之無愧的「全民級綜藝」,並掀起一股全民追星熱。

類似的情況不覺讓人想起了上個月完結的《這!就是街舞》,在大眾對於街舞文化普遍認知較少,甚至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的情況下,這檔節目的走紅打破了原有的圈層壁壘,使得「街舞」的網路熱度在節目開播後攀升了數百倍,街舞從業者們的收入也水漲船高,街舞培訓大受歡迎。

《這!就是街舞》總決賽

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發現,整個2018年上半年「唯二」的爆款綜藝全都來自於網平台,而相較之下傳統台綜的境遇則相對沒有那麼樂觀。從2017年起,許多老牌台綜的影響力、收視率就不比以往,有的「綜藝N代」收視率甚至遭遇斷崖式下跌,今年開年至今更是鮮有亮點。如果說早年間網綜還只能靠差異化來在台綜的強勢下「夾縫求生」,那如今兩者的位置似乎調換了過來。以2018年為起點,網路平台真的要成為綜藝節目的新擔當了嗎?

網綜爆款不斷,網路平台要成綜藝新擔當?

一年前的夏天,《中國有嘻哈》在不被很多人看好的情況下,一夜爆火,成為了引發全民熱議的現象級綜藝。彼時人們討論的更多的,是這檔節目是否會成為「嘻哈元年」的標誌——可沒曾想,以這檔節目為節點,開啟的卻是網綜成為綜藝新門面的時代。

早年間,雖然各平台也曾出品過許多優秀的自製綜藝節目,但無論是從影響力還是熱度上來看,都很難和傳統的電視綜藝相媲美。但隨著視頻網站的競爭進入白熱化,各平台在內容投入上不斷加碼,自製頭部綜藝作為吸引付費會員、搶佔市場的重要武器,也越發得到重視,節目規模與影響力的也可謂是今非昔比。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屆中國網路視聽產業論壇網路綜藝論壇上,阿里文娛大優酷MAD工作室總經理宋秉華就透露,2015年優酷準備在自製綜藝上加碼時,一年的投入也不過3億,而今年光是上半年各平台單部預算超過3億的綜藝就有5到8部。可以說,平台間頗有些此消彼長的意味,熱門綜藝一部接著一部,幾乎未曾斷檔。

阿里文娛大優酷MAD工作室總經理宋秉華

打響頭炮的是1月9日在愛奇藝開播的《偶像練習生》,雖然練習生的偶像培養機制對許多國內觀眾來說還十分陌生,但這並不影響這檔節目在開播一小時後播放量就成功破億,首期節目累計播放量達到3.3億,開播當天播放量全網第一。而比節目數據更火的,是幾位偶像明星們的數據,以蔡徐坤為代表的NINE PERCENT成員,在出道後短短一個月里,包括微博指數、超話排名等網路數據都超越許多傳統流量藝人。

隨後播出的優酷自製綜藝《這!就是街舞》則再度聚焦於「街舞」這一相對小眾的文化圈子,但同樣收穫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截至目前為止,節目累計獲得了15億,而據統計,節目播出期間,「街舞」的微博指數等數據從開播前的幾萬攀升至了330萬,達到歷史峰值。在節目收官時,微博上話題#這就是街舞#的討論量和閱讀量分別達到1.1億與133.8億,熱門選手韓宇、楊文昊的微博熱度甚至超過了同期熱播大片《復仇者聯盟3》,影響力可見一斑。

此外,節目的火熱也切實影響了街舞行業的發展。有街舞從業者告訴壹娛觀察,受節目火熱影響,街舞的熱度也在不斷提升,很多原本維持生計都困難的街舞工作室,教課收入提升了好幾倍。一些原本在圈內很有名氣,但卻沒有合適的大眾化舞台的舞者,如人氣選手Nikki(陳妍臻)等,也通過這檔節目為人所熟知,並和平台下屬的經紀公司簽約而獲得了更多發展空間。

而如果說《這!就是街舞》讓街舞來到了大眾視野中,讓街舞文化徹底火了起來,那時下正在熱播的《創造101》,則可以說是將「偶像」在國內的熱度拔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上。節目開始至今,各類相關微博話題的討論量已經突破了100億,尤其是意外走紅的「菊姐」王菊,更是成功打破了文化的圈層,成為了真正意義上全民皆知的練習生偶像。如若不出意外,等到節目完結時,各項網路數據又將再度得到刷新。

《創造101》

相較之下,電視綜藝的表現則並不盡如人意,2018年開今年至今,鮮有出色表現。針對這些變化,有傳統電視綜藝的編導向壹娛觀察表示了無奈,稱網路綜藝、網路文化更容易俘獲年輕消費者,但傳統綜藝卻面臨轉型難的問題。網路選秀節目《明日之子》的總監製馬昊曾在去年預言:「未來的選秀只在互聯網,因為年輕人都在這」——從今年各綜藝節目的表現來看,無論是選秀還是其他類型的綜藝,這樣的趨勢的確正越發明顯。

「網路綜藝更懂消費者」

4年前《奇葩說》剛剛開始在各大高校找尋辯論人才時,反響遠沒有今天好。一位曾打算報名《奇葩說》但最後放棄了的辯手告訴壹娛觀察,當時覺得網綜太low了,很多都是瞎胡鬧,可「沒想到現在網綜都做得那麼有排面,有些吃驚,也有些後悔」。

在某業內人士看來,網綜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因為網綜更懂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他相信這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原來一板一眼的綜藝已不再符合年輕人群的口味,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讓人們更傾向於放鬆甚至是自嘲吐槽式以及在自己涉獵外的節目。」

辯論、脫口秀、養成式偶像、說唱、街舞……這些年來的爆款綜藝無不和一些並非是主流的文化符號聯繫在一起。由於網路平台受時長、管理限制較少,因此得到了更多從小眾文化(亦或者說是圈層文化)入手去打開市場的機會。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事業群總裁楊偉東就認為,這種「經歷圈層爆發,再蔓延到更多人群」的綜藝爆款模式,將逐漸成為行業的新常態

《這!就是街舞》現場

而這種變化核心,實質上互聯網的開放性和開源性。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傳統的電視(無論是綜藝還是劇集)節目從廣義上來說都屬於單向傳播,和用戶間的交互性較弱。在娛樂模式匱乏、信息流通相對閉塞的年代,受眾可選擇空間較少,大眾媒介強大的傳播能力能夠保證節目的傳播效果。但這樣的弊端在於用戶的需求無法得到及時反饋,且針對反饋做出改變的成本較高、難度較大,因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當可替代的娛樂模式更加多樣時,傳統電視節目便很難適應大眾多元化的需求。

相反,網路平台則能夠通過AI技術和大數據的支撐來完成對用戶喜好的捕捉,並及時作出應對。正如楊偉東在優酷的春集發布會上提到的:「過去影院和電視台相對固定的播出格式和方式,讓我們的內容鏈路是相對閉環的,但今天新媒體播出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更加具備延展性和靈活度。今天的內容鏈路,從創作、製作到宣發都呈現出開放和開源的趨勢」。

一方面,如Netflix、Hulu等西方流媒體早已嘗試多年的那樣,早在內容創作、宣傳階段,就通過用戶征訂習慣等大數據來解析用戶偏好,從而對症下藥。據悉,當下國內視頻網站也都陸續推出了相應的數據平台,例如愛奇藝就曾宣布將利用AI技術來輔助從業者從劇本創作到選角再到剪輯的一系列工作;優酷此前則同樣搭建了泛內容大數據智能預測平台魚腦與AI技術平台鯨觀,前者已輔助完成了《長安十二時辰》等頭部劇集的選角,後者則被運用在了《這!就是街舞》的剪輯與創作當中。

魚腦選中了雷佳音出演《長安十二時辰》

另一方面,在視頻內容的放映過程中,視頻平台也能夠就用戶在各平台上的反饋做出調整。《這!就是街舞》播出前期,很多網友反映稱街舞認知門檻太高、節目剪輯比重失當,因此在隨後的幾期中,節目組便做出了調整。不僅加入了相關街舞術語的注釋,還利用魚眼技術分析了觀眾的偏好,在此後的剪輯中加重了選手比賽的分量,減少了採訪環節的插入。

《這!就是街舞》完結後,街舞類自媒體NeedAYeah發表了一篇評論,文中寫到:「這個節目本身,在前提有很多的不足, NeedAYeah也沒少挑毛病。但有一點就是,節目組的反應速度真的很快,一直在根據輿情進行調整。不說別的,前三集的剪輯和後面就完全不是一個東西。」從節目口碑的變化也能看出,《這!就是街舞》上線之初豆瓣評分只有6.7左右,但到了現在已經上升到8.3,觀眾的認可度有了明顯提升。

正因為互聯網平台能做到傳統媒介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就綜藝這塊來說,電視台的競爭力在以肉眼可見的差距縮小著。」2017年某熱門綜藝的負責人告訴壹娛觀察,「現在網路平台的話語權正變得越來越大,綜藝會在網路平台上得到一個更加茁壯的成長和發展,這可能是綜藝的一個新的一個發展風口。而且現階段優愛騰等網路平台之間對於綜藝的競爭和投入不會減少只會上升,這也變相了促成了綜藝在網路平台上會有更大的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娛觀察 的精彩文章:

手握78億現金與2489家影院,還有政策扶持的中影為何依然「大而不強」?

TAG:壹娛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