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療多汗,中醫辦法多

治療多汗,中醫辦法多

□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

體檢部主任 李寶華

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方式,尤其是夏季天熱或活動的時候,機體通過排出汗液把體溫降低到正常水平,但出汗太多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過多會耗氣,傷及津液而損心血。形形色色的特殊部位「奇汗」,是身體發出的無聲警告。針對這些異常出汗,我們如何來調理身體呢?

頭面部出汗多

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陰虧虛。頭面部出汗多,適當吃一點百合粳米粥,可以潤肺止汗。方用百合10克,粳米50克,麥冬10克熬水喝。或將等比例的五味子、五倍子磨成粉,用70%的酒精調成糊狀,抹在肚臍上或耳後,用保鮮膜或塑料袋包裹,然後用膠布固定,24小時更換一次。

也有些青壯年人每當吃飯時就頭汗淋漓,身體發熱,這種人通常是因為胃火太重,兼夾濕氣。調理要以瀉胃火為主,並注意不要吃得太過油膩,應清淡飲食。平時要多吃利水排濕的食物,如薏米、山藥、地瓜、冬瓜。

鼻子出汗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鼻頭蒼白,容易感冒,說明肺氣不足。建議每天用雙手或工具敲打雙腿,重點是多次敲打,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脾經和胃經分布的部位,通過適當的刺激可以達到調理脾胃的目的。因補益脾氣可以間接補肺氣,中醫稱為「虛則補其母」。中成藥可以服用玉屏風散。推薦一款黃芪紅棗湯,即黃芪30克、紅棗20枚、豬瘦肉100克,水煎服。

手腳心出汗

平時手心、腳心容易出汗,常伴有胸腹部痞滿,身體困重等,說明濕熱困阻脾胃。可以每天餐後按摩腹部,先順時針按摩30圈,再逆時針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盡量不吃生冷食物,比如冰淇淋、冷飲等。

可服用清胃熱的中成藥治療,如胃苓湯、連朴飲等。如果伴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積熱,可服用通便藥。此外,也有一些外治的方法,比如用白礬或者葛根煎湯泡腳、洗手,堅持一段時間,癥狀也會有所改善。

轟然而熱,驟然汗出汗

轟然而熱,驟然汗出,不定時發作。多發生於45~55歲的女性,或月經異常,或婦女停經前後,情緒不暢,頭部不定時地轟然而熱,驟然出汗,瞬間即止。此病常見於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因為激素分泌失調所致,中醫則認為是肝腎虧虛,虛火上擾所致。

治療宜調補肝腎,根據病情服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等。將吳茱萸打粉貼敷湧泉穴也有很好的效果,能夠引火下行。方法:吳茱萸50克打粉,臨睡前用少許醋調,貼敷在雙足心的湧泉穴上,外覆蓋傷濕止痛膏。每天更換1次,7~10次為1個療程。平時應多吃富含硫胺素和煙酸的食物,如雜糧、糙米及豆類食品,可鎮靜安神。

白天動輒汗出

白晝汗出,動輒尤甚者,中醫稱為「自汗」。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慾差、易感冒等特點,多為氣虛的表現。可用生脈飲加牡蠣散治療。生脈飲成分有人蔘、麥冬、五味子,用於氣陰兩虛,其中人蔘可補氣,麥冬、五味子用於補陰;牡蠣散中有浮小麥、麻黃根,主要用於止汗。

飲食上多食山藥、豆漿、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党參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桑葉有很好的止汗效果,取干桑葉10克打成粉末,用米湯調服,每日1~2次。一些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亦可以常練習,有助於增強體質。

半夜出汗多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兩頰潮紅、口咽乾燥等特點,多為腎陰虛而肝火旺所致,常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當歸六黃湯對半夜出汗效佳,即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當歸一起用水煎服,可清熱、補氣、養血、舒肝。食療可用地骨皮,即枸杞植物根部的皮,可以清虛熱,有很好的緩解陰虛盜汗作用。但地骨皮不能直接吃,可以每次用10~20克熬水喝。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注意勞逸結合。(李麗整理)

本期編輯:姜天一

校對:張燦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村醫導刊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來了,我們的睡眠怎麼辦?

TAG:村醫導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