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挖土坑挖出6千年前陶缸,國家博物館珍藏,永久禁止出國展出

挖土坑挖出6千年前陶缸,國家博物館珍藏,永久禁止出國展出

原標題:挖土坑挖出6千年前陶缸,國家博物館珍藏,永久禁止出國展出


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彩繪陶缸,外表呈紅色,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彩繪畫面左側一隻站立的白鸛,鸛嘴上銜著一條大魚,畫面右側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並刻劃符號。


這件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現汝州市)的陶缸,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被列為首批永久禁止出國64件國寶文物之首。然而這件文物發現,卻非常偶然。


1979年春節初八,臨汝縣紙坊鄉文化幹事李建安過年走親戚,聽說河邊挖蘋果樹坑時掘出了兩個紅陶罐。李建安幾個月前隨洛陽地區文物處參加紙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發掘,對文物工作有一定經驗。


在閻村黃澗河西岸,李建安看見蘋果樹坑旁邊散碎地放著一堆紅陶片。他用鋤頭髮掘,前後共挖出了13個大小不一的紅陶缸和尖底瓶,大都填滿了厚實的黃土,每個都有六七十斤,其中第12個缸身上有圖案,顯得很獨特。


李建安用一輛架子車把這13個缸運回了家,家人得知這些缸是古代死人葬具,強烈要求他扔掉。他只好把這些缸運到了紙坊鄉自己的辦公室,1980年春節,臨汝縣文化館接收了這批文物,獎勵李建安5副手套。

幾天後,鄭州市文聯主席張紹文回臨汝縣老家過年,在文化館大院看見這件彩色圖案古陶缸。返回鄭州後,張紹文撰寫了一篇《原始藝術的瑰寶—記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鸛魚石斧圖〉》的論文。這件歷史文物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河南省博物院馬上徵調了這件古陶缸,後來又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用夾砂紅陶土盤拉成型,彩繪燒成,總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敞口、圓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一側有一副高37厘米的、寬44厘米的《鸛魚石斧》彩陶飾圖。


經碳十四考古測定,它是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仰韶文明時期,洛陽龍門山以南,伏牛山以北,熊耳山以東,嵩山、平頂山西側,分布著一支原始部落,目前已經發現古代村落近百處,這裡被命名為仰韶文化閻村分支。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代表了仰韶文化彩陶圖案藝術最高水平。


鸛魚石斧圖被發現的30餘年時間裡,專家學者們仍在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這件陶缸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彩陶畫」、「中國最早的國畫」、「中國畫的開山鼻祖」,是中國史前彩陶畫創作的最高成就。


這件文物證明6000年前中國先民能夠利用黏土,經水濕潤,塑成一形狀,彩繪加工,乾燥燒成,整個工藝流程掌握得既熟練又恰到好處,展示了先民開發大自然,利用化學變化創造發明的科技水平。


據考古學家范毓周先生論證,臨汝一帶可能是古代以鸛鳥為圖騰的氏族長期活動的區域,這種以鸛鳥為圖騰的氏族稱為「讙頭國」「驩頭之國」,該氏族是夏部族鯀(大禹的父親)和炎融的後代。


釋讀鸛魚石斧圖,有人認為鳥形是鷺不是鸛,也有人認為斧是表現權力的石鉞。鸛銜著大魚,虔誠地面對石斧,意味著向石斧奉獻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這幅彩陶畫可能是原始氏族圖騰崇拜禮儀場面。


考古學家嚴文明提出了圖騰說觀點。他認為畫有《鶴魚石斧圖》的陶缸是部落的酋長的瓮棺,白鶴是死者部落的圖騰,魚是敵對部落的圖騰。 這位酋長生前英武善戰,他高舉那作為權力標誌的大石斧,率領白鶴部落同魚部落進行殊死戰鬥,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有學者認為這幅畫反映了傳說中黃帝與炎帝之戰的史實,而石斧則是黃帝部落聯盟中所有部落共有的族徽和統一的標誌。


還有學者認為這是史前藝術家描寫現實的創作。河中的魚類是遠古時期居民的重要食物來源,「鸛魚石斧圖」反映了原始人們祈求漁獵收穫的願望,畫面的主體思想就是「老鸛捉魚」。


《國寶大觀》一書中,認為「鸛魚石斧彩陶缸」堪與印第安人的圖騰柱相媲美。2003年,國務院確定鸛魚石斧彩陶缸為首批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著名逃跑皇帝,建立了世界上最繁榮的王朝,延續了153年江山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