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結果證明他是對的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結果證明他是對的

1840年6月21日,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率領英國艦隊(十六艘戰艦、四艘武裝汽艇、二十八艘運輸船,總兵力約四千人)從廣州海面一路北上,沿途毫不費力地攻佔了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並於8月抵達天津大沽口外。

之前一直把英軍當成是蠻夷流寇的清朝道光皇帝此時徹底慌了。因為天津是北京的門戶,英軍既然已經抵達天津,那麼離北京也就近在咫尺了。為了解決迫在眉睫的危機,道光帝派出了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同英軍進行談判。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結果證明他是對的

琦善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旗人高官,同時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對世界形勢有一定了解的清朝官員。琦善知道雖然大清以天朝自居,可外部世界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英軍雖然人數不多,但船堅炮利,而清軍在長期的和平歲月中逐漸腐化墮落,戰鬥力喪失,很難與英軍相匹敵。所以他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同英軍談判,以和平的方式化解爭端。另外,道光皇帝本人也不願意發動戰爭,但他交代給琦善的任務是:既要講和,又不許讓步。這就給琦善的外交工作增加了無盡的難度。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結果證明他是對的

為了完成皇帝指派的任務,琦善通過自己的伶牙俐齒,成功說服了英軍統帥義律率領艦隊返回廣州,琦善本人則從陸路南下與英軍展開下一步的談判。

英軍主動撤離的消息讓道光皇帝非常高興,但也讓他產生了一個誤解,即對付英國人只要用智謀就綽綽有餘了。

1840年12月,琦善和義律在廣州展開談判。義律要求佔領香港,琦善則希望交出一筆賠款和新開放一個通商口岸來作為交換條件。由於雙方分歧太大,所以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1841年1月7日,義律命令英軍佔領了虎門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以此來進一步向清朝施壓。這兩處炮台的失陷意味著英軍通往廣州的門戶大開,英軍隨時都由可能向廣州城發起攻擊。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結果證明他是對的

在英軍武力的壓迫下,琦善無可奈何的在1841年1月20日和義律簽訂了一份《穿鼻草約》,主要內容是: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與英國;賠償英國政府600萬銀元;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英軍撤出沙角、大角炮台,歸還被英軍佔領的定海。

琦善的想法是雖然《穿鼻草約》割讓了香港,但從英軍手裡拿回了定海以及虎門的兩處炮台,從清朝的國防角度而言,這麼做顯然是有利的。同時在《穿鼻草約》簽訂後,英軍暫時不會再發起戰爭,這樣就為大清帝國爭取到了較長的軍事準備時間,待到萬事俱備後,就可以主動進攻,一雪前恥。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結果證明他是對的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琦善的如意算盤很快就落空了。當時廣州有許多人都傳言說琦善用香港做交易,收受了一大筆賄賂。而廣東巡撫怡良則是直接向京師奏報說琦善隱瞞皇帝秘密割讓了香港。

一個月後,當紫禁城中的道光皇帝看到這份奏摺後,立刻勃然大怒。他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最終,琦善帶著鐐銬離開了廣州。

值得一提的是,當義律將《穿鼻草約》的內容送回到英國倫敦後,英國政府也極為不滿,認為英國明明能索取到更多權益,卻只甘心接受了最低條件。結果義律也遭到了解職。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結果證明他是對的

兩位當事人相繼被開除後,中英雙方硝煙再起。在武器裝備及軍事制度完全落後的情況下,清軍毫無懸念的徹底潰敗。1842年8月29日,清朝被迫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果當初琦善和義律簽訂的《穿鼻草約》能貫徹到底,想必無論如何都比這個結果要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清初許多人寧死不剃髮?看完這個後換你也不願意
清朝最牛的武官職位,沒有品級,但一品文官在其面前要靠邊站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