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讀書要附驥名師

曾國藩:讀書要附驥名師

原標題:曾國藩:讀書要附驥名師



曾國藩讀書有很大收穫,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名師的指點,正所謂「附驥名師,絕不附庸權貴」。

湖南長沙人唐鑒是一代理學大師,不僅在京師士林聲望頗高,而且深得道光帝的信任。曾國藩以老鄉的名義慕名拜謁這位前輩鄉賢,獲得唐鑒的傾力指點。後來他給另一個同鄉前輩賀長齡的信中這樣寫道:「國藩本以無本之學尋聲逐響,自從鏡海先生游,稍乃粗識指規。」意思是從唐鑒這裡獲得了讀書之門徑,他當天在日記中也寫道:「聽之昭然,若發矇也」。


唐鑒指點了曾國藩什麼樣的讀書門徑?


第一,指出了讀書之宗:「束檢身心,讀書明理,當以《朱子全書》為宗。」唐鑒要求曾國藩熟讀此書,以此為課程,「身體力行,不宜視為瀏覽之書」。


第二,指出了讀書之法:「治經宜專一經,一經果能通,則諸經可旁及。若遽求盡精,則萬不能通一經。」「經濟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跡,法戒昭然,歷代典章制度不外乎此。」讀經的目的是修身,讀史的目的是經邦濟世。

第三,是靜字工夫。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唐先生言,最是『靜』字功夫要緊。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此後他把「靜」字列入了修身日課十二條之中。


唐鑒不僅對曾國藩如何修身、治學有幫助,後來還在曾國藩事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眾所周知,曾國藩只是一個書生,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皇帝為什麼想到要他去帶兵打仗?那是唐鑒向皇帝推薦的。在晚清許多高官打了敗仗,要麼選擇自殺,要麼被朝廷嚴厲處罰。而曾國藩早年打仗是「屢戰屢敗」,他也有三次自殺的記錄,為什麼皇帝沒有懲罰他?那也是因為唐鑒。唐鑒在向皇帝推薦時,就事先給皇帝打了一支預防針,他說,曾國藩這個人是一介書生,剛開始辦事不會那麼順利,會經過很多挫折和磨難,但皇帝您要給他時間,要相信他最終一定能取得成功。


曾國藩另一個名師是倭仁,由唐鑒推薦,道光二十二年冬,曾國藩向倭仁請教讀書修身之法。倭仁是唐鑒很欣賞的理學家,任文淵閣大學士,他的日記當時在士大夫當中廣為傳抄。那麼倭仁又指點了他什麼呢?


第一,指出「研幾工夫最要緊」。所謂研幾工夫,說白了就是要注意思想上剛剛流露出來的苗頭,洞悉小到心頭的善惡之念、患得患失之心,大到國家治亂之微,都是研幾。


第二,寫日課。所謂日課,包括寫日記、讀書札記之類。曾國藩堅持了三十三年,還將日課送給倭仁、吳廷棟等師友批閱,倭仁毫不客氣地教曾國藩「掃除一切,須另換一個人」,曾國藩「讀之悚然汗下」,以此為「藥石之言」。師友的眉批就像一種監督機制,對曾國藩長期堅持修身治學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誠意工夫。曾國藩在道光22年(1842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諸弟的家書中介紹了向倭仁的誠意工夫:「倭艮峰先生則誠意工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盡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而著之於書,故所賣之書,句句皆切身之要葯。」

倭仁後來因「學業優長」,為兩宮太后所器重,聘為同治的帝師。這對曾國藩後來的事業也有很大的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古籍被蟲咬 專家妙手修
錢穀與《吳都文粹續集》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