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拼多多「連坐制」打假,拒付罰款商家被劃賬!罰金去向受質疑

拼多多「連坐制」打假,拒付罰款商家被劃賬!罰金去向受質疑

6月13日,拼多多上海總部的寫字樓下,十多名身穿統一服裝的商家與大廈安保人員發生衝突。6月14日,拼多多官方微博回應稱,此次糾紛因「平台打假」而起,這些商家因為涉嫌售假、描述不符、虛假髮貨等問題受到平台處罰。

南都記者調查發現,此次受平台打假影響的「問題商家」也不止14名,這場糾紛也醞釀已久。今年4月中下旬,拼多多平台悄悄進行了一次抽檢活動,不少服裝、化妝品、數碼等領域商家「中槍」,繼而受到扣收單款產品歷史銷售額3倍乃至10倍的「賠償金」處罰,單個商家罰款達47萬元。商家質疑「連坐制打假的合理性、檢測結果的真實性、賠償金的額度與去向」等問題,卻遲遲未能得到回應。

商家收到的站內信。

平台秘密抽檢「問題商家」賬戶資產被凍

來自廣州的女裝店店主常華告訴南都記者,自己從1月份開始入駐拼多多平台,一直正常運營,今年5月17號,他還在從店鋪正常提現了一筆賬款。

然而,5月21日,他收到拼多多平台發來的一封站內信,得知自己出售的一款三件套休閑褲套裝商品,「經抽檢發現該商品存在描述不符情況」。因為平台認定其為「A類不符」,網店隨之受到了平台處罰,比如店鋪7.6萬元的賬款被凍結、無法提現;該款商品下架,變為禁售狀態。

常華收到的站內信顯示,這款商品的描述中加了「棉麻」成分,平台抽檢的樣品中,發現不含這兩種成分。不過,常華卻不認可這份處罰。他覺得,拼多多平台對自己A類不符的處罰認定過高,同時他也質疑抽檢的真實性。

然後,還未收到平台回應,常華店鋪的賬款卻被划走了。6月10日晚,常華店鋪中的7.6萬元的賬款被清空,可提現餘額變為0元。賬戶流水顯示,這筆款因「平台商品涉嫌描述不符」而被划走。

像常華這樣的商家還有不少。在此次受影響商家自發組織的商家小組中,不少商家反映,今年3-4月份,在一次平台抽檢中,大量拼多多商家被認定為不合規,包括描述不符、疑似售假等問題。隨後,涉事商品變成下架或禁售狀態。雖然被下架的只是一款商品,但因為賬戶可能有被凍結甚至清空的危險,商家擔心「越賣越虧」,索性把店鋪商品全部下架,基本處於歇業狀態。

常華說,自己並沒有收到平台出具的鑒定報告。經過與拼多多客服人員協商後,個別商家拿到了報道,不過監測機構、檢測單位等地方則被打上了馬賽克。

一位商家收到的檢測報告。

對此,拼多多平台的商家管家曾回復稱「因鑒定報告中涉及具體的商標權利人鑒別參數指標,為防止重要信息泄露,根據品牌方要求,無法將鑒定報告細節內容展示。」

商家始料未及「連坐制」打假,假一罰十

在與平台溝通未果後,這些商家在社交網路上找到了組織,組建了多個商家小組。他們在線上、線下奔走。

商家在社交網路上組建的小組。

值得注意的是,在言辭激烈的商家小組群中,鮮有商家提及自己的產品是否真的涉假、或者描述不符。他們更關注的是,「拼多多這次罰得太狠了」。拼多多此次凍賬戶、假一罰十,甚至封店的嚴厲處罰,讓商家們始料未及。

來自山東泰安的服裝店主趙平告訴南都記者,自己以前在天貓、淘寶等電商平台都有開店,今年才開始盡全力投入在拼多多上。除了常規銷售,他還購買了拼多多平台的「直通車」廣告,增加店鋪的曝光量。這類廣告一般按點擊收費,自己單日廣告費投入達到四五千元。他覺得自己是為平台「賺錢」的合作夥伴,沒想到也被「坑了」。

他說,他在別的平台也經歷過類似的「抽檢」。當時店鋪被扣了6分服務分,罰了1萬塊,曝光廣告停了1個月。沒想到拼多多這次罰太狠了,按照他們300%賠償的標準,店家大概要付47萬。

其實,趙平經歷的三倍賠償並非最嚴標準。在這次打假事件中,還有被認定為「涉嫌售假」的商家要付出「假一賠十」的代價,即店家需向平台繳納歷史銷售額的十倍。而且,名下有不止一家店鋪的商家還受到了「連坐制」處罰。因為一款產品違規,導致關聯店鋪商品全部禁售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一位因化妝品涉假而被處罰的店主小五告訴南都記者,她在拼多多上開設了分別銷售化妝品和數碼產品的2家店鋪。5月24號,她收到的拼多多平台站內信顯示,一款化妝品有售假嫌疑,隨即名下兩家店鋪都受到了影響。隨後,拼多多客服人員告知店家,依照假一罰十的規則,她需要交涉假產品歷史營業額的十倍(15504元)才能繼續開店。目前,連帶押金、貨款資金、小五的店鋪大約有7萬元被凍結。

質疑:消費者賠償金真的能給消費者么?

南都記者注意到,拼多多平台確實有關於「違規商品」的處理規範。依據規範,如果商家銷售的產品中存在涉嫌售假、描述不符、濫發信息等問題,平台有權對店鋪採取限制措施,其中就包括3倍、乃至10倍賠償。

以涉嫌售假為例,《拼多多假貨處理規則》顯示,平台會對涉嫌售假的商家採取「下架、禁售涉假商品」,「限制店鋪資金提現」、「臨時增加店鋪保證金」等措施。如果商家逾期未能發起「自證清白」的申訴,或者未能提交有效的申訴材料的,平台則會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比如「涉假商品永久禁售」、甚至「解除協議,清退店鋪」等。

然而,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商家對這些規則詳情並不了解,或者從未認真研讀過。也有商家反饋,這些平台規則都是電子版,存在更新或修訂情況,比如《拼多多描述不符處理規則》的最新修訂時間為2018年2月1日。

而且,相比較複雜的商品違規,商家們質疑更多的是「打假真相」。

他們質疑「平台抽檢結果是否真實、歷史營業額的起始時間認定是否合理、扣收錢款是為了返還消費者還是平台牟利」等等。

商家趙平坦言,如果售不售假是由平台自己決定的,而且平台還能隨意凍結賬戶、甚至清退店鋪,那在平台上做生意還有什麼安全感?

隨著申訴期結束,一些拒付罰款的商家漸漸發現自己的賬戶被平台划走。而行動遲緩的客服熱線又看似在拖延時間。於是,焦灼而失望的商家們便選擇了更加激烈的「上門方式」。

拼多多:對商家扣款和消費者賠付,均有嚴格的資金監管流程

6月13日,十餘名商家身穿印有「拼多多無良平台」、「非法凍結欠款」等字樣的衣服,到拼多多上海總部的大樓下討要說法。有的商家直呼「我們是解決問題的,不想跟你們打架的,讓我們進去」。

當晚,拼多多官方微博發布對商家堵門糾紛的回應公告。

公告顯示,對問題商家扣除「消費者賠償金」,均已全部賠付相關消費者,拼多多分文不取。對商家扣款和對消費者賠付,均有極其嚴格的資金監管流程,所謂「靠罰款商家牟利」一說純屬誤讀。

然而,檢測機構是否為獨立第三方?這些體量巨大的賠償金如何發放到「購假」消費者手中?以現金、優惠券或者其他形式?等等,這些問題依舊沒有答案。與此同時,6月15日,商家組織的第二批商家小組再次抵達上海。

已結束二審的《電子商務法》中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假宣傳、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

上海滬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吳紹平認為,如果商家違法經營,平台有權根據約定對商家進行合法管理,比如對違法食品、商品進行下架處理。

不過,假一罰十、或者直接扣收商家私有賬戶上的資金仍缺乏明確依據。在法律上,平台和商家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不享有工商或公安行政部門的執法權。

如果平台沒有先期賠付,不可以直接向商家索要賠償款;平台可以代為或幫助消費者索要,但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平台自行向商家索要了賠款,而實際未把相應的賠款支付給消費者,其行為性質實為一種詐騙。

(文中的常華、小五、趙平均為化名)

采寫:南都記者 毛淑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昨天家門口「看海」,今天繼續暴雨!更想不到的是,又有颱風來了
「買不起才租」的觀念已經過時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