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來的故事:興龍寺傳奇

聽來的故事:興龍寺傳奇

興龍寺位於賀坪峽後,北十八盤下端。左有金雞寨,右有王帽山,上有鷹嘴崖,下有黑龍潭,山環水抱,坐北朝南,綠樹成蔭,石徑蜿蜒,遠遠望去好似西天靈山。傳說此寺始建於唐末,後來重修於清初順治年間。

常言道,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宮。一句話道出佛教在封建社會裡是多麼吃的開!何等的興盛!故此寺雖建在這深山老林里,然而方圓百里之眾,皆來此降香許願。據老人們傳說,那會兒,玉罄金鐘之聲盪於谷中。木魚頌經之音悠揚繞樑。善男信女川流不息,紙馬香錁香火不斷。

到了清末民初時,由於社會的變革,新民主主義興起,佛教不再那麼興盛。隨之僧散寺空,只剩下方丈一人好不妻涼。

一天,老方丈下河提水,忽然發現河邊躺著一人。近前扶起一看,原來是年輕後生。是因肚中無食餓昏於此。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況且自己是佛門弟子,更應普渡眾生。於是,將後生背到寺里,煎湯熬藥細心調理,當後生醒來後驚訝的問到:「師父,我這是在哪裡?」方丈道:「孩子,這是興龍寺,你總算醒來了。如不是救的及時,你的小命休矣。」「謝謝師父救命之恩。」方丈問到:「孩子,我且問你姓啥名誰?家住哪裡?要到何處去?慢慢與老納道來。」後生滿眼喻噙淚道:「師父,我姓李叫李賴小,南陽人氏,今年十七歲,皆因家鄉連年災荒,顆粒不收,不得不背井離鄉,沿村乞討,故此餓昏於此。」「啊,善哉,善哉,年輕人不妨事,不妨事。在此休息數日即可上路了。」後生一想,這裡有吃有住,老師父人又慈善,何不求求他住下來?想到這裡便道:「老師父,我觀寺內僅你一人,不如將我留下來伺候您老吧。」「阿彌陀佛,寺上只有幾畝山地。沒有別的經濟收入,怕是難以……。」「老師父,有吃的就行,我不要工錢,就讓我在這裡出家吧。」

老方丈見年輕人說的懇切可憐,便動了惻隱之心,讓他留了下來。

年輕人留下來後,果然特別勤快。每天早上起來將院子山門,屋裡屋外打掃的乾乾淨淨。然後點上火做飯,飯做好,先給師父盛上。到晚上,在油燈下默默的聽師父講經。從不外出。這一新來的弟子品質究竟如何?方丈幾次進行試探考驗。

有天早上,後生打掃院子,忽然發現一錠銀子,趕緊報告師父:「師父,院子里不知是誰丟下一錠銀子?」「啊--!竟有這等事?昨天無人到寺來,莫非上天所賜?徒兒,歸你了。」「哪能呢!師父,說不定老天爺是給您的。」說完放在桌上出去了,方丈見年輕人,見財不起意,見物不動心。寸草不愛,於是便將心放在了下來,大膽的外出。

話說這年輕後生,自從來到這寺里,早對寺里之物了如指掌,尤其對供案上的金香爐,早就垂涎三尺,這次正趕師上師父外出,便抱起金香爐躥了。

方丈回來一看,寺門鎖著,不知徒兒去向,進屋一看金香爐不見了,不用說就知道是徒弟李賴小偷走了。於是根據他報的地址追去,在追途中,他發現有個大戶人家正收租子,用的都是加三升的大斗,門頭上懸一塊大匾,上寫著「善良人家」。他邊走邊想,多收窮人三升糧,這怎麼能說是善良人家呢?

又走一日,來到一家立有「貞節烈女」牌坊門下,此時正值五更時分。忽聽大門「吱嚀」的一聲響,竟從屋裡走出一位花花公子來。只見他邊正冠邊束帶,在他身後還跟著一位美貌的小婦人,用手攏著散亂的青絲笑嘻嘻的道:「小哥哥,勤來些,別忘了奴家啊!「

和尚驚訝:「呀!這人世間是怎麼了?是亂套了?」又走了半天,天降午時,忽見路旁有一酒館,便進去坐了下來。「掌柜子給我弄半斤酒來。」掌柜的一看是個和尚。頭上還有燙有九個戒疤,好奇的問道:「師父,您乃受戒高僧,怎麼還吃酒呢?」方丈長嘆一聲「哎」隨口吟出一首打油詩來「寸草不愛背金走,善良人家加三斗,貞節烈女養姦夫,受戒的和尚要喝酒。」吃罷酒後,不再去追趕徒弟,便自個兒回來了。

數年後,方丈已到風燭殘年,深知將不久於人世,在臨終前,將寺內所剩值錢之物,埋藏於寺內外,並在牆上留下三首趣味謎詩,詩曰:

前七里,後七里,金子就在七七里。

前背坡,後背坡,銀子就在鍋扣鍋。

南京到北京,硃砂有半升。

要說這金子銀子值錢,這誰都知道,那硃砂乃是一種礦物製藥品,值幾個錢?也值得藏匿?諸位不知,此砂與它砂不同。它產自海南一個小島上,四周水流特急,船隻很難靠岸,據說為采此處硃砂,每年都有不少人葬身海底,又因此砂質量上乘,故此價格也高,缺之為貴嘛。

方丈圓寂後,寺院成了座空寺,沒過幾年便坍塌成一堆,唯有那三首謎詩流於人間,使那些拜金者,時常想入非非。

後來,來了一位南方高人,聽說後來到這裡,他看罷謎詩細細品味著,前七里,後七里,前後相加十四里,在這十四里的荒山野外去哪找金子呢?莫非這香爐子是金子做的?金子應該是黃的,怎麼是黑的呢?他找了塊鋒利的石頭,輕輕一划,一條黃澄澄的金線露了出來,呀!還真是一尊金香爐,高興極了。

金子找到了,那銀子在哪呢?他一邊想著一邊端詳,應該是前陽坡,後背坡,怎麼能前後都是背坡呢?還有這鍋扣鍋,又是指的是什麼呢?百思不得其解。這在端詳藏銀子的地方,忽然看見了院子東牆根下,南北各有一墩荊條樹,足有茶杯那麼粗,長的十分茂盛,忽然又想到了南京到北京的半升硃砂,莫非南北二京是指兩墩荊條樹?他由找到金子受到啟發,找來一根木棒,在兩墩荊條樹中間搗來搗去,搗到中間一段,忽然發出通通之聲「得!這底下是空的。」他往下挖,果然是同類極品,他樂道:「尋銀沒尋到,尋出好硃砂」。

至於那鍋中銀子則始終沒找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點滴齋書房 的精彩文章:

TAG:點滴齋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