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謝晉是中國電影來路上最別緻的風景

謝晉是中國電影來路上最別緻的風景

作者:石川

今年是電影大師謝晉誕辰95周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特別安排了謝晉經典影片回顧展,包括了他的七部代表作:《女籃5號》《紅色娘子軍》《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以及《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和《芙蓉鎮》。七部影片全部以嶄新的面貌重回大銀幕,其中《舞台姐妹》由上海國際電影節在2014年進行了4K數字修復,其餘六部都是今年由上影集團進行了數字修復;《大李小李和老李》則重新進行了滬語方言配音,全部聲軌都重新製作成杜比5.1聲道的版本。

我們刊發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的文章,致敬大師,梳理他為中國電影留下的珍貴遺產。

我曾經跟謝導工作過一段時間,最後那幾年,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每次看見我都會說:「沒時間了,我要去拍戲了」。每次聽他說這句話,心裡都有些難過。人都知道,因為缺少投資,當時他其實是無戲可拍的。但是他每天還是一副匆匆忙忙、整裝待發的樣子。他的好朋友、香港導演李翰祥,在片場心臟病發,不幸逝世。別人都很悲傷,他卻很羨慕,說,我也要像他那樣,要死就死在片場,不要死在病床上。可見他對電影、對創作投入之深,用情之專。好像沒了電影,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而一旦有機會可以回到片場,他會馬上就進入 「無論魏晉,不知秦漢」的狀態,甚至生死毀譽,都可以置之度外,他就是這麼一個人。

前幾年我整理他的工作筆記,看到1973年5月的一天,他竟然在筆記本上抄錄了一份當年第26屆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這一年的金棕櫚大獎,由美國導演傑里·沙茨柯伯的《稻草人》和英國導演艾倫·布里奇斯的《僱工》共同奪得。看到這個內容,我當時真的很吃驚。那可是1973年!恐怕大多數中國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個電影節,就算知道,也不會去關注。

今天再說謝晉,就像是回到我們曾經的來路上,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我們曾經有過這樣別緻的風景。

謝晉的視聽語言無疑是有強烈藝術魅力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東西,喜歡追求一點詩情畫意。這是一種中國古老的人文傳統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就像唐詩、宋詞、元曲和歷代繪畫里體現出的那種中國傳統文藝精神一樣。我以前問過他,一生拍過的電影場面里,最得意的有哪些?在我印象里,他說得比較多的有兩個場景,一個是《芙蓉鎮》里男女主人公跳著華爾茲掃大街,另一個是《舞台姐妹》里戲班子拉縴的場景。我覺得「詩情畫意」這四個字,是打開謝晉電影藝術大門的一把鑰匙。今天的年輕人,想要理解謝晉電影的視聽語言,無論如何繞不開這四個字。

但他的電影絕不僅僅只有 「詩情畫意」四個字。在詩情畫意的影像中,其實蘊含了他非常深沉的人生體驗,這使得他的電影有了思想的重量和人性的厚度。謝晉有句名言:藝術家要對社會問題發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藝術家要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這是一種電影的社會價值觀,它回答的是我們為什麼要拍電影?好比有些人是為了賺錢而拍電影,有些人是為藝術而藝術。但謝晉不是,他拍電影就是要對社會上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發言,特別是某些思想觀念上的問題。當然,這也不是謝晉一人獨有的,而是當時比較普遍的一種文藝觀念。只不過,謝晉表現得更典型、更鮮明。幾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涉及當時的社會熱點話題,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會引起很大的反響。

比如這次要重映的《牧馬人》。當年我問過原作者張賢亮:您覺得謝導為什麼要改編您這部小說?張賢亮想都沒想就回答我說,因為當時剛開始流行出國熱,謝晉拍《牧馬人》,就是想用這部片子,回應出國熱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這個問題的歷史背景比較複雜,比如說,有些人出國,是為了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和人文知識;有些人是因為外國物質生活的誘惑。這些問題,都擺在《牧馬人》的男主人公許靈均面前。謝晉給出的答案,就是一句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你盡可以不同意他的這個回答,但是,他用電影來關注社會,用電影來對社會問題發言的態度,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導演手法上,他也有太多值得今天的電影工作者學習和繼承之處。比如他每拍一部戲之前,都會要求演員排練一系列各種各樣的小品,有的是把劇情預演一遍,有的則跟劇情無關,只是某一個特定情境。這是他在工作方法上的一大特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演員,特別是表演經驗不足的青年演員,通過小品排練來慢慢接近人物,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思維邏輯,和人物的情感、情緒。

我記得他說過一句話,叫作「把角色帶到演員自己的生活中來。」怎麼講呢?好比當年拍《芙蓉鎮》,男女主角是姜文和劉曉慶,當時都是比較知名的演員,而演李國香的徐松子,卻是中戲剛畢業的新人。徐松子剛進劇組,見到兩個大牌演員,很激動,很開心,態度就不免有些謙恭。謝晉看到就不高興了,他說,你哪像是芙蓉鎮的一把手啊?你跟他們說話,怎麼能滿臉堆笑呢?他的意思是,你對他倆的態度應該是嚴厲的、蔑視的、居高臨下的。這才符合影片對於這個角色的設定。這就是要求演員,把劇情中的人物關係,帶到自己生活中來,像角色那樣去思想、行動和生活。

還有個例子,同樣是《芙蓉鎮》,演王秋赦的祝士彬,當時是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演員。開拍前,他去湘西王村去體驗生活,在當地的鎮糧站食堂搭夥。那時候演員在外景地吃飯都是用那種老式的鋁製飯盒,一把鋁製的勺子。祝士彬在食堂里打好飯菜,跟糧站職工一起坐在食堂的方桌旁吃。謝導看到,又不高興了,他說,片中的王秋赦是個什麼人?怎麼會這麼吃飯?當時王村鎮上,剛好有個瘋子,天天在街上轉悠。祝士彬就跑去跟著他,觀察他,看他怎麼吃飯。第二天,祝士彬又出現在糧站食堂,手裡的鋁製飯盒不見了,變成了一個又臟又破還豁了邊的大海碗。鋁勺子也不用了,而是跑到外面撅下一段樹枝,用胳肢窩夾住一捋,變成了一根棍兒,再一掰倆,用來當「筷子」。然後他端著大海碗,蹲在路邊,用樹枝呼嚕、呼嚕刨著吃。謝晉看到他這樣,什麼也沒說,就走了。《芙蓉鎮》最後,王秋赦蹲路邊上,用鑼槌刨著吃米豆腐那一段,就是從瘋子那兒學來的。

還有細節上的講究。以前謝晉導演跟我說過,石揮在《我這一輩子》里的角色,老了以後變成了一個乞丐。服裝師給他準備了一套乞丐穿的大棉襖,但他覺得不像,就自己去想辦法。他在街上找到一個乞丐,覺得他身上的破棉襖很適合角色,就拿了一件新的去跟他換。結果人家還不願意,說我穿你這件衣服,人家就不會給我錢了。石揮又去給他找了一件半新不舊的,才把乞丐身上那件換了回來。但這件棉襖又臟又臭,裡面全是虱子,根本沒法穿。石揮就跑到包子鋪去借了個大籠屜,把破棉襖放裡面蒸,蒸好了又晾在院里曝晒三天,幹了以後,拎手裡一抖,落了一地虱子。石揮這才滿意,穿著這件棉襖拍出了他想要的效果。謝導對這件事印象極深,後來拍《牧馬人》時,朱時茂身上穿的那件滿是破洞的背心,就是學的石揮,用一件新背心跟當地牧民換來的。什麼叫講究,這就叫講究!什麼是工匠精神,這就是工匠精神——對任何細節都一絲不苟。現在我們拍電影,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那每部片子的製作質量就會提高很多。(石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轉基因紛爭凸顯 公眾科學精神匱乏
混元獸或將改寫有袋類動物起源於亞洲的結論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