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意識,衣食住行,乃內心生活的具象化。比如穿衣,禦寒遮醜之外,更是個性、思想、精神所在,張愛玲所說「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一語破的。

大眾即籠統群體,群體中的多數卻住在各人的衣服以外。逃避自己,成為他人,以最大努力做一些本不適合自己的事,只因身邊的人都說那就是好。他人的注視,或是對自己的佔有,所有表象可人之物,皆存取悅之嫌,包括字畫,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云:「今人作事,動求好看,苟能好看,則人無不愛,而作者亦頗自喜,轉轉相因,其病遂至不可葯。」

畫家住在自己畫里,殘星幾點雁橫塞;詩人住在自己的詩里,長笛一聲人倚樓。冀廣聞知,而維正學,文人則住在自己的文字里,王國維《文學與教育》稱:「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此言的偏頗,在於只站在己之角度審視世界。文人大概都有這樣的自持,刻板成見千年,但有身份轉換,難以適應。近代報人起初對其身份缺少認同,1875年10月8日《申報》載《論新報體裁》云:「筆墨生涯原是文人學士之本分,既不能立朝賡歌揚言,又不能在家著書立說。至降而為新報,已屬文人下等藝業,此亦不得已而為之耳。」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云:「報紙為今日一大學問,無論何人,皆當寓目,苟朋友相聚,語新聞而不知,引為大恥。」豈料,啟蒙撥翳,教化民眾,從精英教化,到群體動員,報人作用,可謂大矣。文人為說服別人而言,報人則以傳播信息與知識為要,知識也由私人空間而公共領域。

人之氣質,有清有濁,無論何人,皆住在自己的內心裡。內心的常態,清澈無念,善良無為,住在內心,即住在寧靜里。越激烈慌亂,忙不及履,越嚮往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的寧靜時空,抱琴訪友,深山讀易,樹深見鹿,溪午聞鍾,也越願意與安靜之人往還。所謂安靜之人,不為外物所動,能夠固持自身,紅塵之中,殊為難得。顯擺為俗氣至頂之舉,而將哀傷愁容置之顯眼,也鄙吝不可耐。成熟是一種能力,保持天真則為超能力。

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接受了各式各樣的失望後,在彼此隱秘的歲月里,跌跌撞撞成長,由不懂到懂,由動搖到堅定,每一次改變,都會有成長的驚喜。

美化世事,予他人愉悅,描述客觀,令洞察真相者,不至自我懷疑,過於孤單。維特根斯坦說:「什麼是哲學?就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然指控哲學毫無用途者,恰是哲學家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蜜桃多 的精彩文章:

TAG:蜜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