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金色的呼喚

降央卓瑪 

00:00/05:58

不知道母親像什麼,大樹?小船?清水?或者什麼呢……印象中的母親一直像太陽邊瑰麗的光芒,久久的輝煌著,至於像輝煌的 什麼,冥想了許久也不曾知曉。

而父親更像是一根擎天的柱子,苦撐著一個叫做「家」的天地。 抬眼望向窗外,暮 色暗淡,殘陽如血,如鑲金邊的落日,此時正圓,光芒四射,刺人眼膜如夢似幻,好不真實。最後一絲殘陽打在地上與昏暗淡黃的田地融為一體,金光璀璨,白日里瑰麗的嬌艷卻絲毫不減。

母親就像那抹餘輝般嬌艷,只是比那餘暉多了些樸實,多了些蕭瑟。記憶中,母親如同天下所有的母親偉大,忙忙碌碌,嘮嘮叨叨都是為了子女。記得很清楚,在那個拮据的年代我上了小學,家裡農忙,父親母親沒有很多時間教育我,送我上學。於是六歲的我,顫顫巍巍騎著自行車在學校與家直線穿行著。但冬天裡中午僅有的休息時間不足以回家吃過飯再去學校,母親便不辭辛苦,寒冷的冬日每天堅持將午飯送到學校,看著我吃完。颳風下雪亦是如此。

只是那時的我幼稚的以為母親的分內事里包括這些,都是該做的。所以我堅持著我的執拗,桀驁。那些年,我不懂拮据,不懂生活。總以為母親是吝嗇的,總也要摳那麼幾塊幾毛錢。或者那個年紀的我們都是幼稚的。幼稚到認為學習是給老師,父母學的。幼稚到認為父母付出的愛都是分內事。幼稚到認為父母總是給不了我想要的。初中時,班主任總會說母親是個有氣質的女人。 那時起,我才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仔細發現這個有氣質的女人。沒有精緻的面孔,沒有苗條的身姿。有的只是中年婦女的庸態,以及略顯微胖的身軀,哦,還有一米六五的個頭。生活中,母親是個詼諧風趣的大朋友,親朋好友家的孩子總是喜歡與母親談笑。我也開始以這樣的母親引以為傲,只是有些時候,對於她的做法我都表示蹙眉。也許只是因為觀點不同,性格不同吧。總的來講,母親愛我我也愛她。愛她晚霞般的輝煌,餘暉般的執著,陽光般的自信……

他,是這個世界上最遷就我的人,而他卻總是不懂如何表達愛。我是女孩子,很多時候我知道父親的關愛很難說出口。總會晚上悄悄的問母親我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二天母親會偷偷的告訴我昨晚父親都說了些什麼。然後告訴我:其實你爸還是很關心你的。這些我都懂,父親和全天下的父親一樣,如勤耕的黃牛,踏實,默默無聞,付出的卻比誰都多。初二那年,只記得那天晚上風很大很大,像一把鋒利的劍在夜空里飛舞,吹打著樹葉,發出尖厲的叫聲。那一晚我沒有回家,忘記告訴父母。第二天回家時,母親紅腫的雙眼告訴我她一夜沒有合眼,哭了又哭,姨媽悄悄的告訴我父親騎車找了我一個晚上。我能想像得到,路旁的大樹被風颳得左搖右擺,發出嗚嗚的聲音,大街上塵土飛揚,撒落在地上的碎紙,被風卷上了天,在灰暗的天空的高處飄舞著。別人都在家裡鎖好門窗做著美夢,只有父親蕭瑟孤寂的背影匆匆在樹影下閃過……想到這我不禁潸然淚下……那一刻,我恨透了自己,恨自己的不懂事,恨自己的幼稚。那時我才真正認識到那個個不高,背還有些微駝的男人很愛我這個女兒。平時與父親說話是不多的,只有家裡要買什麼東西,或者什麼別的重要些的事情父親才會與我商量。

所以,記事起,總覺得父親離我那麼遠。看著別人家兒女與自己的父母挽著胳膊談笑,總覺得我的父親有些老古董了。父親嗜煙酒,而我和母親對他的總結是:兩天一小醉三天一大醉。不過父親的幽默也展現在酒後,有時興緻來了唱個小曲,還會跳個舞什麼的,於是就有了他個網名:酒舞。父親的時兒一本正經,時兒小幽默總是他與母親之間的調和劑。我也清楚很多時候父親獨自頂著一片天,壓力大了會喝喝酒,放鬆放鬆。而我和母親更多的時候是在擔心著他的身體,也希望父親能夠一切安好,這個家總也是不能少了他。 我的母親就是生活在拮据年代的普通婦女,我不想用過多華麗的詞藻遮蓋了母親的勤勞樸實,不想用過多修飾的辭彙裝束母親的偉大。我的父親也只是這樣普通家庭里的頂樑柱,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只是這片天地里少不了他的支撐。我效仿著父親母親,學會生活,學會面對。 我的父親母親,給予我的愛,平凡卻也偉大著……

有句名言:一個人的一生,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是的,父母不能選擇,但是,人生的路可以自己選擇。父母把子女帶上了人生的跑道,怎麼跑還要看自己。

跟很多人一樣,文中四位企業家不單從父母那裡得到了他們受益至今的東西,並加以很好的運用,才有了他們的今天。

真正明白給予與獲得的關係,才是他們人生最大的收穫。從四位企業家的講述中可以體會到,子女對父母的愛,除了親情外,更多的是感恩。

不是只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才動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故事永遠是那麼溫馨、纏綿。

父母傳遞給我的觀念是要永遠做一個普通人,一個人要把自己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作為最大的財富。

一種活著的態度

我的父親中國「兩彈一星」的核心人物之一,他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設計與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是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作為學術帶頭人,在他的主持和直接參与下,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並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數度,發展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使我國在這一創新高科技領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兩彈一星」可以說是最早的兩代海歸和國內一批優秀人才共同努力的結果。鄧稼先、錢學森、王淦昌、郭永懷等他們是第一批海歸,解放前留美,解放後毅然回國。而我父親則屬於國家為了保障國防科技研究,最早派到蘇聯學習的那一批,相當於是第二代海歸。

國家863計劃中,在老一代科學家錢學森、王淦昌、朱光亞等幫助下,他又成為中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者之一、863計劃激光專家組的首席科學家。此外,父親還擔任國家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的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我的母親也曾經從事核武器研究工作,她學的專業是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後來,母親長期進行航天設備的推進系統和控制系統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培養的博士碩士很多都在神五、神六等的工作中發揮著骨幹作用。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跟他們離得很遠。首先,他們的專業我聽不懂;其次,因為工作的性質,他們也很少讓我知道他們具體做的是什麼。小時候,我家裡有規矩:他們的房間我幾乎很少進,他們桌上的紙我從來都不敢碰,因為不知道哪張紙上可能就是機密的信息,我也從來不問。

那時候,他們經常去一些奇怪的地方,和一些叔叔、阿姨說起「溝里」,聽起來像「黑話」一樣,後來我才知道研究所都是在山溝里的,去「溝里」指的是去做研究。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家裡有很多奇怪的東西。比如有一件類似於飛行員帶的那種很大的風鏡,還有打孔紙,上面都是數,是當時的電子計算機運行的數據。中關村出現的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服務對象就是搞尖端科學研究的這批人。

小時候爸媽經常不在家,我很難見到他們。甚至三歲以前,我只對父親略有印象,對母親幾乎沒有印象——在那以前,她幾乎沒和我在一起生活過,一直在綿陽山裡的基地做研究。以至於我三歲多她回家時,我把她叫做「阿姨」。

相對而言,我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稍長一些。

對國家、民族、社會、使命感、責任感這些宏大概念的理解是我從父親那裡學到的。這與他的工作有關,更與他的家庭有關。

我的祖父是中國共產黨最早期的黨員之一,是我黨優秀的先驅人物。祖母是歷史教育家和學者,與劉和珍同是輔仁大學的同學。「三一八」慘案的時候,祖母曾和劉和珍等一起參加學生抗議活動。

父親家「文革」期間遭受了巨大衝擊。祖母被四人幫直接點名,死得非常悲慘。祖父當時是河南省副省長、政協主席,卻被嚴重迫害,後來半身不遂,孤零零死在家裡。領導下的撥亂反正工作中最早平反的一批便是我的祖父母。

遭受這麼大的打擊,原本可能在家庭中留下很深的「文革」烙印。早在「文革」中,家族中就出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有人認為爺爺奶奶真的有問題,有人認為被打倒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

而父親則不同,最初他不跟我講這些,等我稍能理解這些事的時候,他則逐漸引導我理解那個時代,告訴我爺爺奶奶是好人、是英雄。父親從沒有因為家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反感這個國家,而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看待那樣一場浩劫,反而更加努力為國工作。

另一個在火車上的故事,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人生。

高考結束後,父母出差去大連,我也同去。他們坐軟卧,理論上可以幫我也買一張軟卧票,但是父親並沒有這麼做。他說白天可以在軟卧玩兒,但是晚上睡覺必須回到硬座車廂去。那時候的火車,硬座車廂又臭又臟,和軟卧車廂是兩個世界。

結果,我白天沒在,硬座也被人佔了。父親沒有讓我回軟卧,只是和乘務長說給我找個地方擠一下,說完就走了。沒辦法,我只得拿兩張報紙坐在兩個車廂中間,其實就是廁所門口。那個地方很臭,睡不了覺,我只有看車廂裡面的人打發時間,發現大家都是滿臉不高興。

第二天,我跟父親說起我所看到的。他說:「你看得角度很好,中國很多人其實是不高興的,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很多人是貧窮的,生活很糟糕,很多人的生活和你大不同??」這件事情我到今天還記得非常清楚。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怎麼理解這個龐大複雜和多元的社會,怎樣去認識自己的生活,並且知道今天的生活和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關係。

曾經有一段時間出國熱,班上幾乎所有同學都在考托福,因為母親在國外,我是比較有條件出國的,但是我當時內心很抗拒,老想為什麼要出國?我的中國情結很重,當時滿腦子想的是去農村走一走。那年寒假我去了河南的農村,坐在那種沒有窗戶的破公共汽車到嵩山去看少林寺。走在黃河沿岸,看一個一個殘破的窯洞,當時的我真沒有見過這麼窮的地方,也很難理解那時的國家怎麼會是這樣的情景。

我到河南烈士陵園去看爺爺的墓地,發現楊靖宇、徐海東、吉鴻昌等烈士的墓地也在那裡。他們都是離我們很遠的革命英雄,只在小時候聽過關於他們的故事,但是一下子,我覺得和他們很近,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國家建設了這麼多年,烈士犧牲了這麼多年,人民生活怎麼還是這樣?我們讀書為什麼呢?那一次,我的內心產生了很多的疑問。

於是我寫了一封十幾頁的信給我父親。父親給我的回信也很長。他說很欣慰我能有這樣的思考,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所看到的那麼多人不高興,正是為什麼我們要努力讓國家強盛的原因。

總體來看,在我的家庭,家長里短、噓寒問暖的場景比一般家庭少很多,甚至打起電話都有些官腔,但重要的是,父母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心靈影響是難以言表的。

雖然從小周圍是很多的著名的科學家,生活條件一直還算不錯,但父母傳遞給我的觀念是要永遠做一個普通人,一個人要把自己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作為最大的財富,要告訴自己你能夠過最普通的、條件最差的生活,而且時刻不要忘記這是最大的本領。

他們還給了我這樣的一個概念,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總會碰到不同價值觀、不同層次、不同知識修養的人,不要輕易去看不起誰。人的心態要平和,要把自己放低。

還有一點,他們並沒有給我講太多,但是他們的身份與工作得以讓我有機會接觸到,那便是英雄主義的教育,這一點給我莫大影響。

父親給我講過一個關於郭永懷的故事我印象至深。郭永懷是和錢學森一起留美、一起回國,也是第一代「兩彈一星」功臣中重要的科學家。在一次從核試驗基地坐軍用飛機回來的時候,飛機失事,郭永懷犧牲了。在清理現場時人們發現,烈士的遺體都燒焦了,但是他和秘書兩個人在失事的一霎那死死抱在一起。艱難地把他們分開後,人們發現他倆的肚子和胸部是保存完好的,兩人中間完好地保存著裝著重要數據和機密文件的公文包。

就是這些故事裡才有的人物,和我們住在同一個大院里。平日里,我看著他們去買菜打醬油。這些瑣事讓我看到了他們的樸實。所以,對於犧牲、奉獻、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人生價值這些詞,在我看來是很具體的。

通過觀察父母和父母身邊的人我明白了,英雄主義不是說去衝鋒打仗,而應該是敢於面對挑戰、敢於在挑戰面前脫穎而出的大無畏精神。英雄主義會讓一個人的氣質、氣量、思維的空間全面產生變化,最重要的是一種活著的態度。

母親,像一堵牆,為我們遮住了風雨、擋住了烈日,讓我們從一棵從不經歷風吹雨打的小樹苗茁壯成長為一棵獨立面對困難的參天大樹。

在我年幼之時,母親就是我人生當中第一任啟蒙老師,不厭其煩地為我講做人的道理,讓這些道理在我幼小的心靈裡面紮根萌芽;在我上小學之時,母親親自為我戴上嶄新的紅領巾,給我講人生道理、教給我更多的知識;在我上中學之時,理科成績始終不如文科成績,我做過很多次的努力,但是都沒有明顯的效果,母親也勸我:只要努力就行。就這樣,我非常努力地完成了我的學業;在我上大學後,母親再次教給我如何獨立成長、如何面對困難,不厭其煩地給我講應該注意的問題、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從上小學的那一刻到如今上大學,這個過程都是媽媽一步一步把我栽培出來的,媽媽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通話變得越來越少,我們的點贊越來越多;朋友之間,我們低著頭在手機里問候,你今天吃的什麼?分享我又做了什麼,心靈雞湯等。這段時間看了什麼書,這句話我們共勉等,我就「呵呵」,你朋友圈裡的陌生人不知,你身邊的人還不知道嗎?

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段文字:「呀,這個東西不錯,我想借母親的名義,送給媽媽一個禮物」然後附圖一張;然後是下面的瘋狂點贊,鋪天蓋地的評論;可正如網友們所嘲諷的那樣,「你在朋友圈裡那麼愛媽媽,他知道嗎?」這時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不也一樣!有什麼差別嗎?是啊,都是人,只是觀點角度不懂,沒有對與錯!

我們一個人在茫茫大霧中行走,卻不感到迷茫,因為有一雙手緊緊地牽著我;一個人在沒有月光的夜晚行走於回家的必經之路,卻不感到恐懼,因為前方有一盞燈照亮了我回家的路,那種光比陽光還要閃亮。只要有媽媽在的地方,我就不會感到迷茫、不會感到恐懼,就會過上天堂一般的日子。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曾說: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所以千萬別在母親節和對母親的愛只停留在朋友圈和鍵盤上!為母親多留一些時間吧!

「原來,那些常常被我們忽視遺忘的瑣碎細節,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存在。」

吃晚飯的時候,母親一直自責這次的紅燒豬腳做得不好,當然她也反覆提到了是因為父親錯把生抽當作老抽遞給她,才導致了不入味和不上色。絮絮叨叨間,父親和豬腳都默默地不作聲。過了一會兒,父親把費力撕扯下來的一塊腳筋,夾到了母親碗里。今天中午母親為給住院的爺爺送飯,騎車摔了一跤。據說是因為父親的大哥,在醫院對爺爺和奶奶說了很多很不孝的混蛋話,母親說就是因為那些話被氣到了,才摔著了。

母親是個單純的人,她和父親在風華青春歲月里相戀,後來的歲月便不曾改變過她的世界觀。但對於父親的缺點,她倒是可以如數家珍,描繪得栩栩如生。

周末早晨父親在睡懶覺時,她一邊張羅早餐,一邊對著我抱怨說:看你老爸那懶樣,40多歲的人還和小孩子一樣喜歡賴床。這每周都會發出的抱怨,我覺得那真不是嗔怪。

父親有時候搶著洗碗,母親便坐在客廳遙遙看著,說:看你老爸洗個碗費那麼多水,動作又慢得要命。母親節儉,有時候摳門到讓我們抓狂並出言不遜。在我頂撞不聽話的時候,父親會敲門走到我房間,說讓我給母親遞個水去,別讓她不開心。

母親晒衣服時候的動作總是特別驚悚,半個身子探出窗去,我每次看到都跑過去抱住她的腿。父親便在後頭喊:你看看你看看,總有—天要掉下樓去。然後便把我們兩個都趕走,自己跑過去把被子在窗外的晾衣架上攤好。所以母親叫他,「長腳」。有時候要搬個東西或者取個高處的東西,都會喊,長腳快來幫忙。

母親見識單純,遇不了事,父親嘴裡一套一套,拿主意時卻總是還要問母親,有時候淺顯的道理,他們左左右右想不明,看得我干著急。

一家人出門給父親買衣服的時候,母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讓你爸買件衣服,比登天還難。奇怪的是,我在場的時候總是買不到的,他們兩個能買下東西,都是在他們單獨去的時候。

夏天的夜裡是我家最熱鬧的時候。

母親睡不得空調,父親離不開空調。總是前半夜母親堅持要睡客廳沙發,讓父親在房間開空調,後半夜父親把空調關了把母親拉回去,到了清晨自己又熱得受不了把客廳空調開了睡沙發,然後早上兩個人都沒精打采地互相責怪,到了夜裡,又按部就班全套再次上演。

我時常上學過了飯點回家,叫他們不要等我。兩個人的時候,父母吃得簡單,涼麵、包子還有泡飯都能打發一頓,但母親總不忘給父親炒上一個豆芽澆頭,或者添兩個荷包蛋。有時候到家摘下耳機,看到微涼的飯菜罩在半透明的熟食罩里,就覺得特別有安全感。那些聽說到的不幸福,聽說到的不誠實,聽說到的不相愛,糾纏不休的愛恨情仇,優柔寡斷的纏綿曖昧,都在眼前這半桌剩菜的溫馨實在面前煙消雲散。

母親常念叨我,說以後大了要記得早晨疊被子,要學會用熨斗,還要會做家常菜。有時候她給肉焯水、給雞過毛、給魚取內臟,都讓我在旁邊看,還細細教我。也許她認為,男孩子應該要學會自力更生,也該為未來的另一半去摸滾油鍋,去端淘米水,並且做得甘願,做得欣慰。

從小到大,父母都沒有一板一眼地正經教過我任何學習工作的知識或者為人處世的訣竅。生活對他們仁慈寬容,他們不必看到這人世的複雜艱辛,他們著意經營的是一輩子的平安喜樂。

這小小的平安喜樂,在家裡每一個最細微的地方瑩瑩泛著光。但這最微弱的光芒,可以引領我抵禦最堅硬的寒冬。

每逢佳節倍思親,看著旁人家團圓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像無根的草,四處飄搖。逢著朋友就說,父母在家就是寶,不留遺憾陪著好。老話說的沒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可是這話,父母在時,有幾個孩子能體會到失去時的感受呢。還能說些什麼呢,心痛!心痛!

1、父親原本不是我們三合屯的人,他是後來才來的。當年父親和母親談戀愛的事,曾經轟動一時。村裡人說來說去的,聽起來都像個故事了。那年母親剛滿十八歲,父親也只有二十歲。聽母親說是一掛馬車把父親拉到了三合屯。

2、看先生就看先生,還換什麼新衣裳?

3、父親已經來了,村裡的學校還沒有蓋好。那幾天村長正領著鄉親們趕著蓋。照我們當地的習俗,新房蓋好的時候都要在樑上裹一塊紅布,圖個吉利。這塊布就叫紅,通常是由村裡最漂亮的姑娘來織,這次織紅的事自然落在了母親身上。也許是因為心裡有了父親的原因吧,這塊紅母親織得格外仔細。

4、當年村裡有兩口井,以前的井叫前井,後來新打的那口井叫後井。後井近,人們通常都在後井打水。自從父親來了以後,母親就改在前井打水了,因為這樣會路過學校。

5、「識字歌」:讀書識字,多長見識;能寫會算,是件好事;大事小情,提筆就記;知今知古,知天知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東西南北,四方天地;風霜雪雨,事事在意;長幼尊卑,敬重有序;彬彬有禮,有情有義;人生在世,要有志氣。

6、小時候聽母親說起過,父親念書的聲音特別好聽。母親不識字,有的課文她也聽不懂,但是她覺得父親的聲音是天底下最好聽的聲音,從這一天開始,母親就天天去聽。後來村裡人習慣了,就沒人再去聽了,可是母親還是去聽,她一聽就聽了四十多年,這已經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7、父親對我說過,他第一次到母親家吃派飯的時候,母親站在門口迎他,他記得母親扶著門框站在門口的樣子,就像一幅畫,他說很多年他都忘不了這幅畫。

8、你穿那件紅衣裳真好看,來的頭一天我就看見了。

9、這個是我給你買的,配你那件紅衣裳好看。

10、母親一連好幾天早出晚歸,她把那幾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親留給她的那支發卡。

11、使碗的人走了,把閨女的心也帶走了,把這碗鋦好了,也給閨女留個念想。

12、在當年,自由戀愛還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母親給三合屯開了個頭。

13、娣兒,你醒了?你都睡兩天了,你還不知道,先生回來了,先生回來了!娣兒,這下可好了,先生回來了,他這是為你回來的呀!先生昨晚就回來了,一回來就上咱家來了,就在這兒守了你半宿!

14、後來我聽鄉親們說,當父親真正和母親相聚的那一天到來時,母親又特意穿上了那件父親喜愛的紅棉襖,站在路邊等著父親。從那天起,父親就再沒離開過母親一步。

15、這就是父親和母親的故事。他們相識、相愛的過程都和這條路有關,這是我們村通往縣城的一條普通的路,也許就因為母親曾經那麼殷切、那麼長久地在這條路上等待過父親,所以她還想陪著父親再從這條路上走回來。

說的太好了!

傳出去,傳遞正能量!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嬡閣 的精彩文章:

TAG:媛嬡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