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括一個被後代誤解的歷史人物,長平之戰潰敗與他無關!

趙括一個被後代誤解的歷史人物,長平之戰潰敗與他無關!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的一場關於生死存亡的戰爭,結果戰爭以秦國大勝結束。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秦國「掃六合」的基礎,秦國完成大一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史學家稱:長平之戰是中國大規模作戰的開始。這場戰爭改變了戰國歷史發展的走向,加快了秦國對全國統一的步伐,給後世戰爭留下寶貴經驗。

戰爭無論勝與敗,都會被後人進行總結。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秦國使用計謀,使一直與秦軍交戰的廉頗受到小人的陷害,被趙王撤掉主將的職銜,起用了「將二代」趙括擔任前線總指揮。

趙括一改廉頗保守的防禦戰略,採取積極的進攻態勢,與秦軍正面進行交鋒,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的詭計,導致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但是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的戰略思想決定的,沒有趙括,趙國也幾乎不能扭轉戰爭的形勢。

戰國中後期,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國力得到顯著的提升。尤其是在軍隊建設和農業發展上,獎勵軍功,對貴族無軍功人士減少待遇的發放,獎勵耕織,激發農民的農業生產。最終改革的結果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大大提升,而且在後勤上得到上保障。秦國的實力已經領先於其他六國,於是開始實施重大戰略,出兵函谷關外,先將韓國殲滅,進而開始對趙國下手。

在國力上,秦國強於趙國,但是趙國是以逸待勞,秦國是勞師以遠,而且趙國還擁有40萬大軍,秦國也不敢貿然前進。但是趙國的後勤糧草出現嚴重緊缺,而秦國源源不斷的物質供應到秦軍手上,就算秦軍不進攻,趙國也堅持不了多久。趙國於是向鄰國齊國求助糧草的供應,但是齊國為了自保,不顧趙國安危,搞起綏靖政策,絲毫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趙國國內糧草不足,和其重商輕農的政策有關,商人以利益為重,完全忽視農業的發展,導致趙國沒有強大的後勤儲備。

趙國面臨著兩難選擇,是繼續保守的防禦,還是主動出擊搏一把,在趙國國內掀起爭論,最終在趙王的允諾下,趙括才改變以防禦為主的戰略,開始對秦軍發動攻擊。兩軍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巨大差別,秦軍據守山谷要地,而趙軍駐紮在平原地區,秦軍在白起的領導下,佯裝發動進攻,引誘趙軍進入谷地,然後切斷後路,趙軍就成為瓮中之鱉,任由秦軍宰割,40萬大軍毀於一旦。

戰爭勝利與否,其實是看兩國的綜合能力。趙國和秦國的長平戰爭,拼的並不是軍隊的戰鬥力,而是後勤保障的供應,沒有雄厚的國力,就無法保障一場戰爭的勝利。一個國家要善於弘揚歷史,只有學習歷史教訓,才能使民族屹立於世界舞台之上。對於長平之戰,趙括其實並不是戰敗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誤解了他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作為後人,我們在評價一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要把其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考慮特定的歷史環境。不能斷章取義,把一件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歸結在某個單純歷史人物身上。歷史潮流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出現就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要客觀的看待長平之戰的勝與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中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是背鍋還是另有所因?
他們同屬戰國名將,長平之戰卻都犯下大錯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