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古有一祖制,成吉思汗都得遵從,卻被一和尚改寫

蒙古有一祖制,成吉思汗都得遵從,卻被一和尚改寫

元朝無疑是中國諸多朝代中最鼎盛的朝代之一,作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不僅僅在中國負有盛名,即使放到整個世界也是不容忽視的人物,其偉大程度可與成吉思汗比肩。

忽必烈的成就不僅僅是他一人得來的,在其背後有無數人的出謀劃策,對其影響最大的當屬劉秉忠,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劉秉忠,忽必烈定然不會有此成就,甚至能不能當上蒙古大汗還是兩說。

劉秉忠自幼飽讀詩書,據說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早年便頗有抱負,他生於宦官世家,在十三歲時作為人質被送往邢州元帥府,因為漢人若想在蒙古為官,必須以兒子作為人質,也是在這段時間中,劉秉忠深刻的了解到了蒙古官場,對蒙古正理了如指掌。

十七歲時劉秉忠出任了邢州節度使的令史,屬於掌管文書的小吏,他對此極為厭惡,若不是為了養家糊口,定然不會接受這種官職,終於有一日憤恨道:「我家世居要職,我怎能甘心在此做一個刀筆小吏,大丈夫懷才不遇,當隱居山林,待來日再酬抱負!」

劉秉忠說完此話說走就走,到了武安山當了和尚,法號子聰。

他雖然當了和尚,但一直不忘心中志向,每日勤奮讀書,精心治學,探究世事變化,從未有過懈怠,加之其天資聰穎,沒過幾年便博覽群書,學業增進,無所不通。

窩闊台死後,蒙古政局大變,藩王忽必烈雄心勃勃,聽聞燕京有海雲大師學問極高,便想請來共同商討天下大計,海雲大師在途中聽說南寺堂有位青年僧人博學多才,便邀請一同前往,此人就是劉秉忠。

忽必烈在和林會見了二人,有趣的是他對劉秉忠的興趣遠遠要大于海雲大師,一番討論下來對劉秉忠極為器重,便留在身邊共圖大計,致此劉秉忠終有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此外忽必烈禮賢下士,這也是他留下的原因。

劉秉忠以僧人的身份成為忽必烈的幕僚,在此期間出謀劃策,在治國方面更是頗有見解,勸忽必烈效仿漢人歷代傑出皇帝,借用陸賈「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的理論,多次進言治國之策,若想同意天下,必須接受漢文化。

忽必烈對劉秉忠更是言聽計從,蒙哥汗戰死於武昌,汗位空缺,劉秉忠又進言讓其儘快返回奪取汗位,最終忽必烈捷足先登成為新的蒙古大汗。

忽必烈又問,怎樣才能趕得上中原那些偉大的皇帝,劉秉忠根據形勢和蒙古前朝典章,再結合中原歷代朝制,制定了一些列的定製,被忽必烈親准頒布天下。

期間蒙古一直有一條祖制,連成吉思汗都不能廢除,那就是忽里台大會制度,蒙古因為是原始部落崛起,風俗文化相對落後,忽里台大會乃是原始民主制度的殘餘,歷代大汗都必須通過忽里台大會通過各個部落的貴族選舉產生,成吉思汗,窩闊台包括忽必烈的汗位都是通過這一制度產生的,這點明顯不利於封建集權的政治模式。

劉秉忠認為廢除忽里台大會是重中之重,乃是鞏固皇權最首要的任務,蒙古的任何貴族都只是皇帝的臣民,必須絕對服從,忽必烈對比大為讚賞,並最終廢除了忽里台大會這個祖制。

劉秉忠一生都為官謹慎,雖貴為開國宰相,卻淡泊名利,識時務,能以一個和尚的身份成為宰相也多是這方面原因,不僅一人顯貴,死後還蒙蔭子孫,於五十九歲時坐化,忽必烈對此悲痛萬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忽必烈滅掉南宋的真相
皇后死後要求葬在荒地,還說有帝王為她守墓,500年後果然應驗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