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端午:鑼鼓陣陣賽龍舟,艾葉青青保安康

端午:鑼鼓陣陣賽龍舟,艾葉青青保安康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

有人說,端午是吃粽子;

也有人說,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

還有人說,端午要賽龍舟;

如今對於大多數,端午是放假回家。

端午節只是如此嗎?

端午節到底是什麼呢?

端端正正做人與做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

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端」字的本義是站得中正,

《說文解字》說「端,直也」,

《廣雅》說「端,正也」。

「午」也是「端」,端端正正。

進入故宮,過了端門就是午門,

午飯是正餐,而午夜是黑暗正濃的時候。

乾乾淨淨、端端正正,

其實是端午節的本意。

過去評價婦女們包粽子的水平,

比的就是看誰包得端正,

有稜有角,又玲瓏可愛,

這樣的粽子,才配投到江里,

祭祀屈原這樣的先賢。

因為他的人品,也是乾淨和方正的。

端端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

端午節更重要的含義,

應該是提醒我們,做一個端正正直的人。

端午粽葉飄香,感恩饋贈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粽子,古時稱角黍,

黍是北方的黃米、南方的糯米;

角,牛角,是祭器。

粽子形似「牛角」,

取其可為祭品的端正之意。

以箬竹葉包黍米,是陰包裹陽之象。

也有學者認為粽子最早為「米包棗」,

以米喻陽,以棗喻陰,

米為主,棗為輔,取陰陽相裹之意。

在民間 ,端午食粽更多來自

紀念屈原的傳說。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

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屈原以高潔的性情,嫉惡如仇的風骨,

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操而名傳千古。

在端午節里,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賢,

體悟他的高尚品格,

也是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端午節的另外一個重要來源是感恩的祭祀,

粽子是豐收的黍米做成的貢品,

在人類享用之前,

先拋入江中,請大自然享用,

而紀念屈原是後來才廣泛流傳的說法。

吃粽子的最初含義是感謝大自然的賜予,

黍米的豐收提供了糧食。

有了糧食才能養育人類,

才有人類的繁衍生息。

這種對大地、對自然感恩的情愫,

影響了中國人安土重遷,

重視家庭、安於土地的觀念。

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終年平靜的大河大江,

到了端午,就會喧鬧起來,

沒看過精彩絕倫的賽龍舟,

便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端午。

端午節又被稱為「龍節」「龍舟節」,

在這一日,人們把所乘的船刻畫成龍形,

與船上岸上的鼓聲相和,

在水上進行競賽划船的活動和遊戲。

「龍舟競渡」的習俗給端午節

增加了一點狂歡氣息,

江中一艘艘爭上游的龍舟,

龍舟上的人們,用力劃著龍舟,喊著號子,

伴隨著急促的鼓聲奮勇爭先,

有一種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而這種精神也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懷。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

人們都會在自家在門口掛艾草、菖蒲,

每每路過時,

那奇異的芳香如一道靈符,

人聞了提神醒腦,蟲聞了千軍退去。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

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

五日是「惡日」「毒日」;

五月五日更是惡月惡日,

人們最忌諱這一天。

古人認為端午這日,暑氣上升,

蠍子、蛇、壁虎、蜈蚣、

蟾蜍五毒齊出,邪氣叢生,

這天在掛艾草菖蒲,

就像貼上一道靈符,

可以辟邪納福,驅邪鎮宅。

長久以來,端午節一直是作為

保健、避疫、驅邪的節日傳下來的。

直到唐代,人們才逐漸把端午節

當成佳節良辰來看待。

端午的很多節俗都是圍繞祛邪避邪展開,

除了插艾草、掛菖蒲,

還有喝雄黃酒,系五色絲繩(掛五彩)等,

以達到祛邪、祛蟲的目的。

這些習俗都體現了我們

追求平安和順、祈福納祥的情懷。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逢年端午,

有些地方人們還會喝雄黃酒,

也會用菖蒲艾蓬蘸灑門牆、床底,

因為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人們還會將酒塗在小孩的額頭、

耳鼻、手足心處,

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汪曾祺在《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

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端午節帶給我們的,

並不僅是對平安健康的祈求,

還有對未來的一片赤誠

和那顆願意妥帖照顧生活的心。

良辰當此時,五彩保平安

端午節,

有些地方人們還有一件大事,

便是掛五彩。

五彩絕不是五彩繽紛的花色絲線

而是特定的紅、黃、藍、白、黑

五種顏色絲線合併成的縷索,

纏繞在手腕、腳腕或脖子上,

而且五彩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

只能在夏季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

拋到河裡,老人們常說,

河流會將瘟疫和疾病沖走,

在他們看來,

我們對於生活的付出與熱愛,

值得我們這樣莊重地對待自己,

莊嚴一點,生活的色彩就會多一點。

端午帶給我們的,除了各種習俗,

還有習俗背後那滿滿的儀式感。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端午節

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

這裡有追念先賢的精神洗禮、

也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傳承,

更有祈福納祥的祈願……

端午節,它雖有悲壯,

但更多的是傳承與展望。

細數那些流傳至今的故事,

感悟那些漸漸淡化的歷史記憶,

縱然令人擁有許多深思與感慨,

但節日的意義,

終歸屬於我們每個普通人

心裡共同嚮往的美好與希冀。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