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我降生之時,我即寫下離騷,即已投河而去

自我降生之時,我即寫下離騷,即已投河而去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土門讀燕

每個生命都有波瀾壯闊的一生。

有人投江,有人離家出走,有人為愛私奔天涯,有人僅僅死在路上……

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別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卻又是那般不同尋常。

五月五,是端午。有毒的時間裡,一個哀傷的節日。

這樣的日子,適合去異地,適合讀《離騷》,觀星、看月、讀燕……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在德陽土門鎮高樓古街,我看到成千上萬的燕子落在現代文明的電線上,整齊劃一地在白晝收盡光線之後,集體安睡,和古街道一起進入夢鄉。

不遠處,九龍山漸漸沒在夜色的玄幕中,不再那麼氣宇軒昂。

小鎮,忙碌了一天,只剩下看門的狗在相互有一搭沒一搭地打著招呼。

我讀燕歸來,在天台沐著天風,星星一顆顆地閃爍,好多都叫不出名字了。它們的年齡因我居住城市的時間而抹殺掉數千光萬的距離。

我看著它們,它們也看著我,內心光芒「噼噼啪啪」地生長起來,如同稻田時那些即將抽穗的穀物。

與天地相遇,與自然相遇,與燕歸來相遇。

這一切似乎平常,又充滿傳奇,不可用言語表達。

世間有定數,信之;世間有緣定,信之;萬物有靈通,信之;相逢自有時,始信之。

近些時日,多與長者相晤。小者古稀之年,長者生於宣統年間,更有逾百歲之年長者,他們眼睛中散發出的光澤,仿若來自遙遠的星際。

2013年6月端午節於四川德陽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悼屈原和不止息的汨羅江

多少年後,我看到屈原從城裡走出來,一直向河邊走。沿途遇到百姓問安,三閭大夫微微低下身子還禮,帽子上的飾帶垂下來,又被風吹到腦後。鄉野少有大夫步行至此,天地間大夫顯得那麼遼闊……

時間老人走到端午,總要停一停

看一看流水從容,河風凄暖

當年大夫也是如此。他在江邊駐足

時間看在眼裡

並順著他的內心進入血管

抵達心臟時,時間被澎湃的聲音震撼

多少年後,屈子臨風,再次看到大好河山如況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復再次投入江中

擊起浪花幾朵,濺入傷懷

過江鯽魚從之相送

粽子沉入水底,龍舟滑過江面

屈子升至天上。他看人間

一洗悲苦表情,面帶微笑

這是我心中的屈原,在2012年端午

2012年6月端午節于山東淄博

五月五,是端陽

?1.端陽·時光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在時間裡,永無寧日。江河日下,不絕滔滔。

人是流動的水滴。上面是白晝,下面是黑夜。

月也是這樣,刻著深的痕迹。

年年看端陽,艾蒿撲香。

登高攜侶,望斷仲夏。

孩子口中的端陽。

屈原身後的端陽。

世人心想的端陽。

寫下端陽,我的筆滴下憂傷。

江面寬闊,歷史順水而下,不舍晝夜。

2.端午·菖蒲

「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

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菖蒲。草本植物,信仰者的幸福。

端午時節出現,通體香氣,在幽谷中美麗。

如同春後女子,她走過輕薄田埂

迎面玉樹。這些天我幻像重重

甚過心事重重,仿若離世

有毒的季節,女子也有毒嗎?

背著她,飲雄黃酒,薰蒼朮白芷

她還會靠近我嗎?

我在靠近這個毒月惡日

3.重午·楊梅

「五月五,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

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至少。在這個時節,遇到你,是幸福的

酸澀一些,窈窕一些,風雨一些

我看到更多血樣的艷

我是一個落難書生。寫天問的句子

無識君主,也無識民眾。

有一個地方可棲身

一片水域,一片梅林

還有2000年後的詩中

說到底,我是一枚出血的楊梅

年年泣血,年年哀傷,年年逢重午

那流水,還是當年流水

流水之下是故鄉

2008年端午節于山東淄博

詩歌時間

shigeshiji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歌時間 的精彩文章:

TAG:詩歌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