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創新性與創造性

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創新性與創造性

作者:楊光、裴雨婷、方子豪、 劉昕彤、張子悅、馬海崢

摘要 在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中, 開發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並使其產業化發展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文化戰略意義。在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儘管存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創新性,也存在著特有的局限性。為使傳統文化通過產業化發揚光大,使中華文明獲得新生,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四大名著 產業鏈

一、研究背景

文化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本方式, 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風俗習慣、 知識形態、價值觀念和處理人類社會生存所涉及的眾多關係的技術系統等內容。從三皇五帝到現代中國,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儘管為儒道所確定, 但在中國浩蕩的歷史長河中, 中國文 化以海納百川的胃口不斷消化諸多蠻夷文化、佛教文化和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教文化, 並在近代悲壯的歷史挫折中, 走向文化的新生。

文化價值植根於人類社會生存的內在需要, 而文化產業化則根源於文化價值。文化產業化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朝陽產業, 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更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 文化產業化適應了市場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 通過市場利用文化資源和智力資源為人類提供高層次的精神產品和服務。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需要, 也是人類價值實現的必然選擇。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處在生理需要層之上的安全需要、社會歸屬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尊重需要、滿足感、輕鬆、樂觀、正義、真善美等需要) 除了一部分由社會公共部門實現以外, 主要還由社會文化部門來實現。如喜劇帶來的放鬆, 悲劇產生的美感升華, 文化古迹引起的滿足感, 宗教對廣大信眾的撫慰, 等等, 在高速運轉的市經濟社會中孕育著巨大的市場商機。 再從經濟全球化來看, 經濟全球化不僅激發了人們對知識、信息和技術的需要, 而且把不同地域的文化捲入到全球交往的潮流中, 為世界各地的人們認識地球村的文化和歷史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可能和條件, 同時新科技和網路技術也為滿足世界各地人們的多層次豐富的精神需要提供了可能。

市場就是現實中活生生的需求, 開發傳統文化資源, 將使傳統文化更多地獲得被社會接納和發展的可能性, 使中華文明獲得新生, 以自己的獨特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研究對象及概念

文化產業化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朝陽產業, 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更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 文化產業化適應了市場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 通過市場利用文化資源和智力資源為人類提供高層次的精神產品和服務。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需要, 也是人類價值實現的必然選擇。文化產業是當今世界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 也將成為 21世紀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 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積累, 其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獨有文化類型, 這是一種難以估量的文化資源。科學評估和開發這些文化資源, 構造具有中國自己特色和優勢的文化產業體系, 培育自己的有世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 參與國際文化產業競爭, 是擺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界的重大課題。

傳統文化資源為中國發展文化產業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一, 傳統文化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一脈相承。世界古代幾大文明如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印加文明等都被埋入史的塵埃下, 唯有中國文明長盛不衰從遠古洪荒一直延續到現代。這一歷史事實表明, 傳統文化主導的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世界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獨特價值。其生存智慧和文化魅力本身就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謎, 具有吸引文化市場目光和思維的奇異性。第二, 傳統文化在其演化的歷史過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寶, 這些珍奇的文化遺存從上古時代一直排列到現代的整個中國文明史序列, 而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從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間, 譜寫著中華大地上勤勞的人們從石器時代走到網路時代的壯麗詩篇。輝煌的故宮, 巍巍長城, 謎一樣的秦皇陵, 神秘的三星堆, 神聖而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 不勝枚舉的古迹如星斗一樣閃爍在中華大地。這些古迹都是富有世界競爭力的中國獨有的品牌資源。第三, 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 兼收並蓄, 融合外來文化, 並在六朝以後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文化形態, 遺留下許多燦爛的文化聖地, 儒教的文廟, 佛教的寺院, 道教的宮觀, 成為文化旅遊的熱點。第四, 傳統文化的生存智慧、 價值理論和技術系統幾乎完整地保存在儒家的經典、道教的《道藏》和佛教的《大藏經》中, 其世界觀倫理思想和中國科技思想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藏。隨著中國經濟政治的復興,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成為西方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現代中西文化對話中, 中國傳統文化獨具魅力。這其中也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商機。第五,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既吸取著傳統文化的營養, 又在各民族的地理環境中保有和發展著自己的傳統, 其民情風俗、工藝技術和宗教信仰構成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文化風景線。總之, 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資源既是世界人民共有文化財富, 也是中國文化產業化的寶貴財富。

我們主要研究的是四大名著,因為四大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是經過了歷史淘洗而積澱下來的文學精華。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學,我們在傳承它的時候,對它進行了創新性轉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拍攝影視劇。四大名著算是翻拍頻率較高的傳統文學,據資料現實,根據《西遊記》改編的影視劇有29部,根據《紅樓夢》改編的電視劇有23部,《三國演義》有7部,《水滸傳》有6部。我們將紙面上的文字演繹出來,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四大名著。近些年,網路遊戲受人們追捧,一些公司就將四大名著與網路遊戲結合在一起。例如,夢幻西遊這款遊戲。該遊戲主題為「輪迴」,玩家扮演一名轉世的修士穿越回大唐貞觀年間,投身於《西遊記》的劇情中。例如,前段時間非常火的手游王者榮耀,其中的一些角色就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有些地方的旅遊業也因為四大名著而暴增。本來是一些默默無名的小地方,因為安上了四大名著的名字,瞬間被人們所熟知,給當地帶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如今,四大名著不僅僅只存在於紙面上,它更被我們用於其他行業,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一種產業鏈。

在中國, 文化產業化就是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 使文化事業和特定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 形成在文化市場中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系統。文化企業必須通過評估、整理、合理理解和升華轉化, 實現對特定文化資源的再賦形與商品化, 並使之佔取應有的市場。

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文化戰略意義。第一, 有利於促進中國文化產業化, 發揮優化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作用。第二, 有利於有效地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第三, 有利於培育和發展文化企業, 改善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的企業結構。第四, 有利於深度發掘傳統文化資源的多維價值, 文化產業化是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內在價值的重要方式。第五, 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博弈、對話和交流, 而使雙方從中受益, 共同得到發展。

三、發展狀況

(一)一般文化產業發展狀況概述

1.文化產業不是

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及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把文化產業分為兩大部分、十個大類(見表1),兩大部分分別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十個大類包括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文化用品的生產和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

1.文化創意只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類別,而且是與設計這種具體形態結合在一起的,這就避免了目前把文化創意擴大化及泛化的傾向。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具體包括廣告服務、文化軟體服務、建築設計服務和專業設計服務。

2.旅遊僅限於景區遊覽服務,並把旅行社剔除。在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大類中,專設了景區遊覽服務,具體包括公園、遊覽景區以及植物園、動物園、海洋館和水族館等管理服務。

3.娛樂活動被限定在娛樂場所範圍內,具體包括歌舞廳、電子遊藝廳和其他室內娛樂活動以及遊樂園和網吧活動等。這就避免了將娛樂標籤到處貼,甚至貼到了電影、演藝等文化藝術活動上,將發展文化產業曲解為「文化娛樂化」。

2、文化產業「門類齊全」

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表明,經過十年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的體系。處於文化生產及再生產過程中的文化內容生產、文化傳播渠道和文化生產服務,其從業人員2004年的加總額占當年文化產業總從業人數的55.04%,2008年和2013年的這一比例分別為51.96%和49.82%。如果加上生產性文化服務,2004年、2008年和2013年這一比例分別達59.55%、58.55%和63.15%。從從業人員分布看,文化生產及再生產處於文化產業的主體地位。

3、文化產業本質上屬於「內容產業」

如果說國家統計局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是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涉及文化生產活動相關類別的重新組合,我們的文化產業分析框架則是對《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各類別的重新排列組合。文化內容生產就是對「文化產品的生產」按照行業門類的重新歸併。

將新聞服務、出版服務、影視製作、廣播節目製作以及演藝歸入文化內容生產,這是不會有爭議的,關鍵要解釋工藝美術品生產和文化內容保存服務為什麼也歸入文化內容生產序列。

工藝美術品種類繁多,它與其他文化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承載體與實用相結合,且體量較大(如陶瓷)、質料價值較高(如珠寶),藝術元素不僅附著在載體上,而且體現在工藝中,工藝美術品生產是美學創作與文化生產的集合體。出版是把美術作品印製在紙張上,工藝美術品生產則是以美術技巧製成各類實用物品,二者在內容生產這個本質上並無二致。

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屬於公共文化機構,收藏、保存、整理和展示文化產品是其基本職能。公共文化機構如果將館藏品進行加工複製,這是對文化資源及文化產品的二次開發,也是文化內容生產的組成部分。

4、文化產業發展倡導「渠道優先」

文化傳播渠道與文化內容生產的對接方式,與文化業態息息相關。與出版服務相對接的,自然就是出版物發行,包括圖書、報刊以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的批發、零售和出租;與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新聞服務和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相對接的,目前主要是廣電節目傳輸系統,包括有線、無線和衛星傳輸;與電影製作相對接的,自然是電影院線,即電影發行和放映;與演藝相對接的,是演出院線,即藝術表演場館服務;與工藝美術品生產相對接的,非工藝品銷售莫屬。拍賣則是一條特殊的文化傳播渠道,是對藝術品、美術品、古董、字畫等收藏品的傳播。隨著文化業態更新換代,將會催生更多新的文化傳播渠道。

5、文化生產服務是全方位的

文化產業也是相對獨立的系統,文化生產及再生產既包括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也包括文化生產服務。

從屬性上看,文化生產服務屬於輔助性的,是輔助文化生產及再生產過程的,服務的對象既包括文化單位,也包括文化生產者個人,服務的方式和類型也很多,既有為文化生產提供原材料的,如筆墨紙張,也有為文化生產提供中介服務的,如版權服務、經紀代理,還有完成文化產品成品生產的,如印刷複製。總之,文化生產服務是全方位的。

(二)不同行業的創新產品或新興行業發展

以金融創新為例,將多個版權進行打包集合質押,附加擔保公司擔保的貸款方式是一種新型貸款融資方式。版權質押是文化產業主流的貸款方式。版權從創作、形成到發售會有各種各樣的風險。如果僅僅以一個產品的版權進行質押貸款,銀行將會面臨單一版權集中的風險,如果該版權創作失敗,無法形成,或是該版權受到盜版侵害,則該筆貸款也將受到損失。以電影行業為例,電影業的高投入可以帶來高產出,但具體到某一部影片的投入和產出時,卻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2009年我國電影產量為456部,進入院線播映的只有130部。按照我國院線電影只有30%的盈利比例計算,我國2009年所拍攝的電影中僅有8.6%是盈利的。因此,電影的投資風險很高。

我國電影行業首次採用了單個企業多個版權集合質押擔保貸款融資方式。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採用了該貸款方式成功為華誼兄弟發放項目貸款1.2 億元,主要用於華誼兄弟2009-2010 年四部電影(《追影》、《風聲》、《唐山大地震》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攝製與發行。該貸款以四部電影的版權進行打包集合質押,並附加企業法人個人連帶責任擔保。四部電影投資總預算為3億元。目前四部電影實現的票房收入分別為1220萬元、2.16億元、6.48億元、2.96億元。按照票房分成比例40%計算,投資方共可獲4.40 億元的收入,超過電影總投資。雖然四部電影票房收入有很大差距,但採用「打包」的方式使得影片間的各項收入「以豐補缺」,最大程度平衡了單片風險,確保了銀行順利收回貸款。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在文化產業金融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將各種無形資產和各類金融機構主體創造性地組合,可構建出多種貸款融資方式。文化企業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最合適的無形資產作為質押的對象。銀行可根據企業特點量身設計豐富的貸款產品,儘可能地分散和降低自身的風險。其他金融機構也可參與到文化企業貸款融資過程中,提供增信服務,通過承擔一定的風險獲得一定的收益。只有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才能加快加大加深我國金融與文化產業之間的深度合作,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四、現行問題

(一)淺析文化產業化和商業化的不同

1、文化產業化相關內容及意義

(1)文化產業化」已成為世界潮流

文化實現產業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的必然結果。人類在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必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精神文化層面上。並且,即使對於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也發生了改變,形成以實用性和「文化內涵性」相結合的新的需求。舉個簡單例子,穿衣的目的從基本的保暖禦寒,演變為體現個人特色風格的「時尚性」。

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佔據國民經濟的首要地位。汽車製造業一直是日本的主導產業,然而在1995 年時,日本娛樂業的年收入額就已經超過了汽車製造業。美國的文化產業更發達。其版權產業、視聽產品、影視業以及出版業都已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有相當比重。

(2)我國實施文化產業化的必然性

① 為了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要實施文化產業化。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的就是人類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後對於精神層面的需求。從旅遊行業近幾年的收入增長情況就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人在精神、娛樂上面投入較多,旅遊不再是只有少數有錢人才能進行的活動了。

② 文化產業化是文化走進現代化的必要選擇。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面發展,文化不再只是腦海中一個抽象的概念, 而是變成可以生產並帶來經濟效益的一件「產品」,藝術、大眾傳播以及娛樂休閑等文化事業藉助於互聯網緊密連接起來, 充分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③ 文化產業化引導中國文化走向全世界。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文化現象都摻入了產業化,例如象徵體育文化最高級別的奧運會。2008 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是我國文化面向世界的大集合。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只是中國政府的功勞, 它與商業運作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是分不開的。

④ 文化產業化促進未來文化的優良發展。未來文化的發展趨勢是民族性、科學性、普適性。俗話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步, 才能為世界文化的豐富性添一抹色彩。科技使人進步,文化的科學性能夠使文化擺脫封建、愚昧,向正確的、高級的方向發展。文化的普適性即大眾性,單指望政府引領大眾文化的前進是不現實的,也是很難實現的。必須通過產業化,藉助商業力量的推動,才能滿足社會需求。

2、文化商業化的相關概念及側重點

文化商業化可以說是文化實現產業化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單藉助於政府對文化的保護、弘揚以及傳承來發展文化, 文化無疑會走向沒落。因為它沒有跟大眾掛鉤,而是獨立存在於一種保護機制內。所以文化商業化是讓文化融入社會、融入群眾的不二選擇。

(1)文化商業化使文化保持常青、新鮮

(2)現在的社會是由商品組成的,以人(或者說是金錢)為主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商品包圍著。所以,將文化以商業化形式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讓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體驗都成為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無疑是使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最好選擇。

(3)文化商業化構建了一種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文化,對傳統文化有一定衝擊

(4)商業化會賦予文化以更能為大眾所接受的新的價值和內涵,自然會導致傳統文化受眾比例下降。大部分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是有偏差的,他們覺得將傳統文化與商業隔離起來,才是對其的尊重和保護。這種想法顯然是感性的,在現代社會裡,文化和生活並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滲透,墨守成規者企圖將文化產品關入壁壘,以為這樣就可以抵禦外界新文化的入侵,實在是太過自欺欺人。

(5)當文化商業化過度偏重於經濟效益時,會導致文化產業市場走向衰亡

(6)當前商業化的存在的問題是,只發展文化衍生產業,而沒有在其根本上探索及創新。捨本逐末的下場一定是慘淡的, 所以政府要落實到具體制度上,重視源頭產業,才能夠提供不斷新生的文化養料。

3、文化產業化和文化商業化的區別

在提倡文化產業化中,有些人存在一種認識誤區,即把文化產業化與文化商業化混淆起來了。前者要求運用市場機制, 把文化事業做大做強,達到繁榮與弘揚文化的效果;後者只顧把文化推向市場,使文化被商業侵蝕和架空,導致文化被異化。當前,這種把推行文化產業化變成單純追逐文化商業化的傾向,大有擴展蔓延之勢,有必要引起關注與警惕。

現在不少文化活動,以商業形式運作,並在市場中獲取合理的回報。這種文化與商業的結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商品流通發揮出促進生產包括文化發展反作用的一種表現。現實中確有文化與商業取得雙贏的範例。讓文化進入市場,運用商業形式來經營文化,這不僅是國家政策所允許,也是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體制改革的需要。

但是也應該看到,事物在發展進程中,倘若超越了合理的度,好事難免會變成壞事。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受利益的驅動,加上輿論攀比、道德淡化、市場欠規範等多種原因,有些人只圖賺錢,見商忘文,見利忘義;還有些人根本不明白文化的價值,貪名逐利,不懂文化卻做「文化事」。好端端的文化,被他們折騰得不是走樣變味,就是俗不可耐。綜觀現今社會,文化商業化的傾向幾乎隨處可見。

過度商業化,體現在文化上就是過度娛樂化甚至媚俗。目前社會風氣比較浮躁,導致一些文化產業單位急功近利,過多強調利潤,以低成本製作影視、音樂等面向大眾的文化作品,雖然利潤相當大,但是卻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影響惡劣。這種過度商業化對青少年的毒害是顯而易見的,一些所謂的「青春文學」「傷感的青春影視片」「神化明星」「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會誘導他們形成扭曲的人生價值觀。

(二)創新性創造性不足

實際上,就我國目前文學產業化開發的現狀來看,數量龐大,蔚為壯觀,但也正是在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豐富現實圖景中,暴露了中國文化產業在剛剛起步階段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創新能力薄弱,文化內涵缺失,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等多種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毫無疑問為文化產業帶來了蔚為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著相當多的有待於發現的問題和總結的經驗,尤其是對像《西遊記》、《紅樓夢》、《三國》這類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古代文學經典來說,進行產業化開發時更要提高「現代文藝娛樂化」的警惕,敬畏經典才能有效發掘經典中的文化價值所在,傳統文化產業化的主要癥結在於文化創新性及創造性的不足,在各個領域均出現同質化和重複化傾向。

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己涉足到文化產業的多個領域,從圖書到影視、網遊再到文化旅遊休閑產業,遍地開花,陣容龐大,但實質上在各產業領域內部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和重複化傾向。

首先從圖書出版業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圖書出版存在著明顯的同質化和重複化傾向。儘管在圖書市場上四大名著如《紅樓夢》以原著、注音繪圖版、彩色插畫版、白話版、連環畫以及解讀、改編或改寫等多種類型存在,且每一種類型的出版物數量很多,但在內容上大同小異。一家出版社做出某一類型的圖書暢銷了,接下來相同類型的圖書便接踵而至。以《西遊記》為例,其少兒改編類的圖書選題重複現象非常普遍,書名相同但版本不同的書隨處可見,無論是專業的少兒出版社還是非專業的出版社,都參與到《西遊記》少兒圖書改編中來,據不完全統計,這類改編圖書在圖書市場上就有上百種,出版質量參差不齊,缺乏文化創意。

其次從影視產業看,四大名著尤其是《西遊記》的電視劇翻拍和電影改編重複化現象明顯。《福星高照豬八戒》、《喜氣洋洋豬八戒》、《春光燦爛豬小妹》等姐妹作品,作為熱播劇——《春光燦爛豬八戒》的後繼作品,即使在原劇的基礎上做出了很多明顯的改變與創新,但是其故事題材、風格、創作方式基本上都延續了《春光燦爛豬八戒》的脈絡。《西遊降魔篇》在故事情節、主題上與《大話西遊》大同小異,都對《西遊記》原著進行了顛覆性地改寫,都是講述主人公從懷疑到錯失愛情再到堅守使命的過程,只不過《大話西遊》的主人公是孫悟空,《西遊降魔篇》的主人公是唐玄奘,就連經典台詞「愛你一萬年」也重複出現在《西遊降魔篇》中,兩部電影講述的故事和結局十分相似。與之相比,同樣是對傳統文化作品進行改編,美國迪斯尼公司借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木蘭辭》,先是做好創意文本,然後投資拍攝成美國口味的動畫片《花木蘭》,動畫成功後又將《花木蘭》中的服飾、兵器等符號元素進行後續開發,還模擬動畫中的場景打造遊樂園,形成了完整的後續開發,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遠遠大於重複化的生產。

再其次從網路遊戲看,同質化傾向仍是國內網路遊戲產業日益突出的問題,傳統文化的網路遊戲開發也難以走出同質化的怪圈。文化創意單一,遊戲情節雷同化,無非都是升級打怪,與傳統文化結合程度低,且很多都只是借傳統文化之名,遊戲內容實質上與傳統內涵無關;

最後從文化旅遊業來看,文化旅遊業也表現出明顯的重複化傾向,主要是依據電視劇中的場景,通過人工建設把這些場景再現出來供遊客參觀,旅遊模式大同小異,沒有將傳統文化中的文學意蘊和文化內涵充分體現出來。

五、對策與建議

能給一件文化產品帶來經濟效益的恰恰正是產品內部的文化精神,而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化產業的結合迫在眉睫。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途徑,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議:

1、積極搭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宣傳、交流平台。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讓國內外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歡它是歷史的責任和時代的要求。我們要深刻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國節日的傳說、由來以及它的源遠流長,要做到繼承本土元素,不斷創新,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兼具時代感的文化產品。要爭取傳媒最大限度地配合,加強本土傳統文化的宣傳。國家應該支持新聞界、出版界和電視台、電影界、新聞資料中心以及國內外所有宣傳媒介在其出版物和節目中特別注意宣傳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給予它們較高地位。

2、善於發掘適宜產業化的傳統文化形式,增強文化產品的文化內涵。文化的種類很多,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適宜產業化。在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里,適宜產業化的文化形態不計其數。就拿四大古典名著來說,脫胎於其中的影視劇、書籍、音像製品、網路遊戲屢見不鮮,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然而,其中也不乏有待改進和完善之處,例如2010年被廣大觀眾批評的新版《紅樓夢》,劇中除了將林妹妹寶哥哥悲慘的愛情故事過分渲染之外,並沒有將原小說中的傳統建築、餐飲、服飾等文化進行充足而恰當的展現。而這些物質形態才是更適合向大眾傳播的並且能更好地將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氣質展現給觀眾的文化形式。2003年紅遍中國大江南北的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從韓國傳統醫藥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傳統服裝文化等方面吸引著中國的廣大觀眾,從長今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禮義忠信等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更是感動著無數的中國人。這部電視劇的成功之處在於其本身所蘊含著的傳統文化精髓和體現出的文化根基,我們不難從中找到可資借鑒之處。

3、建立完善的中國傳統文化市場體系。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像其它商品一樣用市場的方式進行供需交換,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必須要建立用來交易中國傳統文化商品的市場。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市場中,民眾是中國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需求主體,而民眾的文化修養水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消費有很重要的決定作用。所以提升民眾的文化修養水平,是培育中國傳統文化需求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現今中國傳統文化市場中的供給主體非常缺乏,更確切地說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市場的供給主體主要是中國各級政府所轄的事業單位,而各種企業還很少,並且很不規範。所以一方面要通過提供廣大民眾的文化修養來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產品的需求,一方面通過培育大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企業來保證與需求相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產品供給。

4、加強文化市場規範,制度完善文化市場是個多彩的萬花筒,有嘔心瀝血的文化工匠,也有投機耍滑的不法商人。在龐大而複雜的文化市場中不乏有不法分子、投機者尋求牟利機會,因此我們需要用明確法律制度和有力度的管理來規範市場。一方面,傳統文化行業應加強相互合作。合作可以改變分散的個體經營局面,使傳統文化創作者有一個團結、良好的創作環境。同時,行業內合作也有助於技術上不斷完善,品牌、企業集團的形成,便於經濟效益的追求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另一方面,文化行業競爭激烈,而文化的相關法律保護條例尚不夠完善。政府應發揮自身調節作用,對相關的法律進一步完善,發揮對文化的導向作用,指引傳統文化的創作者創作真正立足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同時保護創作者依法獲得與之勞動貢獻相對應的勞動報酬,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總之,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資源豐富,這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貴財富。但要把傳統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成為文化產業優勢,首先應轉變政府的管理方式。其次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品牌、有規模、有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競爭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再次,文化企業要創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再次,企業應學習和借鑒國際文化企業的成功經驗,可以探索獨資、合資或合作等多種方式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可根據企業的知識技術和人才儲備來選擇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資源。最後,文化企業在開發傳統文化資源過程中應和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如,西部地區保存了濃厚的傳統文化資源,使西部在面臨文化產業時代到來之際,發揮文化產業化在西部大開發中重要作用。

六、結論

在消費社會,文學經典呈現出巨大的產業化擴張。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產業化擴張往往分為三種情形:(1)借文學經典的「名」:借名是指商業對語言的暴力性挪用。文學經典的知名度、影響力使貼上經典標籤的商品易於被辨識和記憶,使那些熟知經典、風聞經典的人眼前一亮,使那些不知經典為何物而又被告知是「經典牌子」的人陡起崇敬之心。但作為文學經典的產業化發展,借名一般都會會消解或降低經典的嚴肅性和神聖感,於商業有利而於經典的發展影響不大;(2)借文學作經典的形象、情節和意蘊:此類情形是對文學經典之意義、場景和意象的正面借用和分享,如梁山泊比照《水滸傳》修建的梁山山寨和聚義廳。文化經典因此讓自然的場景憑空有一種詩意和「文化」在場,繼而在文化氛圍中助推導遊、小商品推銷商或當地人的資本發展,借文學經典的形象和意蘊可以強化凸顯商品的情調設計,使一個只具有實用價值的商品獲得一種嫁接性的意義和文化質感;(3)文學經典的異質重現:指經典的一系列藝術衍生作品,如影視改編、雕塑、戲曲、歌劇等。經典重現毫無疑問意味著對經典意義的轉換、再生和稀釋,它在消費社會時代同經典的名言挪用、意境挪用一道,構成了一種商業擴張的大趨勢。文學經典產業化發展的商業動機是為了贏利,而對於文學經典則是作品對時代精神的推動作用,所以,如何將經典的精神價值與商業利益結合起來,是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產業化發展作為關鍵的問題。

從宏觀層面講,國家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尤為重視。中國經典文學正在醞釀著革命,醞釀一場以「文學產業化」為核心的新的文學革命。這場革命的發生起於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頒布,規劃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如發展重點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吹響了前進的號角,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向產業化邁進是未來文化發展的大方向。

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倘若文學要作為少數人的一門學科而保留下來,它就一定要將自己的感知和判斷技巧遷移到這些新媒介之中。」重新回到對於文學經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話題,文學經典必須要經過文化產業的運作,才能夠實現更大範圍的傳播,得到有效的保存與弘揚。甚至一些瀕臨滅絕的文學藝術形態或作品,也可能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被激活。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一個由數字媒介主導的信息化文學社會正在形成。人們往往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電視、網路這樣的媒介上,而開始摒棄傳統的閱讀方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學的生存境況勢必會受到文化格局變動的影響。文學經典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形態繼續下去,很有可能導致消費體驗缺乏新意,繼而傳播範圍越來越窄,傳承性將會受到很大影響。與以往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是,除了印刷傳播的方式之外,隨著手機、網路、電子閱讀器的普及,原文學作品的傳播產生了數字傳播的新形式。閱讀現狀已經表明,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數字傳播將越來越成為經典傳播的重要手段。此外,影像傳播也成為了當代非常受歡迎的經典傳播方式。它是一種在視覺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學經典改編現象,主要形式是經典作品的影視傳播,也包括各種flash動畫、影像視頻、圖文書以及漫畫書的傳播。自2O世紀以來,電影一直佔據著影像傳播的主導地位,許多藝術形式,包括文學在內,都需要依照與電影的關係來審視其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文學經典是否被改編成電影也成了衡量其價值和影響力的一個方面。

中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極為豐厚的文學藝術財富。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得大量留存的中華典籍及人物事迹得以弘揚。如小說《三國演義》衍生了精彩紛呈的「三國文化」。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影視界掀起了一股改編三國經典的熱潮:從8O年代初的《諸葛亮》、《曹操與華佗》,到長篇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卧龍小諸葛》、《武聖關公》等,以及電影《見龍卸甲》、《呂布與貂蟬》的上映,在相當程度上引領了三國影視改編的潮流,之後對三國的關注被擴展到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網路作品《大話三國》、圖書《水煮三國》、動漫《Q版三國》,都是以三國故事為藍本進行的經典資源開發。在國際市場上,很多國家從中國引進了電視劇《三國演義》,同時自己也拍攝了一些以三國為題材的電視作品。如日本橫三光輝以三國時期「桃園結義」、「草船借箭」等著名典故為依託,拍攝了動畫作品《三國志》。與此同時,日韓等國家以三國為背景的網路文化開發更是隨處可見。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很多作品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比如《西遊記》、《紅樓夢》等。我們應該充分考慮運用產業化的方式,把這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經典作品傳播出去,形成充滿生機的文化輸出格局,運用經典的力量有效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在經典的產業化發展中,文化產業的功利性與文學經典的無功利性在結合中難免會有排異反應,兩者的結合會帶來磨合期的陣痛,甚至會出現兩者互相損害,即過分關注經典美感而導致文化創意產業缺少經濟效益,或過度追求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效益導致文學經典喪失美感的極端情況。但是應看到文學經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能夠有效推動雙方的發展,應該給二者的結合予以充分的自我完善的時間,以建設性的態度促成其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機制。

七、參考文獻

[1]高書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特徵[J].經濟與管理,2015,29(03):5-16.

[2]於孝建,任兆璋.我國文化產業金融創新方式分析[J].上海金融,2011(06):105-108.

[3]李書文,尹作升.文化產業化與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J].社會科學研究,2004(03):64-66.

[4]馬雲江,朱啟才.中國傳統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探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1,10(10):158-160.

[5]李宇軒.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挑戰與建議[J].經濟縱橫,2017,10(02):26-27.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寧新語 的精彩文章:

TAG:江寧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