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是被燒死了,還是出家了?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是被燒死了,還是出家了?

作者:周文博,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14世紀末,燕王朱棣發動軍事叛亂,打著「清君側」名義起兵,史稱「靖難之役」。自此之後,建文帝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鬥爭。

靖難之役

在戰爭初期,燕王在兵力上沒有優勢。他的軍隊只有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有一支三倍於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隨著戰爭時間的繼續,朝廷指揮不當等缺點嚴重影響了戰局,使許多將領投靠了燕王。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到達南京城下,後來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皇宮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他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但建文帝的下落始終不能確定。當時官方的記載也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建文帝最後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有傳言說,建文帝逃離京城後,千方百計躲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地區。誠心修佛,度過餘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當年建文帝是如何輾轉流亡到了貴州的,已經難以查起。據說,今天貴陽市區內的「太慈橋」,原名叫「太子橋」。傳說建文帝逃亡到了今天的省會貴陽過城南小車河時,見當地百姓正在修建石橋,因河水湍急,幾次都沒能成功,於是建文帝參與出謀劃策,終於將石橋修建起來。事後老百姓得知他就是建文帝,故將石橋命名為「太子橋」,再後來為他隱瞞行蹤,又改稱「太慈橋」。如今在貴州長順縣白雲山一帶,當地民眾已經有傳統風俗,即每年春季,所有人上山,聚集到白雲寺,燒香祭祀。祭祀的正是「建文老祖」。

靖難之役(網路圖)

倘若這一切是真的,則可以猜測,當年朱允炆正是從這太子橋過河南下,到花溪,經青岩,再到惠水,最後轉到長順白雲山之寺廟裡出家而終老的。

參考文獻:

1.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明實錄》,民國29年影印版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抑商與恤商,明太祖朱元璋的恤商政策
《萬曆邸鈔》,記錄明王朝政治新聞的「報紙」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