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讓位諸葛亮, 是真心, 不是假意。證據就是這二字

劉備讓位諸葛亮, 是真心, 不是假意。證據就是這二字

原標題:劉備讓位諸葛亮, 是真心, 不是假意。證據就是這二字


陳壽評價劉備永安託孤:「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但對此至高評價,後世認同者卻不多。主張陰謀論和帝王心術倒是主流。如張作耀先生,更是稱其為「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其實在三國志中,對此事記載清晰簡明,並無含混。各種史料記載,也從未有劉備套路諸葛亮的蛛絲馬跡。對劉備的懷疑,皆出於誅心而論:一位帝王,心甘情願的將自己的基業讓與外姓人,這話你敢信?如思聰再劣,建林也要把家產傳給兒子,不過區區幾百個小目標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辛苦半生,打下的大好江山。


劉備


在大多數人看來,如此偉大,劉備是做不到的。「因為我做不到的事,別人也一定做不到」。但是遠的不說,諸葛亮不就做到了?諸葛亮掌管蜀漢幾十年,要篡位難嗎?不難。但是他非但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甚至對子孫,都未謀劃半點權位。這不就是同樣的偉大嗎?忠臣可以忠,難道明主就不能明?


從道德上的說事,誰都無法令對方信服。可作為證據的二字,就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劉備永安託孤,對諸葛亮所說的,「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大家都很熟悉。而對於前半句,卻不大注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二字之證,就在於劉備說的是君才十倍曹丕,而不是君才十倍劉禪。


諸葛亮


估計眾位看官此時要罵人啦,果然又是一個蜀吹!十倍曹丕還是十倍劉禪,有什麼區別?都是一個意思嘛!各位暫請慢敲鍵盤,待小編講完再罵不遲。


劉禪能力差,智商低,這是事實。劉備以識人用人為長,當然看得出自己這個兒子難成大器。一般認為劉備之所以要諸葛亮取而代之,就是因為劉禪實在是太不中用了。但如果這是劉備考量的主因,劉備此時應說,君才十倍劉禪才對。但劉備是將諸葛亮與曹丕相比,這說明,劉備臨危之時,所想的不是鞏固自己西南一隅,保我劉家香火傳宗。而是時時刻刻不忘討伐曹魏,北定中原,恢復漢室。



劉禪

劉備得孔明後,相交甚密如魚得水,其原因何在?肯定不是諸葛亮懂軍事,而是因為諸葛亮懂政治。跟他有同樣的政治抱負和政治格局。二人終其一生,也都真是在為光復漢室——這個旁人看起來迂腐幾近可笑的理想——奮鬥終生。劉備,是個亂世中的草根英雄。這樣的人,通常都既不看重出身,也不在乎家世傳承。他要的是功成名就,要的是一個歷史定位。劉備很清楚,如果在他死後,蜀漢最終仍不過是在西南的一塊割據勢力,那麼後世對他的記載,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先主傳,絕對不會是武帝紀。要是後世沒有陳壽寫出一部三國志,沒有羅貫中編出一部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劉備的印象,與五代十國中的眾多亂世英雄,不會有所不同。在劉備看來,只要諸葛亮能替他完成這個政治宏圖,即便他的兒子不做皇帝,也沒有什麼要緊。正如司馬懿不是曹操的兒子,但魏武帝還是魏武帝。



劉備諸葛亮


好吧,既然劉備這麼偉大,為什麼不明明白白的把位子讓給諸葛亮算了?


第一,大臣們不能接受。諸葛亮這個時候年紀也不大,蜀漢內部還是有幾位名將重臣的。連廢長立幼,都會引起大家的不服不滿,更何況是個外姓人。

第二,劉備自然也有些私心。他話說的很明白,嗣子可輔則輔之。心中最優選擇,自然是諸葛亮可以幫著阿斗擊敗曹魏,打下江山。自己這個兒子不中用,未必兒子的兒子也不中用。


第三,劉備的後世安排,其實是給了諸葛亮最大的自由和行動空間。我們看看政治家的遣詞用字:嗣子可輔,而不說太子可輔。為什麼話要這麼講?一名大臣取代太子,這聽起來未免大逆不道。而只稱為嗣子,這樣在合法性上,多少給諸葛亮一點支撐。卻又未明確指明,君可「取而代之」,只是說君可「自取」。這自取,取的是什麼呢?可以是皇位,也可以是權力。如果你覺得應該取而代之,那麼可以。如果你認為讓劉禪坐在皇位上,自己掌握大權,行事更為有利,那也沒問題。又或者在你看來,劉禪實在是扶不起,如霍光一樣另立新君,自然也可以接受。這是讓諸葛亮可便宜行事,且上不封頂。



永安託孤

在小編看來,如果劉備真的是猜忌諸葛亮,反而絕不可能說出「君可自取」。如上文提到,張作耀先生所說,「陰懷詭詐,其意甚明」,既然是其意甚明,劉備又怎麼會這麼做呢?這不是在噁心諸葛亮嗎?如此一來,輕則招致託孤重臣的怨恨,重則授人以柄。難道劉備情商如此低嗎?當然不可能。那麼是因為劉備當諸葛亮是個傻子好忽悠?這更是天大的笑話。劉備之所以可以講出這驚人之語,其基礎就是君臣二人之間絕對的相互信賴。不但劉備信任諸葛亮,諸葛亮自己也充分了解這份信任。這話說給別人,別人難免會認為主君是在猜忌;但是說給諸葛亮,則會明白這是出於劉備的真心實意。


劉備沒有看錯人,諸葛亮也確實沒有讓劉備失望。雖然未能完成匡扶漢室的大志,但諸葛亮後來的所作所為,也正如三國志記載中,他當時對劉備的回應:「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至於三國演義中的「孔明聽畢,流汗遍體,手足失措,叩頭流血」,則實在是小說家的戲劇之辭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文化哥 的精彩文章:

劉邦殺韓信,冤嗎?不冤!他犯下三樁死罪,早就該殺了
日本為找這寶貝花50年,中國僅十年找到,日本人知道腸子都悔青了

TAG:歷史文化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