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朗普背後插刀,歐盟何去何從?

特朗普背後插刀,歐盟何去何從?

本文翻譯自6月13日發表在CNN的「Trump Aims to Break EU Apart」一文。文中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G7峰會上的一系列行徑——突然提前離開峰會、對加拿大和歐洲進行幼稚無比的攻擊——讓曾經對跨大西洋聯盟抱有信心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事態的嚴峻: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政府並不是在以一個老朋友的身份和歐洲發脾氣吵嘴,而是將歐洲視作了敵人,意圖傷害歐洲。

歐洲別無選擇,只能迅速對此作出回應,採取大動作穩定歐元、支撐飽受重創的歐盟。畢竟對於歐洲來說,歐元與歐盟是目前最好的防禦機制。

美歐關係在上周G7峰會之前就早已顯現出惡化的跡象了。回頭再去看看由特朗普任命的美國駐德國大使理查德·格勒奈爾的言行,就不難發現,特朗普在G7峰會上的行為甚至可以說是意料之中。他並不顧忌將曾經的盟友視作敵人。

6月3日,剛上任僅一個月的格勒奈爾,在極右翼網站布萊特巴特新聞網的一篇採訪中,直接承認道:他計劃在德國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名中立的外交代表,而是極右翼保守派運動的一名代表。布萊特巴特新聞網的編輯們作為極右翼的標杆人物,自然是希望極右翼運動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發展起來。

談到頗具爭議的奧地利保守派總理庫爾茨,格勒奈爾公開稱讚他像個「搖滾巨星」,並和他進行了會面,在歐洲引發了強烈的抗議。庫爾茨所領導的奧地利政府是由他所在的人民黨與極度排外的極右翼自由黨聯合組成的。雖然庫爾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一樣出自中右翼政黨,但他對於移民的態度比默克爾強硬許多,還與普京和匈牙利極右翼總理歐爾班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格勒奈爾在布萊特巴特網站的採訪中聲稱他要「支持歐洲其他保守派的崛起」,並表示他認為「由於左派政策的失敗,一股保守主義的風潮正在興起」。駐外大使直接評論當地內部政治事務的行為,通常都被認為是出格、不禮貌的。格勒奈爾此舉也打破了數十年來的外交慣例。

格勒奈爾口中的所謂「保守派」,並不是指像默克爾這樣的主流保守派,畢竟歐洲各國的主流保守派都在走下坡路。格勒奈爾大肆稱讚的,是和庫爾茨一路的人:歐爾班、波蘭法律與公義黨,有了北方聯盟加入的義大利聯合政府,還有法國國民陣線、荷蘭自由黨、德國新選擇黨這樣種族主義、民族主義、疑歐主義三位一體的極右翼政黨。

這些政黨以及領導人,與普京、特朗普一樣,以自己的粗魯狹隘為榮,堅定採取反移民立場,對於民主制衡制度不屑一顧,支持軍事擴張,強調法令與穩定。他們批評歐洲委員會的疏離、控制,背後隱藏的卻是他們對聯盟、對超國家治理深深的不信任。他們所設想的「民族的歐洲」,本質是價值觀和治理模式各異的民族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歐盟一旦採取這種模式,根本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對於自己事實上瓦解歐盟的行為,這些強硬右派也許自己都沒意識到,畢竟他們都表示希望繼續留在歐盟內。歐盟為他們自己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國內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支持歐盟的。只是他們還不明白,不斷給歐盟找麻煩,最後真的有可能會引來歐盟的末日。他們所施加的阻礙,已經導致歐盟在許多領域無法有效發揮作用,這其中就包括國際事務。歐洲極右保守派追求的,是「另一種歐盟」,但普京和特朗普想要的卻是終結歐盟,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比如,國家民粹主義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開來,他們自己的政治活動就不會顯得突兀、激進。原本的極右翼就這樣漸漸被推到主流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普京和特朗普支持歐洲各國的本土主義者,是希望他們能夠瓦解歐盟,發起挑釁性的、極端愛國的保守主義運動,在歐洲大陸上激起人們對現狀的困惑與不滿。在普京、特朗普的零和博弈世界觀里,歐洲各國是他們的敵人,歐盟受到打擊,就意味著他們能夠獲益。

確實,通過破壞穩定、削弱多邊主義,美俄可以改變戰後世界的面貌,讓歐洲退回到那個敵友難辨、強權即正義、最終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狀態。

特朗普支持歐洲極右翼力量,是在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戰後的跨大西洋聯盟已經名存實亡了,不管幫歐洲說話的人多麼義憤填膺,舊時的規則都不再適用了。

歐洲的回應就因此顯得至為關鍵,不僅要抗住虎視眈眈、橫行霸道的暴君,還要壓制住奪走越來越多選票的國內極端力量。在這場戰役中,法國與德國日漸孤立無援。

德國本應帶頭拿出對策,但它實際上反而成為了問題的一部分。面對時代賦予她的使命,默克爾既沒有眼界、也沒有影響力去承擔。她總是把歐盟當做實現德國短期利益的工具,到如今,德國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默克爾目前必須做的,是像馬克龍一樣,懷著強烈的熱情為歐盟背書,讓包括德國人在內的更多歐洲人都相信歐盟給他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繁榮、和平與其他巨大的好處。比如就在一周之前,歐盟通過了全球範圍內最為嚴格的隱私保護法案。類似的好處還有很多很多,但你永遠都聽不到默克爾和其他歐盟國家領導人當眾強調這一點,哪怕迫使反對者支持歐盟的唯一途徑,就是用更好的證據與政策去說服他們。

像格勒奈爾這種人,驅逐他只會正中極右翼的下懷,讓他們有機會把歐洲的「精英」們描述成專橫、不民主的團體。德國政府應該直接採取冷漠的態度,置之不理。目前默克爾似乎就是這麼處理格勒奈爾的。

總有一天——希望用不了多久——他會離開歐洲、不再找歐盟的麻煩。但等到新一屆美國政府上台時,美國自己也無法及時修復特朗普政府造成的破壞。歐洲必須現在就承擔起責任。

【作者】Paul Hockenos

【作者簡介】著有《柏林的召喚:一個關於無政府主義、音樂、柏林牆和新柏林誕生的故事》一書。

圖片來源:CNN

編輯/程旭

翻譯/張可天

校對/董一

排版/張一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訊 的精彩文章:

普京喊話特朗普:「其實我們從未離開!但上合也不賴!」

TAG:國際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