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彼得大帝費勁畢生精力打造的城市,本是軍事要塞反被當成監獄使用

彼得大帝費勁畢生精力打造的城市,本是軍事要塞反被當成監獄使用

文|郭曄旻

即使是對一位俄羅斯地理盲而言,只從世界盃足球賽的場地設置也能猜出舉辦城市在俄羅斯聯邦國家中的地位。譬如,開幕戰與決賽毫無懸念地落在了首都莫斯科。除此以外最大的一塊世界盃「蛋糕」則被聖彼得堡獲得——多達7場世界盃比賽將在可容納6.8萬名觀眾的聖彼得堡體育場舉行,其中還包括了半決賽與三、四名決賽這樣的重頭戲。的確,對於俄羅斯聯邦來說,聖彼得堡市正是僅次於首都莫斯科的重要城市,它也是僅有的兩個當過俄國首都的城市之一,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費勁畢生精力打造的城市,本是軍事要塞反被當成監獄使用

夜幕下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

當彼得一世在1689年繼承俄國沙皇皇位時,他的廣袤疆域中只有白海上的阿爾漢格爾斯克這樣一個出海口,而且這個靠近北極圈的出海口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冰封著。沙皇於1702年與1703年之間從瑞典統治下奪取了涅瓦河入海處的沼澤地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島——一片海陸相間、煙霧茫茫、狼群出沒的荒涼地區。涅瓦河的芬蘭文原意即泥濘之河,每當颳起西風,入海口被淤泥堵塞,河水倒灌,附近的荒灘和小島便淹沒在一片水泊中。不但如此,這塊沼澤地既缺少穩定的淡水水源,亦無可以開採木材的地方。除了彼得之外,並無一個俄國王公大臣認為這荒無人煙的涅瓦河畔是興建城市的最佳選擇。

但在這位日後的「全俄羅斯大帝」心目中,要使俄國擺脫內陸閉塞狀況擠進歐洲大國的行列,進而謀求世界霸權,就必須奪取出海口。他的名言就是:「俄國需要的是水域。」彼得一世決意在這裡建立一個像阿姆斯特丹那樣的發展對外貿易的中心,打開一扇「朝向歐洲的窗戶」。同時也造成一個既成事實,告訴覬覦這塊土地的北歐強國:它將永遠屬於俄國。親友們覺得這地方離瑞典人的炮口太近了,彼得卻認為躲避敵人永遠得不到安全。

為確保俄國對這塊土地的佔領、在北方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彼得一世下令在這塊沼澤泥潭地開始建設一座新的城市。普希金的詩歌《青銅騎士》開篇就對這個事件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在詩中,彼得「矗立在岸邊,目光炯炯,凝視著滔滔波浪,思潮起伏……」1703年5月16日(公曆5月27日)在位於涅瓦河最寬處的「兔子島」上開始了彼得保羅要塞的建設。這一天也成了這座位於涅瓦河三角洲地區無數個星羅棋布島嶼上的城市誕生之日。

彼得保羅要塞由6個棱堡、2個三角堡及1個冠堡組成。整個要塞形似古堡,四周由厚重的巨石城牆拱衛,牆體上密布火炮射孔,稱得上是設防嚴密。只不過,隨著俄軍在北方戰爭取得節節勝利,戰事愈來愈遠離涅瓦河沿岸。彼得保羅要塞從建成之日起,就從未發揮過它的本來功能(反而被當作監獄使用)。在彼得保羅要塞建成後,在其保護之下的涅瓦河右岸開始興建房屋,城市不斷沿著涅瓦河兩岸拓展。

彼得大帝費勁畢生精力打造的城市,本是軍事要塞反被當成監獄使用

聖彼得堡冬宮

彼得一世決心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嶄新的城市。為了讓城市更顯國際化,他從三種語言中各選一片語成了「聖彼得堡」這個詞。其中「神聖的」一詞選自拉丁語;「彼得」是他自己的俄語名字;「堡」來自德語的「城市、城堡」一詞。還沒等城市建成,彼得一世就迫不及待地發揮此地作為「通向歐洲窗口」的作用。他下令獎勵來到俄國新城進行貿易的外國船隻。1703年秋,彼得堡迎來了第一艘外國商船,這艘荷蘭船受到了熱烈歡迎。涅瓦河口的新城開始發揮國際港口的功能。

1712年,沙皇宮廷從古都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翌年,俄國參政院也搬到了這裡;從此聖彼得堡集海防要塞、首都與港口功能於一身,成為沙皇俄國的統治中心。18世紀的法國思想家狄德羅為此揶揄道,「將心臟放在指尖實在是太不切實際了。」後來的俄語作家果戈理(出身於烏克蘭)則說,「居然有這種事,看把俄羅斯京城造到哪裡去啦——天涯海角!俄羅斯真是個古怪的民族:它的京城曾設在基輔——這裡太暖和,不很冷;又把俄羅斯京城遷到莫斯科——不行,這裡也不夠冷,於是上帝給了它(聖)彼得堡!」

彼得一世不管這些。1704年,沙皇請來義大利建築師多門尼戈·特列齊尼和一批來自荷蘭、義大利、德國、瑞士及法國的專家,下令各省每年必須為建設聖彼得堡提供4萬名勞工,每9至16戶農民和城市居民出一個挖土工人,來彼得堡參加建設——被徵集的人員從遠方步行到涅瓦河岸,沒有旅費,在途中吃的是自己帶著的麵包。後世有人為此譴責,聖彼得堡就是一座巨大的墳墓,它的建設和殘酷的戰爭一樣,沾染著無數人的鮮血。為了組建這座城市的中等和上等社會,彼得還強迫貴族和商人從外地遷居到聖彼得堡。

到彼得一世去世的1725年,聖彼得堡已成為設施完備的都市。其居民達到4萬人,佔俄國全部城市人口的1/8。巍峨的宮殿拔地而起,宏大的公園和街心花園陸續建成,寬闊的林蔭大道和船隻如梭的運河網也先後完工……它是彼得大帝的「掌上明珠」。「新都……是插在波羅的海岸邊的一把雙刃利劍,是開闢俄國與西歐各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捷徑」,「展現著俄國變成海上強國的壯麗前景」。可惜彼得逝世之前的聖彼得堡建築物大部分都沒有保存下來,唯有矗立在波羅的海之濱的夏宮是一個例外。這是一座模仿法國的凡爾賽宮放大後建成的二層樓的宮殿。巴洛克建築風格的主體宮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坐落在較高的地台上,面向波羅的海的淺墨色波濤。在其通往海濱的方向上,分階梯建有諸多鍍金青銅神像,泉水柱正是從這些神像身上噴出,再匯成清流沿著人工河道奔向海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one man」政治:鳩山由紀夫的爺爺曾「讓賢」首相卻遭打壓
蘇聯「原子坦克」真的能在核爆中心作戰嗎?防禦近乎完美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