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糟了,是人類!」近代許多哺乳動物為躲避人類而轉為夜行性

「糟了,是人類!」近代許多哺乳動物為躲避人類而轉為夜行性

「糟了,是人類!」近代許多哺乳動物為躲避人類而轉為夜行性

【Technews科技新報】當恐龍主宰地球的時候,哺乳動物是夜行性的物種,因為他們必須利用夜色躲過那些致命的掠食者。在恐龍成為歷史的數千萬年之後,又出現新的邪惡勢力,讓哺乳動物們再度隱遁於黑暗之中,那就是人類。

野生動物因為人類活動而被迫轉移棲息地,而且生存空間也越來越狹小。這樣的悲劇已經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常識,也有相當多人類活動對動物生存空間造成影響的研究,甚至還有一款《動物大逃殺》的桌游在闡述這個議題,但卻鮮少有人類對動物生活時間干擾的研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和樹城州立大學(Boise State University)合作,進行了人類干擾對動物生活時間影響的研究。

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進行的 76 項研究,研究對象涵蓋 6 大洲的 62 種哺乳動物物種,其中有 71 項研究都是近 20 年所完成的。研究人員發現,哺乳動物的夜行性在人類干擾嚴重的地區或時期會大幅增加,夜間活動的時間會成長 68%。這個現象不僅限於特定物種,從負鼠這種小動物到非洲的大象,從金字塔頂端的大型掠食者到被捕殺的獵物都是如此。美國的加州、南美的阿根廷、非洲的辛巴威、群山環繞的尼泊爾和歐洲的波蘭,每個地方都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人類干擾並不限於狩獵或是置動物於死地的行為,包括郊遊、耕種和城市發展都會影響哺乳動物在白天的活動。哺乳動物避開人類活動某個層面上也是個好消息,因為這增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可能性,不過目前並不了解生物往夜行性發展會造成什麼樣的整體影響。生物活動時間的改變會改變獵食者和獵物的動態平衡,甚至進而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造成連鎖反應。雖然這項分析找出了 76 項研究佐證哺乳動物夜行性的增強與人類活動的相關性,但卻少有人研究這樣的改變對於該物種和人類所帶來的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人類干擾所造成動物活動時間的影響應該要成為動物保育策略的一環,現在有國家公園或保育區做為空間,那應該也要有阻隔干擾的時間。這個概念並非前無古人的創舉,像是美國規定游隼在築巢的期間,攀岩者不能攀登紐約 Shawangunk 山脈的部分區域,還有哥斯大黎加規定在海龜繁殖期,遊客晚上不能在沒有導遊帶領下前往 Tortuguero 國家公園的海邊。隨著人口增加地球也變得越來越擁擠,人類除了得學著和其他物種分享空間之外,也記得要學習分享時間。

(首圖來源:pixabay)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Technews科技新報

閱讀的雜食動物,在不同的書籍和生命中走來走去。

Latest posts by 黃 彥鈞

未經許可,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News 的精彩文章:

Purrtec 小巧 iPhone 外接攝影模組,提供 4K 高畫質影像
新興市場有救了?FED 會議有驚喜,升息周期或提前喊卡?

TAG: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