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潮俗日曆】端午節

【潮俗日曆】端午節

原標題:【潮俗日曆】端午節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百越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端午節也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個別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歷史起源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古越族。古越族亦稱百粵族(越粵互通),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稱為越族、百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於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

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干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為現代的壯侗語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等民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稱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


相關詩詞


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五月五日(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午六幺令·天中節(宋·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乙卯重五詩(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節(本期圖片均為網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潮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潮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