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為什麼要九伐中原?司馬昭一語道破箇中玄機

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為什麼要九伐中原?司馬昭一語道破箇中玄機

原標題: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為什麼要九伐中原?司馬昭一語道破箇中玄機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託孤之恩,在輔佐蜀後主劉禪期間,先後六出祁山伐魏,雖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被後人所稱讚。


無獨有偶,諸葛亮病逝後,他指定的接班人姜維也不甘落後,他先後從公元247年到262年,在十五年中進行了九次伐魏,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九伐中原」。


第一次北伐。時間在公元元247年。姜維率軍「出隴西、南安、金城(均在今甘肅東部)界,與魏國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今甘肅東部)」。這次戰爭中「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於繁縣(今四川新都)」。


第二次北伐。時間在公元249年。姜維遣部將廖化進取洮城(今甘肅岷縣),結果是魏將鄧艾「先自據城,得以不敗」,姜維等不克而還。


第三次北伐。時間在公元250年。姜維「復出西平」(今青海西寧),誘羌胡以為羽翼,又與郭准戰於洮西結果是「不克而還」。

第四次北伐。時間在公元253年。這年費禕已死;姜維獲得了更大的兵權,他親率蜀軍「數萬人出石營(今甘肅西和),經董亭(今甘肅天水),圍南安」。最後是「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第五次北伐。時間在公元254年。姜維復出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結果是魏「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第六次北伐。時間在公元255年。姜維出狄道,結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今甘肅臨洮西南)」。


第七次北伐。間在公元256年。姜維與魏將鄧艾戰於段谷(今甘肅天水東南),由於蜀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不至,結果姜維大敗,蜀軍「星散流離,死者甚眾」。姜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第八次北伐,時間是公元257年。姜維乘魏將諸葛誕反於准南,親率數萬蜀軍出駱谷(今陝西周至西西南)。魏將鄧艾、司馬望合兵相拒,結果是「細數下挑戰,望、艾不應」。後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還成都。



第九次北伐。時間在公元262年。姜維率兵「出侯和」與鄧艾相拒。後「為鄧艾所破,還住杳中(今甘肅舟曲以西、岷縣以南)」。


以上是九伐中原的經過,具體戰績是勝三次,敗二次,不克而還四次。總的說來還是勝多敗少,並不是「屢敗不止」。

雖然戰績並不理想,增加了國家的消耗和人民的負擔,卻沒有達到預總定的目標。但是不進行征伐魏國的戰爭,後果又會怎樣呢?



從蜀漢內部情況看,自蔣琬和費禕相繼謝世以後,政權實際上被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把持。如果說,蔣、費兩人雖然在政績上無所建樹,但基本上還是承續「諸葛之成規」,內修政治,發展經濟,那麼到了黃皓專擅時期,內部鬥爭日益加劇,政治經濟局面已逐漸呈現混亂狀態,最明顯的一例就是黃皓與右大將軍閱宇勾結,「陰欲廢維樹宇」(即廢除姜維,樹立閻宇)。在這種局面下,軍事上如再不奮力自強,就只好坐以待斃了。


而從蜀國的軍事實力來看,到蜀漢後期,不要說是能征善戰的將領,就是訓練有素的士卒為數也是不足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當時軍事實力的真實描繪。在軍事實力減弱和軍事人才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採取單純防禦的方針即專守防禦,是防不勝防的,而且也無法抵擋魏軍在漫長戰線上的大舉進犯,只有採取現代軍事家所說的「攻勢防禦」方針,即在總的防禦態勢下,選擇有利的時機和地點,組織以攻代守的進攻戰,才能較好地與強大的魏國抗衡。



所以姜維在國力衰弱的情況下,仍然勉乎其力,腰次組織北伐,這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其實是在尋求挽救蜀漢滅亡的自救之道。這也不是姜維的發明,它是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執行的既定方針。


姜維九伐中原是六出祁山的繼續,它分散了魏國的軍事力量,把強魏的兵力鉗制在秦嶺一線,從而保住了蜀國邊境的穩定,延長了蜀漢政權。公元263年,魏主司馬昭興兵伐蜀,在詔書中用四個字對姜維的九伐中原進行了充分肯定:明智之舉。



所以從蜀漢的立場看,九伐中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面臨強魏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仍不失為一條符合攻勢防禦方針的自救之策。


知歷史工作室歡迎您來稿,來稿需是原創首發


謝謝參與支持,讚賞是動力,轉發是鼓勵,原創不容易,請多珍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羅貫中為何那麼不小心?讓輩分跟漢獻帝差了五輩的劉備當上了皇叔
此公主陰差陽錯嫁一梟雄,梟雄成皇帝後,她成皇后,後成亡國奴

TAG:新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