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之洞明知大清要亡 卻仍忠於清廷 是因為慈禧太后嗎?

張之洞明知大清要亡 卻仍忠於清廷 是因為慈禧太后嗎?

前番我們說到,「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其實在這四人裡面,張之洞和「中興」二字有些不太沾邊。

曾國藩、左宗棠,是十九世紀的「10後」,他們建功立業,是平定太平天國,讓岌岌可危的清朝江山轉危為安,這叫做「中興」。李鴻章這位「20後」繼承曾國藩衣缽時,清朝已經再次開始走下坡路了。

而張之洞,是個「30後」,比前面幾位差不多小了一輩。張之洞從外放封疆到內轉樞臣,這之間中國不斷面對各種內憂外患。最嚴重的一次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入侵,幾乎到了要亡國的地步。所以嚴格來說,與其說張之洞是「中興名臣」,不如說「末世名臣」來得更貼切些。

在每個王朝的末世,往往有一些不自知的皇帝和大臣,明明已經窮途末路,卻仍在歌功頌德,自以為治隆唐宋。而張之洞作為清末朝廷的擎天一柱,他對於清朝即將滅亡的命運,其實是有自知的。

當然,這種對大清比較「反動」的政見,是不能堂而皇之地說出來的。所以張之洞只在詩歌中,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比如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寫了這樣一首詩:

「南人不相宋家傳,自詡津橋驚杜鵑。辛苦李虞文陸輩,追隨寒日到虞淵。」

這是一首讀史詩。「李虞文陸」,指李綱、虞允文、文天祥、陸秀夫,皆是南宋時的名相。其中文天祥、陸秀夫在宋亡之後寧死不降,成就了流芳百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之洞詠詩懷古,實際上也是以史鑒今,表達了自己內心的願望——張之洞的畢生追求,想必也是成為一代忠臣賢相。如果清朝真的走上南宋那樣滅亡的命運,他張之洞也會和古人一樣,「追隨寒日到虞淵」。

後來張之洞入值樞廷,與攝政王載灃發生爭執,私下裡又寫了一首詩來感化,中有「誠感人心心乃歸,君臣末世自乖離」一句。可見張之洞對清朝的命運,已經不抱什麼期望了,但他為何仍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一個人對王朝的忠心,可能源於很多種因素。具體到張之洞這裡,主要是由於慈禧太后的知遇之恩。

張之洞少年早慧,《清史稿》張之洞本傳記載,咸豐二年(1852年),其「年十六,舉鄉試第一。」16歲中舉,而且是鄉試第一名,可以說是神童了。但是張之洞的會試之路,卻並不順利。有幾次因族兄張之萬監考會試,張之洞循例迴避,一直沒有機會參加。

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張之洞27歲,才得以參加會試,並在殿試中取得第四名的成績。慈禧因張之洞前兩番缺考之憾,特將其拔擢至第三名探花。這並不是說慈禧此刻有意拉攏張之洞,但這一舉動,對年輕張之洞而言,卻算是天大的恩賜。

張之洞在朝為言官,依附以李鴻藻為首的清流黨,敢言直諫,是當時著名的「翰林四諫」之一。在後來一系列事件中,張之洞表現突出,得到了慈禧的賞識。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一人獨掌大權,張之洞也迎來了仕途的快速上升期。短短几個月之內,就由正四品侍講學士升為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隨後又外放為巡撫,成為一名封疆大吏。

可以說,張之洞此後一生功業,全拜慈禧一人所賜。所以在清末廢立光緒、庚子西狩等一系列大事件中,張之洞都表現出了對慈禧極度的忠心。所以張之洞明知清朝必亡,仍始終忠於大清,除了他所崇尚的文人氣節之外,也有與慈禧的私人感情因素在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背後譏刺曾國藩 曾回應14個字 嚇得李不敢再說他壞話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