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緊急關頭!共進會與文學社能否盡釋前嫌共商解決良策?

緊急關頭!共進會與文學社能否盡釋前嫌共商解決良策?

原標題:緊急關頭!共進會與文學社能否盡釋前嫌共商解決良策?


廣州三二九起義功敗垂成,共進會決計自行策劃兩湖革命,並聯合與其目標一致的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宗旨相同,但歷史起源、成員組織都存在差異。文學社「以共進會幹部多非軍人,易生桿格,深為躊躇」。共進會反認為文學社是純軍人組織,「腦筋簡單,缺乏革命性」。故雙方經十次會議後,才達成合作。5月11日,文學社劉復基、王守愚與共進會楊玉如、楊時傑(1881—1956)會於龔霞初(1885—1927)宅,雙方均贊成武昌起事,協議「擬令各標營兩團體的代表極力避免摩擦」。其後雙方就領導權問題爭持不下:文學社自恃在新軍中力量較大,應居領導地位;共進會則認為己方與同盟會及各省均有聯絡,且新軍勢力不在對方之下。6月保路風潮正盛,雙方再談判。兩派均表示合作願望,共進會願資助文學社經費,劉復基則謝卻,更謂「惟軍事指揮,首在情意交孚,改推領袖不便」,未達成實質協議。蔣翊武嘗對陳孝芬表示,「合作固好,但是他們出了洋的人是不好惹的,我們一定會上他們的當」,足見雙方分歧之大。行動尚在策劃,卻財政匱乏,同盟會提供的800元早已用盡。革命黨人為籌措經費不擇手段:先有居正、焦達峰偷盜蘄州大乘禪寺金菩薩未成,再有鄒永成(1882—1925)騙取嬸母金飾事敗。幸劉公挪移赴京捐官的5000兩充財用,方解決財政問題。


「三·二九」起義紀念館



共進會舊址


8月四川保路風潮擴大,清廷調鄂省新軍入蜀。至9月14日兩派再會於劉公寓所,孫武率先表示「今日之會,為革命緊急關頭,希望大家切實討論」。劉復基即建議放棄共進會、文學社名義,一概以革命黨人視之。其後劉公放棄湖北大都督之位,蔣氏亦作相同表示。楊玉如則認為革命不可群龍無首,須儘早選定領袖。會上各人相互推辭,遂從居正居正之議,請黃興、宋教仁、譚人鳳指揮。不料黃興正在香港,譚氏因病住院,宋教仁則候黃興方作決定。革命已迫在眉睫,9月23日兩派公推蔣翊武為總指揮,孫武任參謀長,劉公負責民政,任總理,設總機關於武昌小朝街85號二樓。凡重要大事均由他們決定,雖未明確劃分職權,卻不失為解決之策。


四川保路運動紀念碑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1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官團 的精彩文章:

鞭長莫及!矛盾與日俱增,南京政府邊疆政策將陷入怎樣境地?

TAG:軍官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