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你需要知道……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你需要知道……

今天農曆五月五,大家吃粽子了么?

實際上,端午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很多習俗和傳說。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頗有深意的端午文化吧~

端午節原是「衛生節」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因此,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外,還有懸艾人、插菖劍、佩香囊、沐蘭浴、食大蒜、吃大蒜蛋、飲雄黃酒、吃五毒餅、食「五黃」等一系列據說可以驅「五毒」的習俗,因此有「古時衛生節」之稱。

懸艾人插菖劍

端午那天,以艾葉、蒜頭、榴花、龍船花等製成人形,稱為「艾人」,懸於堂中。有的剪為小虎形,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意在避邪驅瘴。

艾,又稱艾蒿、香艾、艾草、艾絨、灸草,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其性溫,味苦、辛,有小毒,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等功效。

用菖蒲作劍懸於門,或菖艾紮成把,插於門楣,意在驅魔祛鬼。有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用菖蒲根泡酒,認為喝了能健康長壽。

菖蒲性溫,味辛、苦,功能避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治癲狂、驚癇等。菖蒲還被先民奉為神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花草四雅」。

佩香囊

用各種花色碎布,剪裁縫製成八卦、木魚、粽子、壽桃、石榴、菱角、獅子、虎頭、小兔、豬娃、金魚等各種不同形狀的小布袋,內容硃砂、雄黃、細辛、茴香、丁香、白芷等香料,下垂五色絲線或線索,結成一串,小巧玲瓏,斑斕奪目,清香四溢。小孩佩香囊,不但點綴襟頭,還有避邪驅瘟之意。各味香料都是中藥材,具有抗菌、驅蟲等作用。

沐蘭浴

早在先秦時,就有端午蓄蘭沐浴習俗。後來,民間習慣用菖蒲、艾葉煎成「草頭湯」,用來沐浴。有些地方的產婦要用艾草泡水洗澡或熏蒸,有消毒止癢功效。現在台灣流行的「藥草浴」,就是用艾等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洗百病」。

飲雄黃酒

早年瑞午時,將雄黃與白酒混合成雄黃酒,除飲用外,還噴洒屋角牆根,用以驅「五毒」。並用酒浸雄黃塗小兒額頭、耳廓、指間、足心,以避邪驅蟲。有的地方也有在小兒頭上用雄黃寫「王」字的習俗。

雄黃,又稱雄精、石黃、腰黃、雞冠石等,學名叫四硫化砷,性溫,味苦辛,有毒,是解毒殺蟲藥,有燥濕殺蟲、消腫止痛之功,外用可治疹癬、惡瘡和蛇蟲咬傷,內服微量能驅寒祛風、鎮驚解毒。

食「五黃」

江南一些地方還有食「五黃」的習俗。「五黃」即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也有一說是枇杷、石首、黃瓜、黃梅、雄黃酒,還有一說稱可用黃豆替代鹹鴨蛋,由於雄黃酒有毒性,也有很多地方改用黃酒代替。無論是哪一種,食「五黃」都是為了借端午旺盛的陽氣來驅毒祛濕,老一輩也相信食「五黃」可以轉運。

端午由來有很多

上述這些端午的習俗是古代人們針對五月惡劣的生存條件與陰陽變化進行應對和調和的結果。但節日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人們更願意將歷史名人與節日起源相聯繫,這不僅可以表達對歷史名人的美好情感,也使節日本身變得更加有意味。

祭忠義之士

屈原

屈原生於戰國後期的楚國,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記,志向遠大。由於才華出眾,屈原得到楚懷王的信任,任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屈原任職期間,對內推動變法改革,舉賢任能;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使楚國政治一新,展現了傑出的政治才能。由於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屈原受到奸臣的嫉恨。楚王聽信讒言,先是把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後又流放到外地。

但屈原人在江湖,心在朝廷,依然憂國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為民生的艱難而痛哭流淚,為祖國的未來而憂心如焚,希望楚王能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可現實一次次讓他失望。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來嫉恨,但依然不改初心;他可以到別國尋求出路,但對祖國的痴心不改,不肯離開祖國半步。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楚王被迫逃難。看到楚國從一個強國落到幾乎要亡國的地步,祖國風雨飄搖自己又無能為力,屈原萬念俱灰,遂於楚都被秦軍攻佔那一年的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壯烈殉國。

到了唐代,「端午為屈原」開始成為官方的共識。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的某一天,已過而立之年的唐高宗李治很認真地詢問大臣一個問題:「五月五日,元為何事?」即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大臣許敬宗引用《續齊諧記》所載的屈原傳說作了回答: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忠心為國,卻被奸臣誣陷,壯志難酬,看到楚國即將滅亡,悲憤之下,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百姓為了紀念他,每到這天,便用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這一問一答表明,儘管當時還有其他傳說的存在,儘管唐代以後許多地方還在生成新的傳說,但屈原傳說乃是最正宗的關於五月五起源的解釋,它也在各種文獻中得到了更多的書寫和表述。

伍子胥

在民間傳說中,端午節除緬懷屈原外,還有緬懷伍子胥的傳說。

伍子胥原是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此時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了,將伍子胥賜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節亦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但為什麼伍子胥沒有成為主流呢?

伍子胥是吳王闔閭父子的忠臣,但他忠於吳國卻背叛了自己的祖國——楚國,儘管其中有複雜的原因,他為了自己的家仇不惜引外兵攻破楚都,掘楚王墓並鞭屍三百,使生靈塗炭、故國蒙羞。伍子胥的「忠」,自然不是人們希望效仿的「忠」。

千百年來,端午祭屈原已成為大多數普通民眾共同的價值判斷和心理訴求。在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心目中,屈原傳說已經深入人心,正所謂:「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相聞為屈原」。

祭孝女曹娥

還有一種說法,說端午節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在五月五日的端午祭祀中不幸溺於死,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7天,曹娥也投江尋父,5日後從江中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現代考古成果顯示,端午節最早有可能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該地區在端午日有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族圖騰祭祀的習俗。

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渡所用的船。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有關端午的習俗和傳說是不是相當多呢?這還是眾多習俗傳說中的一部分。僅從端午這一個節日就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是多麼複雜多樣。在這龐大的傳統文化體系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了解和學習。

端 午 安 康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ofo給供應商帶來的:不僅是訂單,還有技術和效率
餐館霸佔人行道 居民出行不方便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