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國內大矽片進入「返璞『硅』真」過渡期

國內大矽片進入「返璞『硅』真」過渡期

國內大矽片進入「返璞『硅』真」過渡期

日前,中國大陸又一家大矽片項目正式簽約浙江衢州。

觀察當前各地方紛紛加快布局各自集成電路產業鏈的狀況,各地晶圓製造產線的布局和規劃基本成型,封測、模組、設計項目的招商落地也已行進過半,接下來半導體材料、設備及零部件服務項目將會迎來一波落地高潮。

而材料和設備也是我國與國際先進差距最大的兩個環節,所以,對於相關項目的落地評估將顯得更加重要。

矽片作為半導體材料中的核心,受到了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密切關注,尤其在去年矽片全面缺貨的影響催化下,國內湧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半導體矽片項目,不排除後期還會有新的項目加入進來。

然而,考慮當前矽片複雜的供需博弈環境,加上本土大矽片量產技術瓶頸、拉晶設備供應緊張及國際大廠評估登陸擴產可能性等要素,大陸新設矽片項目尤其是大矽片項目的密集湧現值得進一步探討。

圖表1:2017年全球矽片廠商營收佔比狀況

國內大矽片進入「返璞『硅』真」過渡期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18.5

本土矽片供需市場博弈狀態仍在持續

根據集邦拓墣數據,2017年全球前五大矽片廠商營收合計佔比高達91.7%。受惠於智能終端產品對高性能處理器及大容量記憶體產品等需求的增加,以及CIS、Driver IC、MEMs等熱點產品需求驅動,帶動上游矽片材料的需求拉升。預估2018年全球12英寸矽片需求缺口將達16.3萬片/月,8英寸矽片的需求缺口在11.1萬片/月。

如果將統計周期定在2016年初至2020年底,預計屆時全球新建12英寸晶圓廠的計劃新增產能將高達172.5萬片,其中在大陸建線的新增產能約113萬片/月。需要強調的是各新增產線計劃產能受市場和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面臨的風險也不一。

對於那些結合市場需求及自身技術深入評估後的擴產項目,承擔的風險相對較低;而對於那些因大陸優惠政策及巨量市場規模吸引而新增的產線,未來實際量產也將面臨更多的變數,承擔的風險也較高。

考慮到目前我國新建的大量晶圓製造產線項目中,不乏存在著泡沫式產能,新建晶圓製造產線的逐步量產將與未來市場訂單形成一定博弈,泡沫也會進一步被擠壓。因此,依大陸布局來看,需求端的真實數據還需向下修正。

密集布局,大矽片規劃產能已超越本土市場新增需求

根據上文,假設本土12英寸新增晶圓廠產能推進順利,那麼屆時對於12英寸矽片增量需求約在135萬片/月左右(正片與測試片比例按5:1計,擋片/控片等可再生晶圓暫不計入),進一步假設本土矽片供應商已全面打入本土供應鏈,且本土自給率按40%計算,得出2020年需本土供應的矽片產能需求約在55片/月的規模。

而根據大陸已規劃的12英寸大矽片項目產能,到2020年時,規劃產能合計已經超過100萬片/月,供過於求的局面已經非常明顯。

圖表2:中國大陸主要矽片廠商

國內大矽片進入「返璞『硅』真」過渡期

Source:集邦諮詢整理,2018.5

技術瓶頸猶在,全面進入本土供應鏈仍需時日

假設歸假設,矽片材料幾乎被全球前五大巨頭壟斷,想要在現有的供應體系中插足絕非易事。材料的驗證長周期和技術經驗傳承性質,使得材料供應商與客戶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綁定關係。

因此,對於本土眾多矽片項目,那些道不清技術來源及未有過在電子級矽片進行過豐富客戶實戰經驗的項目,未來將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能否按計劃順利拉出合規的硅錠;不確定能否順利導入客戶完成驗證;不確定驗證通過後,是否有機會將正片大批導入量產線;以上種種的技術瓶頸及客戶訂單投放的不確定因素,可能在3-5年內將某些項目逐個淘汰掉或者打回原形,而對於具備紮實技術儲備基礎的項目則是一種洗禮。

儘管本土廠商大矽片初期大量導入本土供應鏈的可能性有限,而一旦完成驗證,與客戶的綁定關係將逐漸建立,加單加量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不排除國際巨頭登陸擴產12英寸矽片的可能性

回顧歷史,矽片巨頭們經歷了曾經因盲目擴產造成的矽片多年的價格低迷,到2016年供需關係發生迴轉,價格才開始出現拐點。

當前競爭寡佔格局明顯,各巨頭在策略上有了一定的默契,大幅擴產的幾率變小,主要以穩定擴增產能的方式,來維持各自市佔率及矽片良好的價格成長趨勢。

就是這種穩定的擴產方式會刺激到登陸建線的可能性,且這種可能性在2018H2-2019H1期間會被放大,因為這個時間段內,正是大量新建晶圓製造產線導入量產和產能爬坡的關鍵時期,而本土矽片供應商短期內仍不具備滿足市場需求的能量。

如果國際矽片巨頭真的到大陸增開產線,則會進一步給大陸本土的矽片供應商帶來新一輪的競爭壓力。

圖表3:矽片單位面積平均價格曲線

國內大矽片進入「返璞『硅』真」過渡期

Source:SUMCO,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18.5

相關設備供應速度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矽片的擴產節奏

2017年,前四大矽片廠商的資本支出都有明顯增加。但是,受限於長晶爐設備等配套零部件的供應速度,使得各廠商增加的資本支出並未快速轉化成擴產產能,主要的產能擴增仍來自於工藝優化等去瓶頸的方式。

國際廠商如此,本土廠商更是避免不了同樣的問題。按單台爐子1萬片/月的產出效率,2020年大陸各廠商合計至少要引入110餘台12英寸拉晶爐設備,對於國際主要長晶設備供應商德國PVA TePla/美國KAYEX/日本Ferrotec來說難度不小。

本土雖然也有個別不錯長晶設備廠商,但市場重心仍集中在光伏領域,半導體領域的市場應用還未完全打開。另外,對於單晶硅生長用的石英坩堝(高純石英原料多來自美國UNIMIN)、石墨坩堝等核心耗材配套組件,供應也日趨緊俏,這些對整個矽片擴產都將產生直接影響。

最後,再回到本文的初衷。國家發展大矽片產業無可厚非,我們也看到現階段在技術突破領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當前,眾多的矽片項目扎堆上線並不值得推薦,其中部分項目甚至不具備落地的可行性。客觀評估本土現有的矽片項目標的,假大空的選項需要及早剔除,集中優勢資源加大對優秀主力標的的支持力度,期待中國矽片產業實現返璞「硅」真。

近日熱點

國內大矽片進入「返璞『硅』真」過渡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半導體觀察 的精彩文章:

證監會披露小米CDR招股書:五大看點值得關注
從最新封測廠排名看中國封測產業崛起

TAG:全球半導體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