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古方——五苓散

中醫古方——五苓散

五苓散

五苓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中醫古方——五苓散

本方主治病症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佐以白朮、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於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後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中醫古方——五苓散

組成: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12克 白朮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方解: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葯;白朮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葯;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葯。諸葯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中醫古方——五苓散

臨床運用:

(1)本方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而致水瀉、泄瀉等證的常用方。加減變化後,可治多種病證,如濕傷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濕困脾,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湯(本方與平胃散合方);若水腫較甚,可酌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化氣利水葯,以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如治濕郁黃疸,小便不利,偏於濕重者,可用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現用於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腸炎的水泄、胃無力或幽門梗阻的振水音等屬水濕內停者。據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較其中各單味葯均強,服用後能使尿量明顯增加,並有排鈉及增加腎血流量的作用。

(2)《傷寒論》中本方原治太陽經證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證,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蓄水證。證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伶營養 的精彩文章:

中醫名方介紹——小柴胡湯

TAG:美伶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