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態文明之我見

生態文明之我見

生態文明之我見

——論人類需求、科技現狀與生態的制約關係

內 容 摘 要

現今社會,氣候問題已經作為繼能源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戰爭問題之後的第五大問題,環境惡化也越來越引起了全世界範圍內人們的廣泛關注,現階段人們認為環境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來自全球生態面臨越來越多的破壞,使得自然環境各要素內在的配置機制發生失調,環境質量惡化。而在激烈的全球經濟現代化發展中,普遍存在著的追求經濟增長、忽視以至犧牲保護生態環境目標、忽視宏觀調控和全球協調的傾向更是環境惡化原因根本的根本。而這一切本質上是人類的需求量不足以用當前社會科技水平來解決攝取自然資源後的副作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世界範圍內的現代化生產突增以及人們對這方面科技的過分忽視,導致生態嚴重破壞。現在人們已經對此增加了關注,但是前路漫漫,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生態問題 人類需求金字塔 科技進步

目 錄

(一)引言……………………………………………………2

(二)人類需求金字塔………………………………………2

(三)人類利用自然的歷史…………………………………3

(四)人類對於生態的保護…………………………………4

(五)解決方法………………………………………………5

(六)結語……………………………………………………6

引 言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即生物的需求。應當指出,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的極大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方法來調整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係,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促進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

人 類 需 求 金 字 塔

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動機理論》中首先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在該理論中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歸納為五大類,由低到高分成五個階層,像金字塔一樣:

1.生理需要:是人類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於多層次需要構成的「金字塔」圖式的底部。這種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延續種族的需要等。比如我們的祖先,在原始人時期,生命的第一要務便是填飽肚子,所以最大的目標就是食物,對於其他的東西都可以算是非必需品,人類對於自然的需求很少,所以對自然資源利用導致的副作用也很小。相對於現在,原始社會環境比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可以說,在那時的人類面前,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安全需要:實質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包括生命安全、財產安全、職業安全、勞動安全、環境安全和心理安全等。生命是一切享受的基礎,沒有了生命,談何生活,所以安全需要也是人類自存在開始的一大基礎需求,而上述所說生理需要在本質上也是對生命存在的需要,這也是我不太認同馬斯洛的關於人類需求的一點,在我看來,人類的需求應當以生命的需要為基礎,只有在生命基礎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其他需求才有存在的意義。

3.社交的需要:也可稱為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社會交往,從屬於某一個組織或某一種團體,並在其中發揮作用,得到承認;希望同伴之間保持友誼和融洽的關係,希望得到親友的愛等等。

4.尊重的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包括自尊心、信心、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以及高度評價等。

5.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位於金字塔的頂端。包括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成為有成就的人物。馬斯洛說:「音樂家必須演奏音樂,畫家必須繪畫,詩人必須寫詩,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樣的角色就應該幹什麼樣的事。我們把這種需要叫做自我實現。」

人類的一生以及全人類走向基本按照馬斯洛關於人類的五大需要的獲取而發展,從最基礎的生命、生理需要到社交、被尊重以及實現自我價值,人類的需求慢慢的成為慾望,

人 類 利 用 自 然 的 歷 史

翻開人類的文明史冊,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就像一根紅線貫穿始終。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則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當自然界創造人類的時候,自然界於人類來說是神秘而可敬畏的,但那早已是遠古的歷史了;人類憑著自身無窮的創造力,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也推動著人類社會自身的不斷向前發展,並不斷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特別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手段也日新月異,使得人類干預大自然的能力和規模空前膨脹。但是,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銳減、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的嚴重後果,使人類陷入了重重困境。回顧20世紀人類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地球上發生了3種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的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二是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使得世界人口翻了兩番,已達60多億,並且仍以每年8000多萬的速度在增長;三是人類長期片面追求經濟的畸形發展,不但導致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過度開發、消耗與破壞,而且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肆意排入自然而污染著環境,最終形成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進而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歷史經驗表明,當人類與自然處於破壞、對抗關係,以改造和征服自然為目標的時候,自然總會以特殊的方式威脅人類;當人類與自然處於平等、互利、和諧關係的時候,自然也能為人類提供祥和、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上世紀末,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尖銳,人類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迫使人們對傳統的價值觀和發展觀進行深刻的反思。經過反思,人們才逐漸開始意識到,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科技、文化等更廣泛和更系統的高度去審視人類的前途,並就社會、經濟發展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以達成共識。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它賦予人們的是物質的精華,而人們回贈的卻是物質的垃圾。回首過去的歲月,世界各國人民以其聰明的才智和創造力,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資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現代物質文明,譜寫出了人類社會新的篇章。但是,人類的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給承載生命的綠洲——地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為此,人們付了重大的代價。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目前的環境狀況:

據有關報道表示,由於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已使地球上每年有上千種生物滅絕,從公元1600年至今,僅地球上生存的高等動物就滅絕了1090種。在今後20至30年內,地球生物總量的四分之一仍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之中。同時,地球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出現荒漠化並呈現繼續擴大之勢,全球森林面積每年消失數百萬公頃,淡水資源日見匱乏,海洋污染日趨嚴重,凡此種,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已使眾多生物的生存岌岌要危。大自然的警告正使人類逐漸清醒。

自由至今,人們無不珍愛自己的健康,尤其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更加證實了愛默生的話:「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正所謂:「康乃福,樂為壽」啊!然而,環境的嚴重惡化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憂愁,困境在圍繞著世界,並滲透到人群當中。沒有清潔衛生的客觀環境,哪有健康的體。所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就要保護環境,地球是生命的搖籃,要珍惜自己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保護人類生存的唯一環境——地球。

人 類 對 於 生 態 的 保 護

說起人類對於生態保護的貢獻,這並不是一個新辭彙,如果你追溯到中國古代,你就會發現,中國古人在自然保護的成就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主要分為思想成就和實效成就。

中國古代保護自然的思想成就主要有:

(1)不違天時:這個觀點最具有代表性的提出人是孟子,相關的記載見於《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物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句話雖然看起來是在說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在討論「王道」的施政理念,但它還是包含著明顯的保護自然的思想,也就是以時令為標準去做符合時令環境的生產生活活動,從中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與資源持續利用的思想。在很多先秦諸子的言論中就有著「不違天時」的類似言論,比如《易經·乾》中說:「夫大人者,為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違天時。」云云。

(2)切勿竭澤而漁:「切勿竭澤而漁」是對《呂氏春秋·義賞》中「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的一種並不完全的概括,但它卻一語中的——掠奪性的開發方式終非長久之計。這一觀點在《管子·四時》里表述為「春嬴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而在《荀子·王制》里則直接以例說明:「黿鼉魚鱉鰍鱣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這都表明了古人在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上所持的態度——要持久穩定地獲得生活資源,一定要有意識地保護自然和合理利用資源,「因時禁發」,以使自己的生存環境保持穩定。

(3)天人合一:這個「天人合一」在這裡不是指中國傳統哲學觀念中的那個討論為人之道的「天人合一」,而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融一體,並保持良好生活環境的「天人合一」。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經說:「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這句話是說,我老孔聽說啊,麒麟、蛟龍、鳳凰乃吉祥之物,如果人們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來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以至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毀巢刳胎,破壞自然環境,那麼連這些吉祥之物都不會再出現了。孔子在這裡十分強調對動物乃至植物的生長繁育的保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自然的穩定、延續和生機勃勃。

對於美好生活環境,每個人都是嚮往的。我們所推崇的古人是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做的,這為我們今天的環保事業提供了一些啟示。

中國古代保護自然的實效成就主要有:

(1)歸屬需要:歷朝歷代的皇帝和王公貴族死後,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當然犯了嚴重錯誤的除外)。他們的陵寢周圍十分講究綠化,大興植樹造林,並設專人管理,再加上那時的皇家園林也大興綠化,這樣一來,對保護自然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定都北方的王朝在這一點上貢獻最大,以兩漢最為突出。

(2)軍事需要:由於我國古代曾長期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威脅,所以中原王朝的北疆國防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例如秦漢時期,為防止匈奴騎兵的進犯,曾在邊關廣種榆樹,以起到阻攔作用,同時也有綠化功效。南北朝至中唐時期,尤其是唐朝在西北的甘陝交界處曾設有規模很龐大的軍馬場,以支持國家軍隊裝備,同時大大減少了對邊塞地區天然牧草的消耗,對維護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對黃土高原植被的保護,使得黃河有了一個將近800年的安流期,保證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時期,帝王的權力一直是至高無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違抗的。因此自然的保護與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統治者的意志,儘管他們飽讀聖賢書。也就是說,古代很多起到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大多與諸子的保護自然理念無關,是一種不自覺的保護。

進入現代,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的增長,人類也在為了生態文明的保護和重建而努力。

(1)據測算,地球可容納的人口最多為80億。若不加控制地繼續增長,在2050年將突破100億,超過地球人口生態容量的警戒線。以中國為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成就巨大,有效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統計顯示,我國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婦女總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1.5至1.6,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1970年我國出生人口2739萬人,凈增2321萬人,2012年出生人口1635萬人,凈增669萬人。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2)1997年12月,京都會議在日本京都召開,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具體說,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這是全球主要大國共同為了生態文明而作出的第一次妥協,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從古代到現代文明,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一直在提高,同時人類對於自然的需求也在逐漸提高,可是由於自然開發的科技進步的幅度遠遠大於人類的基本需求,所以自然資源依舊給人類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覺,而此時,生態文明保護的科技並沒有達到人類破壞速度的同頻,所以,此時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是極其巨大的,而且好多是不可逆的,例如就在這幾十年間有幾百種生物永遠的從地球上消失了,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疾首的教訓。人類啊,現在覺醒還為時未晚!

解 決 方 法

生態文明如此重要,我們早應該攜起手來,共同為了建設生態文明而努力,那我們具體應該從哪裡開始去做呢?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到人類現在的需求水平:「我們要什麼?」

二、我們也應該為我們的前輩們收拾爛攤子了:利用現有的科技水平,去為生態文明做一點實事,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科技水平,讓因為祖先的過度開墾而消失的曾經水草豐美的大草原重現生機。

三、如果說上一點是「開源」,那我們對自己嚴格一點便是「節流」了,我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遵從量入為出的原則,是否可以讓需求和取用相匹配。只有這樣,我們的環境才能沒有被破壞的源頭。

四、大力發展科技,尤其是關於資源的可循環利用,我們知道,地球的資源總量是一定的,但是如果可以讓資源循環利用起來,那我們的資源不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嗎?

結 語

生態文明建設,並不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獨自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只有我們共同努力,真抓實幹,滿懷信心去做,下定決心去干,充滿耐心去拼,我們才能讓環境不再惡化。收起我們的貪慾,量入為出,同時把握好科技發展的方向,讓科技為了生態文明建設而服務。科技進步,不應該是人類貪慾的理由,而應該成為人類正確發展的助力。

[參考文獻]

[1]郭齊勇,中國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化凱,感應論——中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自然辯證法通訊,1997.4

[3]羅桂環,中國古代的自然保護,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3

[4]梁海明譯註,易經,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宋傳瑛,淺談中國古代的環境保護,地理教育,2007.3

[6](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63

[7]王寧,中國文化概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8](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9](戰國)孟軻,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0](戰國)荀況,荀子,北京:中華書局,1972

[11](戰國)莊周,莊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2](美國)亞伯拉罕·馬斯洛,人的動機理論,1944

[13]熊漢斯,人類極限人口,2012

[14]B.Ward、R.Dubos,只有一個地球,197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被叫停的藥物還在給孩子吃?兒童用藥不容大意
你的手機需要無線充電么?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