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節:為什麼屈原投江,楚國必亡?

端午節:為什麼屈原投江,楚國必亡?

今天是端午節。從一大早開始,就不斷有人通過微信問我「有沒有吃粽子?」這個問題出現的頻率之高以及提問者態度之熱切誠懇,連我自己都產生了強烈的疑惑,懷疑我吃不吃粽子,可能真的關係到中國隊會不會突然出現在世界盃賽場。

開個玩笑。

不過這的確是我們當代文化的一個特點:無論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無論是聖誕節、萬聖節、感恩節,又無論是五一節、婦女節、國慶節,總而言之,基本的過法都是找個地方吃一頓。

這一方面表明我們真的很愛吃,另一方面也表明,除了吃之外,別的方面我們想的還真不是太多。

但我們應該多想一點,今天就應該多想想屈原之死。現在端午節的很多儀式,比如賽龍舟,從源頭上看就是祭奠屈原的儀式。

屈原生活在戰國中後期,他死的那一年,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只剩56年。

按照梁啟超的說法,此時「天下」正在從「中國之中國」向「亞洲之中國」轉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都面臨選擇——或者主導這次變局,或者滅國出局。

屈原本是楚國王室後裔,受過良好教育。19歲時秦軍犯楚境,他就能夠組織家鄉青年力挫秦軍,可見能文能武。

屈原愛楚國,希望楚國能強大。

說起來,楚國也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早在春秋時代,楚國就是五霸之一。「問鼎中原」就是楚莊王留下的故事。

當時中原諸侯多為公爵,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等,唯有楚國稱「王」,與名義上的周天子分庭抗禮,並駕齊驅。

但等到屈原開始從政的時候,楚國早已不復楚莊王時的氣象,不僅沒有問鼎中原的雄心,反而充滿了機會主義的考慮,總是想犧牲其他五國,尤其是盟友齊國的利益討好秦國。

秦國國務卿張儀看透了楚國精英階層的這種投機心理,並毫不猶豫地加以利用。

公元前313年,即屈原27歲這一年,張儀訪問楚國,和楚懷王舉行了會談。張儀強調了秦楚兩國進行戰略合作的重要性,楚懷王表達了與秦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良好願望,氣氛十分融洽。

兩國在秘密談判中商定,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結盟關係,則秦國將與楚國結盟,並割讓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楚國。

張儀國務卿返回秦國後,楚懷王立即著手廢除與齊國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由於齊國認為此事關係甚大,擔心會被秦國各個擊破,與齊楚兩國不利,不贊成廢約。

楚懷王反覆考慮,認為既然秦國富裕強大,齊國已經被秦國認定為流氓國家,則與秦結盟,無論如何也強於與齊國結盟。決定使出殺手鐧:派使者到齊國都城辱罵齊國國君齊宣王,務必要令齊國與楚國解除盟約。

這一絕招收到了雙倍效果——齊國不僅與楚國斷交,還反身帶槍投靠了秦國,與秦國結成了盟國。

楚懷王履行了對秦國的承諾之後,認為自己是負責任大國,於是要求楚國使者到秦都咸陽面謁張儀國務卿,要求秦國履行承諾,割讓商於之地,並與楚國結盟。

張儀原本一直不見楚使,幕後策劃與齊國結盟。等到秦齊同盟條約簽署之後,張儀才召見楚使。

面對楚國的割地要求,國務卿張儀大吃一驚:「秦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秦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怎麼可能割讓六百里給楚國?我對楚王承諾的是秦王賜給我的私人封地六里。」

楚懷王這一氣非同小可,立即出兵攻打秦國,已是秦國盟友的齊國應秦王要求對楚國宣戰,魏國也派軍隊協同秦軍作戰,楚軍大敗,八萬人被斬首!楚國並分別向三國割讓土地,才換得停戰撤軍。

楚國從此元氣大傷,舉國上下瀰漫著不可救藥的失敗主義情緒。唯一神氣活現,能夠繼續對政策發生決定性影響力的是以大臣靳尚、寵妃鄭袖為代表的親秦利益集團,他們和秦國有著密切聯繫,從張儀那裡收取大量金銀財寶,在楚國政治決策機構中代表秦國利益。

如此一來,楚國就繼續對秦國抱持幻想,始終不能確立一條明確的、團結山東六國共同反對秦國吞併戰爭的外交路線。

楚懷王對秦王既極為忌憚,又心存僥倖,覺得無論如何也會放自己一馬吧?於是又不顧屈原苦勸,竟隻身入秦與秦昭襄王會盟,終被扣為人質,楚國的國運就越發急轉直下了。

楚國在這樣一個決定命運的時代,連續犯下無法挽回的顛覆性錯誤,表面上看起來是中了縱橫家張儀的奸計,但實際上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概括起來有三點: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生產關係以遠較山東六國先進。秦國基本形成了「王權+官僚+自由小農」的社會結構,這使山東六國的貴族等級制、奴隸制、農奴制等顯得陳舊落後。秦國因此更有活力,更有進取心。戰國時代,之所以大部分時間是秦國處於攻勢,六國處於守勢,這是基本原因;

楚國朝野始終沒有真正明白,面對秦王兼并天下的雄心,楚國的存在本身(而不是楚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秦國採取滅楚政策的理由。除非楚國能對內厲行改革,清除舊貴族利益集團,對外團結山東六國共同抗秦,否則不能避免滅亡命運;

楚國內部存在強大的為秦國利益服務的精英集團,他們掌控了楚國的主流輿論和政策制定權,類似屈原這樣真正為楚國著想的仁人志士,反而被視為極左(屈原曾任左徒),受到打壓。楚國就這樣在靳尚、鄭袖之流的引導下,一步步走向敗亡;

公元前278年,秦軍名將白起攻克楚國首都郢,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掌大權的貴族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

流放中的三閭大夫屈原聽到這一消息,覺得楚國既然沒有希望,自己也生無可戀,於是投身汨羅,時年62歲。

屈原是楚國真正的愛國者,愛國者屈原死了,楚國的滅亡,也就完全不可避免了。

快速支持通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松民的散兵坑 的精彩文章:

TAG:郭松民的散兵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