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位尼姑在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為何極力勸阻?

一位尼姑在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為何極力勸阻?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南侵,明英宗在寵宦王振的鼓動挾持下倉促親征。陝西尼姑呂氏途中攔阻皇帝,諫言出師不利。明英宗大怒,令軍士抽打呂尼,率大軍繼續前行。

一位尼姑在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為何極力勸阻?

雙方軍隊尚未交鋒,王振驚恐畏敵下令班師。撤退途中,王振為炫耀鄉里,企圖攜英宗臨幸其家鄉蔚州。由於行軍路線屢變,終使瓦剌追兵趕至。同年八月,明軍大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王振死於亂軍之中。

一位尼姑在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為何極力勸阻?

被囚的明英宗對於勸駕的呂尼思念不已,幻覺中常常見到呂尼在哭訴,有時還送來飯食。後來明英宗被釋放回北京,於天順元年(1457)發動「奪門之變」,殺于謙、廢代宗,重登帝位,改年號為天順。明英宗復辟後,感念呂尼護駕之功,下詔敕封其為皇姑,建寺賜額「順天保明寺」,隱含「明保天順」之意,民間俗稱皇姑寺。

皇姑寺第一任住持呂尼確有其人。據《普度新生救苦寶券》記載,她是陝西省西安府邠州道安里王壽村人,生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早年雲遊河南傳教,後來在北京宣揚大乘佛法,普渡眾生。呂尼圓寂後,葬在寺東二里許,當地俗稱為「老祖墳」。

一位尼姑在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為何極力勸阻?

皇姑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西黃村。《帝京景物略》記載,正殿設有皇姑肉身像,趺坐愁容,頭戴宮廷製作的絲綢綉帽。傳說萬曆初年,未加金飾的皇姑肉身像頭頂還有熱度呢!殿中懸掛著明英宗御筆書寫的敕令三道,廊壁繪製當年北征圖景。

據記載,皇姑寺佔地六頃零七十一畝,均蠲免糧稅,另有皇親內宦供給施捨,寺內尼姑眾多。明孝宗弘治年間頒布敕令,「凡官員軍民諸色人等,自今以往,毋得侵佔田土,毀壞垣宇,以沮壞其教。敢有不遵朕命者,論之以法。」明世宗一度崇道禁佛,寺廟多有毀壞,皇姑寺最終也難逃厄運。但受到皇親貴戚蔭護的皇姑寺,毀而不久便重新修建。寺內有專人看護,外人很難進入。

一位尼姑在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為何極力勸阻?

清康熙年間,皇姑寺重修,康熙帝認為原來的寺名「保明」太不吉利,有反清復明之意,就下令改名「顯應寺」,不過民間依然稱為皇姑寺。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加修葺。民國24年(1935年)再次修葺。

解放後,皇姑寺最初改做西黃村小學。1990年代為八大處農工商佔用,2005年產權歸石景山區文化委員會,2007年開始大規模修繕,至2015年已基本恢復中路院落原貌。現有四進院落,山門一座;第一進為天王殿,鐘鼓二樓;第二進為觀音殿;第三進為呂祖殿;第四進為藥師閣。2011年3月7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海春 的精彩文章:

北京南池子附近的古建築群皇史宬在古代是做什麼用的?

TAG:鄧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