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節與道教的關係

端午節與道教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臘日。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被認為是端午習俗的一大起源。

臘,古稱「蠟」,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即傳統的祭祀神農和祖先的重大典禮,秦漢後祭祖和祭百神的蠟禮合而為一,臘為歲終祭眾神之名。臘祭原置於農曆十二月,此月稱為臘月。南朝時,將臘日定於十二月八日;後來道教在《赤松子章歷》卷二將其含義擴大,把全年分為五臘,全稱「五臘日」,即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王侯臘,是道教祭祀祖先、集會建齋的重要日期。

在《道書》中,地臘成為祭祀祖先和請求贖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臘節之名也因此而來。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掌管鬼魂的酆都北陰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該鬼魂現在人間的親戚所做的善惡,作為確定鬼魂罪、福的依據。只要通過法力和祭祀儀式,才能減輕其苦。

地臘節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追溯其源,為中國遠古時期原始崇拜中的鬼魂崇拜,而此正是道教的核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道教曾成為國教,其教理深入民心,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臘祭祀活動,融入端午節俗並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端午節有時還稱為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因為古代有於是日蘭湯沐浴的風習,故稱。五月又稱蒲月,端五則稱蒲節,這是因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懸蒲於門首、或以菖蒲浸製藥酒飲用之俗。菖蒲、艾蒿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習俗。艾蒿歷來被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等厭勝之物。艾人早見於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該書記云:「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這段俗諺生動描繪了在天師在端午期間為百姓驅魔求安的形象,可見在百姓心中,將天師和端午聯繫在一起由來已久。天師指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 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師艾說道,「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說:宋代的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天師像販賣外,又作泥塑的張天師像,以艾為須,以蒜作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山碧霞祠 的精彩文章:

TAG:泰山碧霞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