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瑞映福地儀真觀

瑞映福地儀真觀

原標題:瑞映福地儀真觀

在儀征各版地方志有記載的古迹中,儀真觀是具有特別意義的,因為,這是「儀征」地名的源頭。

儀征有文字記載的地名當推西周徐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歸屬吳、楚,漢代以後有輿縣、永貞、揚子、白沙、迎鑾、建安軍等地名。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有了「儀真」一詞,北宋政和七年(1117)正式得名儀真郡,這是「儀真」作為郡城地名的開始,這個地名經歷了宋、元、明三朝和清代的前期,而「儀征」一詞則是清代雍正元年(1723)為避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的諱,由「儀真」改來的。

《隆慶儀真縣誌》(申志)記載:小山在縣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京師建玉清昭應宮,司天言,建安軍西小山有王氣,可以鎔鑄聖像,詔丁謂即其地鑄之,有青鸞白鶴景雲盤繞爐冶之上,儀成,迎奉赴闕,詔,即其地建天慶儀真觀,賜號:瑞映福地。


【《隆慶儀真縣誌》小山書影】

宋代的皇帝喜歡道教,宋真宗要在東京汴梁建玉清昭應宮,宮中需要供奉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鎔鑄聖像不能隨便在哪都行,必須慎重選址,需要有祥瑞之兆,銅像很重很大需要方便運輸,這個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榮幸地落在了建安軍(宋初儀征的地名),具體地點在「縣北十五里的小山」,今馬集鎮境內。負責這項工程的,是參知政事、迎奉使丁謂,在鎔鑄的過程中,有青鸞、白鶴兩隻仙鳥和祥雲朵朵盤繞在爐冶之上。聖像鑄成後,經運河直達汴京,沿途州縣及京師都有隆重的迎奉儀式,皇帝也選擇吉日,安放聖像並進行祭拜活動。事成之後,論功行賞,將建安軍升格為真州,在聖像鎔范之地建儀真觀。並且賜號為「瑞映福地」。

《宋史?真宗本紀》記載,六年夏(大中祥符六年,1013)五月乙卯,參知政事丁謂(966-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淳化三年進士),奉迎建安軍所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至。帝展謁,奉於玉清宮。

《宋史?丁謂傳》也記載,宋真宗要在宮城營建玉清昭應宮,有不少人上疏反對。宋真宗召問,丁謂回答道:「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宮奉上帝,而且用來祈皇嗣。群臣如有阻撓,我願意與他辯論。」宰相王旦勸諫,真宗說,辯贏了丁謂就聽你的,從此便無人再敢勸諫。真宗遂任命丁謂為修玉清昭應宮使。建安軍鑄玉皇像時,又任命他為迎奉使。

玉清昭應宮工程浩大,佔地480畝,包括長生崇壽殿等建築3610間,花費白銀近億兩,原計劃二十五年建成,丁謂督辦相關人員苦幹加巧幹,只用了七年時間便建成。

沈括在《夢溪筆談?補筆談》的卷二「權智」中,記載了丁謂「一舉三得」的佳話。說的是祥符年間,宮中失火,丁晉公(丁謂)奉命修繕被燒毀的宮室,但是取土很遠是個問題,丁晉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沒過幾日,大街就成了深溝。丁晉公命令工匠將汴河河水引進溝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將修繕宮室要用的材料順著溝中的水運進宮中,宮殿修完後,再將被燒毀的器材和多出來建築材料填進深溝里,重新將街道填出來了,這一舉做了三件事(一舉而三役濟),節省下來的錢超過了億萬。丁謂確實是個專家,這個「一舉三得」的案例,經常在現代系統管理教材中提及。

玉清昭應宮中需要供奉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尊像是在建安軍(宋初儀征的地名)鑄造的,為什麼要在這裡鑄造呢?

《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三十二古迹志三援引《輿地紀勝》的記載:「大中祥符中,司天台言:建安軍西山有旺氣,即其地鑄聖像」。《隆慶儀真縣誌》(申志)的記載:「宋大中祥符六年,京師建玉清昭應宮,司天言:建安軍西小山有王氣,可以鎔鑄聖像」,可見選址在建安軍鑄造聖像,是因為司天(相當於國家天文台)認定這裡風水好,有旺氣。

除了有旺氣,建安軍水路交通便捷,方便運輸,應該也是朝廷綜合考慮的因素。

儀征自古是運河入江口,隋唐以來首都對漕運的依賴越來越重,北宋建都東京汴梁,由於燕雲十六州在契丹大遼控制之下,北宋首都汴京無險可守,只能養著大量禁軍,《水滸傳》里說,豹子頭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汴京廢除了唐朝長安的里坊宵禁制,市場交易發達,城市人口激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地反映了東京的繁華。這麼多的政府工作人員、軍隊、商人和市民,都要吃飯、穿衣、喝茶,中原的物產是遠遠不能滿足的,物資必須從富庶的江南調運,經運河到達汴京,而各地物資從長江進入運河的地方,就是建安軍。

為了加強調度管理,朝廷還在建安軍設置了江淮制置發運司,這是一個督促江南皖贛湘鄂等地漕糧發運和茶葉、食鹽專營的重要衙門,還負責運河河道的開挖、疏浚和管理。

為保證京師的糧食供應,建安軍還建有轉搬糧倉。《宋史?食貨志》記載:建立真州、楚州、泗州轉般倉,有三大好處,一是有利於京城糧食平穩供應,二是有利於防備漕渠航道受阻,三是有利於綱船裝發有序運行,不會出現停運待料情況。


【儀征博物館藏北宋建安軍倉記碑】

筆者在研讀相關史料時,產生一個疑問:金像無疑是從真揚運河送到汴京去的,但是從「小山」到城區運河,有近十公里的距離,沒有水路可通,金像是怎樣達到運河邊的呢?

清代儀征鹽商巴光誥,建有巴家祠堂和朴園,遺址就在今馬集鎮愛國村西窪組,距離「小山」不遠,《道光重修儀征縣誌》里記載,由於不通舟楫,磚瓦竹木都從陸路運來,山石花木採購的地方很遠,所以園子陸續修了五年,花費了二十萬兩銀子。

從馬集到運河,「不通舟楫」,大宗物資怎麼運輸?這個問題筆者思考了很長時間,實在找不到史料,只能合理推測。結論是,利用陳公塘,水路可以直達小山附近。


【《隆慶儀真縣誌》陳公塘圖】

陳公塘是東漢末年廣陵太守修建的水庫。

陳登,字元龍,下邳人。建安二年(197)任廣陵太守。在任時修建上雷、下雷、小新、句城、陳公五個塘。陳公塘面積最大,為五塘之首。塘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圍九十餘里,三面環山,有三十六汊來水,東南面修築一道大堤八百九十餘丈(約三公里),塘水一直回淹到白羊山下,面積萬畝有零,載入《文苑英華》《古今圖書集成》《全唐文》和《中國水利史稿》,在中國水利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查《儀征水利志》,儀征月塘鴨嘴橋水庫(登月湖)是揚州地區唯一的中型水庫,面積35.5平方公里,合5.3萬畝。陳公塘廢棄後得塘田面積萬畝有零,合6.7平方公里,設塘田面積與水面面積相當,則陳公塘水面面積與今天的邵沖水庫(天樂湖)相當。

陳公塘不僅用於灌溉,還用於儀揚運河補水,開放塘閘後,塘水沿著太子溝進入儀揚運河,可以提高枯水時節運河的運載效率;還可以用於戰爭。紹興四年(1134)、開禧二年(1206)曾兩次開閘放水阻止金兵入侵。嘉定十四年(1221),還修浚西湫將塘水引到真州城濠用於護城。

注意這段史料:「修浚西湫將塘水引到真州城濠用於護城」,可見陳公塘西湫的水道還是比較順暢的,儘管今天已經看不出陳公塘水庫淹沒區西至哪裡,西湫走向如何,但仍能從大鮑沖、任漢橋等水庫的溢洪道直抵龍河的走向,依稀看得出陳公塘流域的影響力,尤其是任漢橋水庫,距離小山僅一公里距離。

陳公塘周邊一直有占塘為田的現象,到明代中期愈演愈烈。嘉靖三十年(1551),將軍仇鸞索性放任占塘,收租自肥。接著在瓜洲抗倭築城時,管工官高守一竟拆塘閘移運石料,至此陳公塘全廢,得塘田10016畝。

從上述史料可知,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陳公塘被廢,在此之前的一千三百多年中,陳公塘一直都是有水的,只不過其主要功能是灌溉和給真揚運河補水以確保漕運暢通,宋代運送金像利用陳公塘的三十六汊之西某汊,盡量縮短陸運距離,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即便是明代嘉靖後陳公塘被廢,也還有低洼部分形成的龍河直通運河,巴光誥修建巴祠朴園,如果利用龍河運輸建材,從龍河幹流到巴祠的直線距離僅4公里,如果大鮑沖的水足夠多(肯定有水,水上還有盧家橋),那麼還能從龍河向西拐進來,進一步縮短陸路距離,這比直接從城區運河上陸路,起碼要縮短六公里左右,所以筆者認為,不僅宋代金像可能走陳公塘到運河,清代巴祠朴園的建材也可能是走運河到龍河的。一家之言,請方家指正。


【二亭山與陳公塘水系圖】

關於金像的鎔鑄運輸過程,《道光重修儀征縣誌》中援引《鑄金像本末》一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四月,皇上下旨,要建玉清昭應宮。五年(1012)快要建成時,皇上詔令將玉皇殿命名為「太初」,聖祖殿叫「明慶」,並決定鑄「太初」「明慶」聖像,任命丁謂為奉迎聖像使,李宗諤(964-1012,字昌武,饒陽人,端拱二年進士)為副使,李溥(時為江淮發運使)為都監,令李溥遍訪能工巧匠,招募到杭州人張文昱、王文慶,在建安軍西北方向的小山開始熔鑄。

大中祥符六年(1013)三月,鑄像完成。四月乙卯,將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四尊金(銅)像,請上特製的大船,船上設有大帳篷安置金像,還有供奉案具。沿運河兩岸黃麾儀仗隊三千人,騎馬吹奏的樂手四百人;隨行船隊有船總數達一千艘,門旗飄揚、弓箭待發、道家作法、幢節顯耀。每當經過州縣,官吏都要畢恭畢敬,出城十里相迎,還要準備道家、佛家的威儀和音樂迎拜,其間還必須禁止屠宰、禁止用刑。到達東京的時候,京師禁止屠宰七天、禁止用刑兩天。甲辰日金像到達,皇上在長春殿齋戒,百官則在朝堂齋戒。乙巳日,皇上著袞服朝拜,百官著朝服跟隨,敬獻玉幣、冊文。祭祀完畢,擺開鹵簿(儀仗隊),正副使等官員作為前導,從皇宮內城出發,向東出景龍門,將金像供奉到玉清昭應宮的相關宮殿。丙午日,奉安完畢後,皇上下旨:「建安軍升為真州,鎔范之地建為儀真觀」。

這裡將原載於《隆慶儀真縣誌》卷十四、藝文考,被《道光重修儀征縣誌》轉載於卷一、建置志的《升州敕文》全文輯錄如下:

國朝重熙鼎盛,席慶善之鴻基;百祿惟心,承昊穹之蕃錫。爰自綿區底定,寶籙荐臻,葉千歲之昌辰,舉一王之茂典。肇營恭館,式耀丕圖。幸嘉會以元亨,荷太靈之昭格。昔者,九龍垂馭,啟道德之仙源;五老告期,顯唐、虞之瑞命。天人交應,今古同符。昨以煉楚越之良金,法紫清之妙像,肅陳衛仗,迎至國都。榮觀焜煌,歡聲沸涌。上真、高聖凝二氣之殊姿,英祖、神宗儼重瞳之粹質,屬朝修之禮畢,罄恪謹之誠深。動色相趨,降祥允集。宅靈秘宇,永申崇奉之儀;賜福群倫,宜霈亶延之澤。可大赦天下。於戲!昭事上帝,惟懷永圖。克已彌恭,務守盈成之業;保民在念,庶躋仁壽之區。更資同德之臣,葉贊承平之治。建安軍,升為真州;鎔范之地,建為儀真觀。

這《升州敕文》就是皇帝的詔書,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文件。若在今天,其標題當為「關於建安軍升格為真州的通知」,正文採用的四六駢文形式,文採過於華麗,講究聲韻對仗,「堆砌詞藻,意少詞多」(郭沫若《中國史稿》語),主要精神是,此次鎔鑄和奉迎聖像活動,上合天意,下保社稷,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承蒙玉皇大帝和列祖列宗保佑,活動圓滿成功。為表彰有功單位,特令將建安軍升格為真州,在聖像鎔范之地建儀真觀。

「儀真」二字,就是從這裡來的。

《道光重修儀征縣誌》卷一建置志還記載,建安軍升為真州後,成了「地級市」,領導揚子、六合兩個縣,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下旨修《元豐九域圖志》時,將此地賜名儀真郡,這是「儀真」作為郡城地名的開始。

《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二十九寺觀志二記載,在宋真宗下旨建儀真觀的同時,還賜了額,上書「天慶儀真觀」。後來到了政和年間,將天慶儀真觀分為兩家,天慶觀建到了真州城裡,儀真觀還在原地。

《康熙儀真縣誌》(陸志)記載,皇上在賜額「天慶儀真觀」的同時,還賜字「瑞映福地」。因為在鑄造金像的時候,有青鸞、白鶴盤繞冶爐之上,所以後來在這裡建造了青鸞、白鶴兩個亭子。

有青鸞、白鶴盤繞冶爐之上以及建兩個亭子的說法,始見於熊克(1132-1204,字子復,建陽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的《九朝通略》,府志和縣誌都是援引自此。

今天的儀征市區北郊十公里,是馬集鎮,在鎮街道北約一公里處,有個高高的土墩子,當地人叫它「二亭山」,據說這裡就是當年青鸞、白鶴兩個亭子的所在,二亭村也曾作為馬集鎮一個行政村的村名。

儀真觀建在北宋初年,隨著宋金戰爭的反覆拉鋸,儀真觀早就毀於戰火。一百五十六年後,南宋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隆興元年進士,官至寶章閣待制)由山陰赴任夔州通判,沿途旅遊並撰寫《入蜀記》,這是陸遊入蜀途中的日記,共六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乾道五年(1169)末,陸遊由山陰去夔州,閏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運河、長江水路前往,歷時160天,於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達夔州。其中七月一日至四日在真州逗留。

陸遊在《入蜀記》中講述,乾道五年(1169)七月一日到了真州,問真州知州、右朝奉郎王察:儀真觀在哪裡?王察說,大概在城南里把路噢。陸遊很詫異:跟史料講述的不一樣啊!咋在城南呢?後來他走訪到一位老道士,七十多歲,自稱是廬州人,能說得清儀真觀本末。老道說,儀真觀是在城西北的小山之麓,祥符年間所鑄的是金銅像,每座高三丈,以黃麾全仗、道門幢節,赴迎京師。陸遊點頭:「這才與國史相合啊!當時還流傳樂章『範金肖像,申嚴奉宮。館狀翚(hui)飛,萬靈拱衛。瑞煙披堤,柳映黃麾。』又說皇上還賜號『瑞映福地』,不過這個國史上沒載。今天看來,所謂『儀真觀』,就是當初黃冠入城休憩的道院啊。」

儀真觀又被稱作「西宮」,《道光重修儀征縣誌》卷七輿地誌有「西宮」條目,「即儀真觀址,內有藏雲軒、得月亭,蔡萊、吳機西宮有詩」。

《道光重修儀征縣誌》卷五輿地誌有「煉丹井」:在縣西古儀真觀壇上,井深百尺。蒼梧胡珵有詩。詩序云:過儀真觀,壇上井深百尺,俗呼「煉丹井」。東序有石刻大篆,蓋帝所賜許旌陽(許遜,239-374,南昌人,晉太康元年舉孝廉出任旌陽令,人稱許旌陽。道教著名人物,凈明道尊奉的祖師,許真君)詔書。古松一株,立殿陛,百年物也。

儀真觀作為真州著名寺觀,既有為皇家鑄造金像的輝煌,又有青鸞白鶴這麼美麗的故事,還有青鸞白鶴亭、藏雲軒、得月亭、煉丹井等諸多景點,自然少不了文人雅士的題詠。《道光重修儀征縣誌》卷二十祠祀志記載了幾首文人的詩,摘錄如下:

張舜民《留題儀真觀》


聞說仙鄉接瀨鄉,閒遊詩侶禮虛皇。


三潮寶派通胥浦,萬葉靈杉蔽蜀岡。


天地杳冥供寫像,江山回合助靈祥。


五雲送入蓬萊島,留與人間作道場。

韓梴《游儀真觀》


堤邊綠柳巧藏鴉,麥隴風高燕子斜。


莫道春歸無覓處,小桃猶有數枝花。

蔡萊《西宮觀》


雲興霞蔚控千山,勢壓江南廣殿寒。


風偃萬松斜日晚,卧看風雨落人間。

蔡萊《西宮觀藏雲軒》


山邊畏景欲流金,山下浮埃幾度深。


水宿岩棲得真樂,可無餘事到商霖?

吳機《西宮觀得月亭》


月照乾坤豈得私?只緣近水倍光輝。


況逢秋杪氣尤爽,一笑從容盡醉歸。

胡珵《煉丹井》

修廊深殿闐無人,慘淡諸仙衛玉真。


丹井苔生天篆暗,獨悲蒼鬣後凋臣。(liè)

註:張舜民是治平二年(1065)進士,做過監察御史;韓梴是紹熙年間真州知州,蘄王韓世忠的孫子;吳機是嘉定年間真州知州。

斗轉星移,儀真觀已不復存在,青鸞白鶴亭、藏雲軒、得月亭、煉丹井等諸多景點也都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然而「儀真」這個地名卻流傳千年,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宋代劉宰的詩句「儀真來往幾經秋,風物淮南第一洲」,依舊是儀徵人民引以為豪的城市名片。現在各地都在大力挖掘城市歷史文化,但願「儀真觀」這個歷史文化元素,能夠古為今用,煥發出新時代的又一次青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儀征事 的精彩文章:

TAG:儀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