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澤東端午節《七絕 屈原》,獨創之論前無古人!

毛澤東端午節《七絕 屈原》,獨創之論前無古人!

原標題:毛澤東端午節《七絕 屈原》,獨創之論前無古人!



七絕 屈原

——1961年 毛澤東


屈子當年賦楚騷,


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

一躍沖向萬里濤。



1、注釋:


屈子:指屈原。屈原(前234——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楚人,是愛國主義詩人。曾輔佐楚懷王,官至左徒、三閭大夫遭讒去職。楚頃襄王時被放逐。因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晚年投汨羅江而死。


楚騷:指的是《楚辭·離騷》,開了我國浪漫主義詩詞的先河。賦:賦是以「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為手段,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直接稱頌屈原的人品和詩品。屈原傾其一生的心血所作的《離騷》,是一部自傳體的政治抒情詩,他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愴的人生軌跡,以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惡如仇的態度,痛斥了楚懷王身邊那些奸佞小人,表達了高尚的人格理想。手中握有殺人刀:喻指屈原作《離騷》所發揮的戰鬥作用。


毛澤東非常喜歡屈原的才華和他的戰鬥勇氣,所以詩句以詠屈子起興,稱屈原手中握有殺人刀。既用它書寫和捍衛自己的愛國思想、強國抱負、憂民感情和高尚人格,還用它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這是對屈原所處的環境的描述,抨擊了貴族統治的黑暗與腐朽,並且對屈原以死抗爭的不屈精神給以肯定。艾蕭,即艾蒿,臭草,出自《離騷》。這裡比喻奸佞小人。椒蘭,申椒和蘭草,皆為芳香植物,出自《離騷》。這裡比喻賢德之士。一躍沖向萬里濤:指屈原在悲憤和絕望中投汨羅江而死。

在毛澤東筆下,屈原已經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一個堅強勇猛的戰士,是一個堅守正道忠貞,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從而從政治的高度對屈原的性格進行了深層的挖掘。既暗含了對屈原的讚美之意,又暗含了對屈原的憑弔之情。



2、白話譯文:


屈原當時寫下離騷,手中沒有刀卻發揮了戰鬥作用。奸佞小人多賢德之士少,悲憤和絕望投入汩羅江。

3、創作背景:


屈原是毛澤東非常喜愛的詩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毛澤東終身最愛讀的書籍之一。



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筆記《講堂錄》曾經工工整整地抄錄了《離騷》全文,晚年更是將《離騷》置於床頭。



這首詩是他1961年讀完《楚辭》時所作。毛澤東在此詩中高度讚揚屈原的愛國精神,把屈原的才華、當時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憤、絕望中的心境精鍊和巧妙地作了藝術再現。全詩語言精練簡潔,筆鋒犀利,比喻淺顯明白,詩意深邃。



毛澤東生前特別愛讀《離騷》,曾多次讓身邊的工作人員收集各種版本的《楚辭》和屈原著作。詩人運用詩句的藝術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訴說屈原能賦騷是因為手中有一支戰鬥之筆,用來捍衛自己和國家,同時歌頌了屈原強國抱負,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



毛澤東在很多外交場合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如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毛澤東當場吟誦了屈原《九歌·少司命》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詩句。



1972年,毛澤東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將一部《楚辭集注》作為禮物,贈送給田中角榮。


4、歷史評價



屈原的死是令人哀傷的,可在毛澤東大氣度的筆下,一掃千百年來詠屈原詩作中的憂愁幽思、悲憤同情的氣氛,出語驚人而深刻,寫出屈原的詩歌是指向腐朽勢力的戰鬥檄文,氣勢宏大,氣象開闊,發前人所未發,一改歷史上的屈原形象,讀之使人感奮則變哀傷為悲壯。


體現了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高尊敬。


毛澤東這首詩,獨創之論前無古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軍事文化講壇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軍事文化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