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日端午節,西昌身邊事祝您安康

今日端午節,西昌身邊事祝您安康

原標題:今日端午節,西昌身邊事祝您安康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掛蒿草、掛艾葉和薰蒼朮、白芷以及喝雄黃酒等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


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


(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


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

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


後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誣陷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風俗;

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民俗


包粽子



從晉朝開始,粽子就是端午必備食品,現在,粽子更成了端午節標誌。粽子的製作極其有特色:用艾葉或者箬殼包上糯米,然後糯米里加上特色餡料製成。



根據裡面餡料不同粽子又分為不同種:北方比較流行在裡面包蜜棗、豆沙,如北京棗粽。南方則流行在裡面包蛋黃、火腿、鮮肉等,如嘉興肉粽。



辟邪,解五毒




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還被稱為邪魔當道的日子,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這五毒並行。端午節的很多風俗與避五邪有關,比如插菖蒲艾葉,飲雄黃酒,掛香囊等。



插菖蒲艾葉,是端午辟邪的風俗之一。菖蒲自古被認為是五瑞之首,葉子似寶劍,可以斬千邪。艾草可以招百福,可殺菌,插在門口,能趕走病魔。到了端午節,人們就會將菖蒲艾葉用紅線綁成一束,懸或插在門上,以驅邪招福。



端午節要飲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尤為流行,傳說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節飲了雄黃酒而變回原形的。雄黃也叫「雞冠石」,將微量雄黃加入酒中製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還可以治皮膚病。端午節之後就是夏日了,蚊蟲瘟疫開始盛行,而雄黃酒則有預防之用



為了讓小孩們安然度過五毒橫行的日子,父母會在其手臂上綁上五彩絲線,或在脖子上戴香囊,以驅魔辟邪。香囊是用碎布縫成的,裡面可以裝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或者辟蟲的雄黃粉。隨著歲月演變,香囊的造型越來越精美,也成了端午節重要工藝品。


(來源: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昌身邊事 的精彩文章:

TAG:西昌身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