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本文來源於 觀觀雅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提起端午,我們大吃貨國的人,第一個想起的大概就是粽子了。肉粽、蛋黃粽、蜜棗粽,說多了還能來場甜咸之爭。

可在古代,古人過端午節,可並不單單只是吃粽子那麼簡單。那麼,古人的端午節都幹了啥?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這幅乾隆時期《端陽故事圖》冊,直接描繪與節令有關的風俗景物。看,古代的端午節,古人活動可豐富呢!

射粉團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射粉團,這是一種唐代宮廷比較盛行的遊戲。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用糯米製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

射粉團遊戲的參與者多為女性或者兒童,射中者可以享食。

賜梟羹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梟羹,即用梟肉做的羹湯,就是貓頭鷹湯。作為一種節令食品,它曾先後出現在夏至和端午。漢代中後期直至明清,梟羹更成為皇帝端午節賜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傳說,貓頭鷹吃自己母親,所以古人認為它是惡鳥。為了滅絕它,特意選擇在端午這個「惡日」來吃。

但是,這個解釋不全面。吃惡鳥,自然是為了消滅它,但更加主要的目的是要消滅它所代表的惡行、惡人。皇帝其實是教訓大臣,不要做惡人、奸臣。這個官方禮儀具有政治涵義的。

採藥草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五日午時蓄採眾葯治病,最效驗。

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這一風俗。

養鴝鵒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鴝鵒即八哥,生於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久之能效人言。據說調教八哥最好的時間就是每年的端午。

裹角黍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此即人們所熟知的粽子,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另一種則是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所使用的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觀競渡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觀競渡,即觀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不舍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蹤跡。之後的每年五月五日,人們便划龍舟以紀念。

記憶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端午記憶,今人通過這些傳統的方式,和家人一起,寄託對故人的思念,也寄託了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這個端午,你怎麼過呢?歡迎留言分享!

版權說明: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添加小編微信(as13051522085)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感謝!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 99查詢

最近精彩回顧請回復 ls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1,天珠 13,碧璽

2,蜜蠟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剛 16,硨磲

5,星月 17,水晶

6,鳳眼 18,青金石

7,瑪瑙 19,戰國紅

8,南紅 20,金絲楠

9,綠松 21,小葉紫檀

10,沉香 22,木質手串

11,翡翠 23,繩結

12,和田玉 24,證書

除了包粽子,古人端午還幹啥?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小編微信號:as13051522085

平台合作請聯繫:

Tel: 18610768869

Email:281819199@qq.com

小編微信號:as13051522085 (分享藏品,傳播知識

淘一淘,逛一逛,大家一起來鑒寶。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文玩手串進階排行榜!你在哪個階段?

TAG:古玩那點事兒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