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國崛起之後連續發動大戰,經濟為何沒有拖垮?經濟來源在哪?

秦國崛起之後連續發動大戰,經濟為何沒有拖垮?經濟來源在哪?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白了戰爭打的就是錢,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連續或者持續發動戰爭是不可能的。當今某大國,想打誰就打誰,還不是仗著自己有錢有勢(掠奪全世界人民的財富),數十枚戰斧巡航導彈扔出去,一枚造價大約150萬美元,這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一般窮國還真玩不起。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逐步開始崛起,並大出山東,連續對山東六國發動攻勢,特別是秦昭王時期更是發動了無數大戰。那麼一個問題便擺在眼前,打仗的錢、糧食財貨從哪裡來?比如長平之戰,秦軍和趙軍各60萬大軍在上黨對峙三年,空耗國力,趙國最終戰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糧食不濟。60萬大軍對峙三年,不說別的,糧食的消耗就是一個可怕的數字,秦國是怎麼挺住的?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秦國的主要經濟根基,截止戰國中期,秦國有三塊富庶之地,大體可以看作是秦國的三大經濟根基,分別如下:

大關中地區。這是秦國的根基之地,西起上邽(現今甘肅天水地帶),東至函谷關。

蜀郡平原。現今的四川盆地,這是秦惠文王時期,秦惠文王採納了上將軍司馬錯的建議,平定巴蜀奪取的一塊平原。

河內郡平原。這塊土地,是秦昭王初期,宣太后攝政期間擴張的一塊土地,主要位於黃河北岸的平原地帶。

秦昭王

大關中地區

大關中地區,歷經百年經營,已成為秦國最主要的經濟根基。秦國連年發動大戰,絕大部分的糧食財貨都是從大關中地區徵發的,足見關中地區的雄厚財力。以對渭水及其支流的利用為區分依據,關中地區又可大體分為三個不同的版塊。

第一大塊,以雍城、郿縣為中心的關中西部,是秦國在春秋時代與戰國初期的根基地帶,有秦穆公時期的長期著意經營,各種水利灌溉工程相對比較充分,農耕經濟十分穩定。

第二大塊,關中中部、東部的渭南區域。這一地區的氣候溫潤,大多被森林覆蓋,所以多為王室園林或駐軍基地,可耕地很少,無法作為關中的農耕基地。

第三大塊,關中中部、東部的渭北區域。集中了當時關中平原絕大部分農耕土地,是秦國的主要糧食生產基地,是當時秦國農耕經濟的支柱地區。但是這個地區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灌溉條件最差,經常面臨乾旱的威脅。但在秦王嬴政即位初期,大修鄭國渠,使得渭北地區的灌溉條件大為改觀,二十餘縣直接受益。自鄭國渠建成,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迅速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城天府。

關中平原

蜀郡平原

秦昭王早期之前,巴蜀兩地的治理實際上比較混亂,加之四川盆地的水患比較嚴重,整個蜀郡地區實際並不富庶,甚至有時候糧食財貨還需要關中的支持。但是到了秦昭王晚期,痛定思痛之後,秦昭王任命治水大師李冰為蜀郡郡守,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才成功解決了四川平原的嚴重水患,使蜀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由此也成為了秦國殷實富庶的經濟支撐地之一。

李冰治水

河內郡平原

這塊土地,是秦昭王早期,宣太后攝政期間,新擴張的領地。在長平之戰初期階段,秦昭王曾親臨河內,「以人各賜爵一級」的重賞,發動河內郡15歲以上民眾開赴長平戰場,做強大後援,並徵發河內郡大量糧食財貨,以供秦軍軍需。後來由於秦昭王三次攻趙失敗,秦軍收縮戰線,河內郡又陷於拉鋸狀態,農業生產才有所停滯。

除此三大平原之外,秦國的隴西郡、北地郡、上郡,是森林高原地帶,主要是狩獵放牧,供應馬匹,基本不提供糧食財貨後援。雲中、九原兩郡,是動蕩不定的邊地草原。新擴張的長江中游的彝陵地帶,河外南陽郡,不是貧瘠地帶,就是拉鋸地區,很難成為強大的後援地區。

秦國連年大戰的經濟支撐,除了本國的經濟根基以外,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戰爭的財富掠奪,這就是所謂的以戰養戰。古往今來,擴張討伐戰爭的基本目標之一,都是土地擴張與財富、人口的掠奪。秦國雖長期發動對外大戰,但能長期保持戰爭的勝利,不斷勝利掠奪的巨額戰利品,足以支撐連續大戰的消耗。

總而言之,秦國連年發動大戰而經濟卻沒有拖垮,除了本國的經濟根基外,最主要的恐怕是戰爭掠奪。

參考材料

《史記》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特解說遊戲 的精彩文章:

時隔六十年!被譽為「史上最強的轟炸機」在次翱翔藍天

TAG:和特解說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