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與靜坐之太極

太極拳與靜坐之太極

1、什麼是太極

我們現今使用的太極概念,是融合了道家、儒家思想的觀念。陰陽未分之前的混沌虛凝狀態即是太極,太極動而分陰分陽,陰陽合而統為太極。陰陽的離合動靜,如果不統攝於虛靈中正之下,就偏離了太極。

從字義來說,太極原意指最上的究極之處。事物雖有多極,但一般可以歸為兩端(時間上始終兩端容易知道,空間六極實際也以上下兩端為主),即陰陽兩極。平衡陰陽或者統御陰陽的中間部分,稱為中極(中端),比陰陽更為重要。依儒者之言,其最上究極之道為中庸,故以太極為大中極,而後漢儒便直接釋極字為「中」之意了。

漢代儒家通常結合元氣理論來說太極,如鄭玄對於太極的解釋即是「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極中之道,即是中正之理,淳和之氣,不僅是天下萬物相通之氣,亦是「虛而待物」之心——借莊子的話說,即「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宋代儒學(理學)興盛,說太極的很多,如邵雍說心為太極、道為太極,朱熹說太極為理,其中以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最為有名,也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太極圖說》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兩儀互為其根,但陰陽動靜之上,還有個太極。太極顯然不是陰陽動靜,按邵雍的說法「此非動非靜而主乎動靜」的才是太極,即是周敦頤《通書》所說「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之神。《太極圖說》不僅說太極動靜而立兩儀,也說兩儀凝合為太極。他說「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其二(儀)五(行)之精,妙合而凝者,即是無極之真,即是太極。結合從《通書》看,周敦頤所說太極為靜無動有,乃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境界,因此可以說是太極為元氣、為天下一氣相通的境界。

朱熹在闡述《太極圖說》時,將太極當作理,進而有「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之說。但是,從境界說,天地宇宙為一太極,而一物亦有一太極。前者為大太極,後者為小太極。前者就萬物相通相融、及生起論而言,後者就具體物事中的境界道理而言。不為物事所礙,則天地萬物通為一氣,是為大太極。於物事中,雖未能通透,但也有幾分太極的影像,是為小太極。前者如空中之月,後者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之月。大太極所蘊含的能量功用是難以限量的,而小太極因形體所限,其能量功用就很小了,且受制於形體。「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按丹道說法,玄關大開,子合於母,就能與造化一鼻孔出氣(太極元氣之境),產生難以思議的能量與功用。

歸納而言,太極可以這樣定義: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虛靈中正之境也。

太極,宋元以來經常用符號表示,就是一個○(讀作圈),而不是。丹道中常說此○,儒家稱太極,道家稱金丹,佛家稱圓覺。

,一般稱為陰陽魚太極圖,其演變略如下:

宋代舊有的太極八卦圖

趙?謙收錄天地自然河圖

古太極八卦圖

太極圖說第二層

何孟春龍馬真象之圖

陸潛虛陰陽互藏

坎離交媾圖

2、太極理論與實踐

太極是極中之道,是淳和未分之氣,是虛靈中正之境,是理、氣、境界融為一味的。不僅儒家用太極來闡釋其道其修養境界,宋元丹家將太極理論運用于丹道,明清之後,內家拳亦將陰陽太極理論運用於拳道。清代晚期傳出的《太極拳論》,將拳架與內煉、太極之理法境界緊密融合,別具特色,成就了太極拳。

太極拳是體證虛靈中正的方便之門,而太極拳的樁功更是方便中的方便,想在講求動靜虛實,而表現出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氣勢的太極拳中保持虛靈中正的太極之韻,最好是多練樁功,再把樁中的經驗擴展至拳架中。廣義說,靜坐也是樁功的一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一期一會——送給太極修行途上年輕的「小師兄」們
太極運動字字解—修心養性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