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辛安泉——長治人民名副其實的「生命泉」

辛安泉——長治人民名副其實的「生命泉」

60多年前,在新中國建設的火熱年代,在「與天同黨」的太行山,國家部署了一場潞安大會戰。華北煤田地質局114隊(今省煤炭地質局114勘查院)在出色地完成潞安煤炭勘探任務之後,又在蘇聯專家斷言潞安缺水源、礦區不能建的情況下,受命組建了一支水源普查分隊,發揚勇敢頑強、不畏艱難、百折不撓、艱苦奮鬥、勇於犧牲、樂於奉獻的「太行精神」和地質隊員「三光榮四特別」的精神,歷時八月,艱苦備嘗,最終發現了辛安泉群170多處泉眼。這是僅次於娘子關泉的山西第二大岩溶泉。辛安泉的發現,保證了潞安礦區建設,使太行深處的烏金寶藏,為托起共和國的鋼鐵脊樑貢獻了力量,也為長治工業的發展,為長治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辛安泉水是由其獨特的地質結構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濁漳河從西向東穿越太行山,向華北平原東流,對太行山進行了強烈的向下切割、侵蝕作用,使西流至北耽車一帶河谷成為區內最低泉口排泄區,加上泉口排泄區與上游補給區高差達300多米,上游的降水滲到地下,順岩層傾斜向下游泉口區流動,至平順北耽車受隔水岩體阻擋,溢流地表形成泉水。泉域總面積10950平方公里,包括長治市的12個縣(市、區)和晉中市的榆社縣。辛安泉是一個封閉的全排泄型岩溶大泉。其補給面積達到13500平方公里,在華北地區岩溶大泉中是最大的。

歷史上,有關辛安泉的記載可追溯至唐宋年間,距今有一千餘年的歷史。據考證,在上世紀1920年大旱以後,辛安村附近的泉點增多、流量增加,西流、南流、王曲、辛安、石會等大泉噴涌,形成多條泉水河流,潞城市西流至平順縣北耽車的十幾公里的濁漳河河谷內,大大小小的泉眼難以計數。時至今日,依然是玉泉流暢,彙集奔騰,泄入漳河。清波蕩漾,潺潺漣漣的辛安泉象時間一樣不知疲倦,長流不息,賦予英雄的長治市、魅力的長治市特別而又不變的神采。

《辛安泉銘》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國家實施潞安建設大會戰,探得富饒煤炭資源。惟蘇聯專家斷言,潞安奧灰無水,礦區難以開發。公元一九五五年,華北煤田地質局二大隊(現山西省煤炭地質局114勘查院)奉命組建水源分隊,王學文任隊長,陸遠昭任普查組組長,地質尖兵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勘四縣,探百村,歷時八月,發現山西第二大岩溶泉,定名「辛安泉」。嗣後,潞安礦區順利開發,上黨人民亦得飲辛安泉之甘醴!欣逢《長治市辛安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特勒石銘記,垂諸久遠。

長治市人民政府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

公元二零一八年七月一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長治 的精彩文章:

山西彩禮最貴的城市

TAG:愛長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