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年度黑馬,逃不過這38部電影

年度黑馬,逃不過這38部電影

競賽入圍影片,往往會被闡釋為一個電影節所鼓勵的影片形態和創作意識。備受矚目的FIRST青年影展入圍影片,每年都試圖用群像的鋪陳,抓住青年電影變幻不定的潮流在電影史某一瞬間的樣態。

今日,第12屆FIRST影展入圍片單正式公布,包括劇情長片、紀錄片、短片、國際部分在內的38部青年電影作品入圍,劇情長片10部皆為導演處女作,不乏令人興奮的驚艷之作,紀錄片整體質量較高,短片功力在線,而在動畫/實驗片部分,因鮮有對新影像語言探索和實驗精神,FIRST影展首次取消了動畫/實驗片入圍部分。這38部入圍影片將交由複審評委,最終提名10個獎項,7月1日,提名影片公布,角逐FIRST板磚獎盃。

紀錄電影競爭激烈,人物關注、現實反思、題材挖掘,影像質感絲絲入扣

今年FIRST影展紀錄片部分競賽依然激烈,110部紀錄電影中,既有《幸福定格》這樣相對資深的紀錄片創作者新作,沈可尚導演耗時七年,紀錄了八對夫妻從相戀、結婚、生子的生命過程,拍攝者在紀錄片關係倫理當中的存在感,激發了人物間往往無法觸及的部分,鬆弛有度,而又有對婚姻的深刻反思。

《幸福定格》

也有陸慶屹《四個春天》這樣控制力、影像質感、人物處理、情緒流動,甚至是攝影等技術方面都頗具實力和驚喜的新導演處女作,沒有宏觀議題的獵奇性,回歸到家庭和人物,家庭錄像質感的拍攝,詩意盎然,情感充沛。

《四個春天》

關於亞文化文本和題材的紀錄片,FIRST影展每年都會收到許多,但鮮有像《紅毛皇帝》一樣真正走進人物,走進群體和文化內部,真正看出了導演岳廷的用力和深入,中國社會的荒誕感,非嚴肅處理,但又有典型性。

《紅毛皇帝》

古濤導演紀錄片首作《馴馬》則將個體、群體迷失、無意義的生活狀態,真正抓取了出來,彰顯出了導演對人物挖掘的能力。《狂熱自白》導演劉曉雷用了真實電影的方式,從反扒議題切入,探討正義如何被規訓,尖銳批判的同時又保持著可貴的剋制,作者存在意識強烈。

《狂熱自白》

正如評審中所討論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紀錄片確實是「自己長出來的」,但也必須置於導演控制之下。相比劇情片,紀錄片導演更要對拍攝內容有立場和態度,用影像表達出自身理解的深入,不應該停留在無意識的狀態。」

米娜/蘇青《梧桐樹》即是典型的範例,在多數講述殘疾人群體乏善可陳的紀錄影像中,令人驚喜,作者對群體關懷意識入微,影像時空中人物共情狀態下,滋生出在紀錄影像中難得一見的詩意,被評委稱為「天真版的《囚》」。

如果說以上這幾部紀錄片都以人物建立和豐富為前提的紀錄挖掘,從細節刻畫深入社會現實肌理。《入戲》則有更宏觀議題的探討,類當代中國語境下的集體主義實驗,電影生態中的權力關係投射出集體主義的反思。

《入戲》

謝卓穎紀錄片首作《公務員》,講述了80名通過國家公務員筆試的考生,應對面試之前的培訓過程,群像式的白描背後,折射出當代年輕人集體安全感的嚴重缺失,以及生活選擇的困境。

劇情長片:本土類型驚喜不斷,影像語言探索慾望強烈

在公眾意識中,對FIRST影展最典型的印象,即為青年導演處女作的誕生地,雖然競賽報名規則中,劇情長片必須為導演前三部作品,新人首作依然更受關注。

今年FIRST入圍影片的劇情長片部分,也首次出現了10部皆為導演處女作的情況。且除了《柔情史》《旺扎的雨靴》非首映的狀況,其他八部影片均為世界首映,且都有不同程度的驚艷之處。

《柔情史》

繼《中邪》後,又一部類型化影片的中國本土化嘗試,劉冬雪《吾神》圍繞著發生在中國東北村莊的光怪陸離的故事,是對信仰的拷問,有表達深度和類型契合。有評審評價為「中國農村的精神電影」。

《吾神》

影片《江湖佬》則成功地應用懸疑類型的本土化嘗試,建造了中國化的江湖生態,沒有離奇的怪力亂神,一套黑色幽默的江湖哲學邏輯下,案件不斷推進。

《江湖佬》

除類型本土化嘗試之外,在影像語言和美學本身的追求上,本屆FIRST入圍影片中,也是有強烈的慾望和全新的視野。仇晟導演的長片處女作《郊區的鳥》,既有技術的應用,也有語言的探索,用純粹的文本搭建和影像構建推進敘事,完整而細緻,三層空間相互鏈接,詩意盎然。

《郊區的鳥》

陳熹《步行指南》異常的敘事結構,陌生的觀影體驗,本身就是對電影語言和表現方式的探索,像跟隨角色進入的遊戲,觀者可以漫步其間,並觀看思考發散,並不斷串聯起一個大世界遊戲格局,這也是FIRST競賽劇情長片部分首次有動畫長片的入圍。

《步行指南》

方亮的《造訪》中採用現實、夢境以及亡靈視角相互交叉的獨特手法,探尋著父子家庭之間糾纏不去、千絲萬縷的牽絆。費聿竹《冬去春又來》,是今年FIRST競賽影片中少有文學氣質的影片,文學性對青年導演來說本身就是很難把控的,看似閑筆的文化元素,蘊含豐富,作者意識強烈,情感狀態的層層鋪墊和遞進非常完整。

《造訪》

從另一層面來說,《冬去春又來》也是一部女性電影, 兩個女主人公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女性間細細流淌的情感飽滿。同樣以女性人物為主的影片,周洲《美麗》,透過人物悲劇命運一步步深陷,有對人性的剖析,女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沒有掉入表演情緒的陷阱,把握了表演的準確性,特別是在不同人物關係的處理上。楊明明《柔情史》以凌厲浪漫的筆調,刻畫了兩代女人面對的真實殘酷的生活,在絕望中滲透出柔情的力量。

《柔情史》

另外,何政的《此生再不歸太行》,由作者個人生命體驗代入,通過人物的遭遇牽扯出離奇又荒誕的宿命感。拉華加的《旺扎的雨靴》是一部成熟的兒童片,從男孩旺扎的純真視角觀看世界,在描繪虔誠的同時又具有反虔誠的趣味性,藏地少數民族元素也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韻味。

《旺扎的雨靴》

當入圍標準失去回應的作品,放棄選擇,即是對動畫/實驗創作精神的堅持

在FIRST競賽入圍會議討論中,可以說「一個電影節應該持有怎樣的評價標準,鼓勵怎樣的電影創作觀念,對創作者引導的方向是什麼?」是被從始至終貫穿的話題,在今年的動畫/實驗片競賽部分,尤其強烈。

無疑來說,一個電影節的動畫/實驗板塊,更多是在傳遞一種新影像語言探索的態度,向創作者傳遞電影節對當代電影美學和語言的期待。但當今媒介方式的改變,數碼技術的發達,很多作者不再執著於電影語言系統本身的探索,實驗動畫創作群組的基數增長緩慢。當一個入圍標準的鼓勵已經失去回應的作品,FIRST影展放棄這個部分入圍的選擇本身,就是電影節動畫/實驗創作精神的堅持。

短片整體水準高,力透紙背;國際影片富有創造力,打破與開拓影像敘事思維

與動畫實驗部分相反的是,今年短片部分競賽整體水準頗高。《榴槤,榴槤》,是《路邊野餐》副導演楊瀟的短片作品,是少有的作者意識強烈,不過分依賴文本,全程靠影像推動的影片,風格顯著。

《榴槤,榴槤》

而《2號球衣》被稱為「最電影的電影」,視聽語言本身推進表達,在現實主義的影片中,很亮眼;《青少年抑制》中在同一空間的鏡頭轉換,運用自如,是導演視覺想像力的勝利;《你的電影我的生活》鮮有的關注中產、知識分子生活和精神境遇的影片。

《2號球衣》

此外,《運轉法則》有全新的視覺影像設計和敘事手法的實驗,祛除了宗教符號的獵奇,窺視和思考死亡的自然倫理;《回家過年》喜劇元素和悲涼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凝聚出反鄉愁的感覺;《腐草為螢》在一場家庭危機中,揭示著慾望與現實間的無力感,文本功力好,影像調度精準;《母親的樂園》影像隱忍而準確,展現了平庸生活下內里的起伏和嘆息。

《運轉法則》

國際部分更甚往年地呈現了世界電影流域創作前沿的多樣與生命力,不同的影像語言與探索方式在此得以互相碰撞。《The Rainbow Experiment》大膽地以分屏的形式探索敘事的多樣與模糊,同時也是對敘事方式與觀看習慣的挑戰。《Distant Constellation》作為唯一的一部國際紀錄長片殺入重圍,在簡單的影像與敘事之中,溯遊記憶的長河,直面孤獨的人生。同樣在探討少年成長的陣痛方面,《Friday』s Child》 與《Blue My Mind》兩部影片遙相呼應,真實與魔幻的筆觸彼此相襯。

而《I am Truly A Drop of Sun on Earth》與 《The Chaotic Life of Nada Katic》都呈現了極度冷靜的影像語言,在剋制緊繃的張力之下,有驚雷欲響。國際短片質量亦較往年有很大提升,尤其動畫/實驗類影片,相較國內創作的疲軟,國外的作者們依然在富有創造力地探索著種種媒裁對於影像敘事的打破與開拓。短片作者更能精準地掌控影像,在有限的篇幅和時長架構內,巧妙發酵出集約又獨特的影像力量。篇幅很短,卻力透紙背,一擊即中。

這38部入圍影片,將集中於7月21日—30日在青海西寧萬達、耀萊成龍、銀河歡樂影城進行放映,與觀眾、媒體及產業方一同發現新一屆「驚人首作」以及當代青年電影全新的創作樣貌。最終哪些影片將走上7月27日青海大劇院的「青年電影盛典」,請期待陳國富主席,評委蘇照彬、廖本榕、裴曼·亞茨達尼安、菲利普·伯拜、周浩、楊福東的評價。七月,撒野西寧,一路向西。

獨 家 專 訪 FIRST 初 審 評 委

1.今年FIRST初審期間,總計審了多少部電影?感受如何?

關天:除紀錄片部分競賽入圍有單獨的初審評委在工作外,國內國外、長片短片、各種類型總計900部左右。其中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表現中國農村的無序與衰落,小鎮青年的回歸、迷惘與憤怒,城市邊緣人的挫敗與掙扎等等,這樣類型的影片佔了一定比重,這種情況和當下中國的人口結構和社會問題是相一致的,其中不乏非常有力量,有的影片也有比較鮮明的個性化表現方式。

當然,站在近千部征片的視野內,也有的影片「套路」很多,在某些影片中,導演甚至炫耀自己對於「套路」的掌握。同時,很多導演讓影片中充斥著對觀眾的說教或是他個人的某種情緒宣洩,而忽略了選擇更為有力的電影語言去呈現他的思考或情感。

除了令人驚艷的作品外,我還想特別提一下,由於今年整體實驗動畫部分競賽影片中,難以決選出在入圍標準之內,或者說真正踐行著實驗片精神,探索電影語言異域的影片,特別是在視覺想像力的發揮、多元材質的應用以及影視語言的挑戰等方面,鮮有令人興奮的作品。所以最終經過細細思量和權衡,決定取消動畫/實驗部分的入圍。

2.在您心目中,今年有沒有「黑馬」潛質的電影誕生?

關天:劇情長片單元的八部影片大部分是世界首映,「黑馬」的概率很高。至於是哪部,要看「黑馬」是從什麼維度定義。我感覺無論從專業評獎、觀眾口碑還是上映發行的角度看,都有相應的影片會取得好成績。

3.有沒有哪幾部是您個人特別喜歡的?可以舉例談談。

關天:最終入選的影片名單,和我審片時的預期相差並不多,這些影片都是有很有力量的,導演用非常有效而令人信服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表達。當然,每部影片又都有自己獨特的亮點,比如《柔情史》的極度細膩和準確,《造訪》中的現實與夢境以及亡靈視角,《郊區的鳥》對時空和象徵關係的探索,《吾神》的辛辣手筆,《江湖佬》的黑色幽默,等等。

《柔情史》

4.去年FIRST有不少港台的青年導演的作品入圍,今年非大陸作品的佔比如何?

關天:長片單元還是以內地青年電影人的作品為主,短片單元有三分之一左右非內地作品,且均來自台灣。審片過程中也看到過來自香港、新加坡等華語電影地區的青年電影作品,但是整體質量讓人比較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大陸地區都市題材的影片整體表現比較乏力(多以離都市人真實生活較遠的探案懸疑、浪漫愛情、科幻奇情等為題材,彷彿導演們沒有意願或是沒有勇氣去像挖掘底層人物一樣去挖掘都市的中層人物,他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在各類都市題材影片中遺憾地成為了真空),台灣地區反映城市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困惑、彷徨和自我認同的影片更為豐富,同時他們處理人物內心和人物關係的敏銳和細膩令人印象深刻。

5.您曾經也有部名為《短劇》的短片入圍過FIRST,如今投FIRST的導演越來越多,你覺得相比當年,創作上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關天:創作上的變化其實是因人而異的,很難籠統地來總結。《短劇》是一個有喜劇元素的作品,而這樣有喜劇因素的影片今年並不多。除了入圍影片《江湖佬》的黑色幽默以外,有一部討論很久的影片《合群路》,雖然沒能最終入選,但是它自然鬆弛的幽默氣質還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有時候,用幽默的方式去呈現生活的無奈和掙扎,也許比直抒胸意地揭露更加有力、更加透徹。

《江湖佬》

6.從導演的角度看,今年有哪些影片偏作者風格,或者說比較符合新導演的與眾不同的特質?

關天:除少數幾部作品在做類型化的嘗試以外,大部分影片都是作者風格。如果說新導演的氣質是勇敢大膽、願意嘗試和挑戰、敢於「撒野」的話,今年長片中的《步行指南》《江湖佬》《郊區的鳥》,短片中《青少年抑制》《榴槤榴槤》《運轉法則》都比較鮮明的具有這種氣質。

《郊區的鳥》

7.從表演的角度看,有哪些影片比較突出?演員中有沒有大家較為熟悉的成名的演員?

關天:《美麗》中女主角池韻的表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美麗》是一部矛盾衝突很激烈的戲,池韻很好地塑造了一個外表強硬,內心柔軟脆弱的角色。她並沒有掉入表演情緒的陷阱,把握了表演的準確性,特別是在不同人物關係的處理上。另外,《旺扎的雨靴》的小演員也非常出色。較為熟悉的成名演員有《郊區的鳥》中的李淳和黃璐,《柔情史》中的耐安、張獻民和李琴琴等。

《旺扎的雨靴》

8.哪些影片在攝影、配樂或美術上比較有優勢的?

關天:我對《郊區的鳥》《此生再不歸太行》的攝影,以及《旺扎的雨靴》和《江湖佬》的美術印象非常深刻。特別是《郊區的鳥》很好地用攝影建立了一種現實時空的疏離感。《江湖佬》則很好地營造了一種黑色而略帶「魔幻」的氣氛,同時它也是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質感把握的最好的一部入圍影片。

9.從今年的終極評委陣容來看,您有什麼樣的期待?

關天:我期待這個視角更多元化的評委陣容能夠碰撞出對影片更深入、多樣的解讀。

初審工作組介紹

紀錄片初審工作組

顧雪,導演、策展人。陸上行舟策展人,草原電影工作坊策劃,代表作:《牡丹花開》《牆》。

蔣聖達,瓢蟲映像選片人,紀錄片攝影,BIFF、CIFF資深志願者。

韓萌,做記者超過12年,紀錄長片作品《江南棄兒》在2018亞太電影節放映,圖片專題發表於紐約時報、南華早報等。

劇情片/動畫/實驗片/國際競賽組

關天,作品《短劇》獲洛杉磯電影節最佳短片獎等。曾任美國斯蘭丹斯電影節選片人和洛杉磯華語電影節策展部聯合總監。

雷普利,反派影評主播、前電影媒體人、影迷。現從事編劇工作。

瞿尤嘉,青年攝影師、導演,進位電影公司創始人。電影短片《朱美靜》曾獲法國巴黎夜空獎最佳影片、重慶青年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

王寫寫,影評人,資深電影從業者。文章曾發表於作家網、文藝報、青年報等媒體。現參與舉辦各藝術影展,並運營公眾號「論戲書影」。

高源,藝術家,以動畫和繪畫為主要方向。作品《月晷》曾獲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短片金虎獎提名。近期個展「高源:不已」在膠囊上海展出。

背 著 「 假 面 」 看 伯 格 曼

迷 影 帆 布 包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微 店75 折

這款「Possession"迷影帆布包,是我們獨立設計的原創好物。優點:1.厚度12安,比一般帆布包要厚;2.兩側圖案採用絲印,不易剝落;3.內側有口袋,方便裝電影票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生日快樂!不是任何人老婆的新垣結衣
影向標:看爛片,不如上廁所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