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都東寺幾乎化為焦炭的四天王像令人戰慄

京都東寺幾乎化為焦炭的四天王像令人戰慄

昭和五年(1930)12月21日夜晚,日本京都東寺食堂發生火災,起火原因是冬夜以炭盆取暖,在疏於看管的情況下,火星落到坐墊上,終使火勢在木造建築迅速延燒,供奉於食堂內的國寶級文物千手觀音像及四天王像皆遭燒損。

持國天像,局部,京都東寺藏。圖片來源/《藝術新潮》,2015年5月號

東寺又名教王護國寺,延曆十三年(794)桓武天皇(737—806)遷都平安京,於平安京入口的羅城門之東側及西側各建「東寺」「西寺」,用以守護京城,是當時最重要的國家寺院。弘仁十四年(823),嵯峨天皇(786—842)將東寺賜給空海(774—835),空海以自己留學的唐朝長安青龍寺為模板,建立了佛堂與五重塔等建築,為日本密教寺院之始。東寺於1934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史跡,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空海像(弘法大師)安置於東寺御影堂中,日本國寶(13世紀)

東寺食堂最初建造的年代應是平安時代,當時的本尊就是千手觀音,故又稱「觀音堂」。千手觀音像的周邊安置四天王像(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多聞天)作為護法,五尊造像由時任東寺長者的聖寶(832—909,空海再傳弟子源仁的付法弟子,後創立醍醐寺)主持修造。

東寺五重塔是日本國寶,被視作京都的象徵。高54.8公尺,被譽為日本第一高的木造塔。天長3年(826年)著手興建,但實際建造應是空海死後的9世紀末。經過共四次的雷擊和火災,現在第五代的五重塔是在寛永21年(1644年),由德川家光捐建。

這五尊平安時代的造像逃過了天災與戰亂,歷經千年留存至今,卻在近代因為人為疏失而遭到無法彌補的損壞,頗令人唏噓。千手觀音像直到昭和四十年(1965)才開始進行修復,修復完成後移至寺內寶物館展示。四天王像受損更加嚴重,已經難以復原,被剝奪了國寶的稱號。寺方將天王像以焦炭般的樣貌繼續留在食堂中,似乎也有警示的意味,現在東寺境內幾乎隨處可見滅火裝置。

持國天像,京都東寺藏。圖片來源/《藝術新潮》,2015年5月號

政府方面,京都市消防局推行了「文化財搬出計劃」,該計劃著眼於火災發生時如何快速撤離文物,東寺就是試點單位之一。消防局與寺方合力完成了境內文化財配置圖,除了將造像編號以利消防隊員在緊急時刻迅速抵達所在處,也針對造像的重量做了細緻的調查與分類,例如看似巨大其實重量很輕的夾紵像、體積小卻很重的佛像、有可能拆解搬出的寄木造像等。整個計劃耗時一年終於完成,已於2009年正式被列入當地防災訓練。

四尊曾遭烈焰焚燒、幾乎化為焦炭的天王像,展示著文物面對天災人禍的脆弱。但其為了護持佛法而展現的憤怒面容,浴火之後依舊魄力萬鈞,甚至多了一些難以言喻、令人戰慄的威懾之感,似乎也用這不完美的樣貌為世人闡述了信仰的永恆。

文|賴奐瑜

圖|本刊資料室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8年6月刊。原標題:《脆弱與永恆:化為焦炭的天王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 的精彩文章:

為古籍收藏正名,皇帝陛下的收藏不止「石渠寶笈」……

TAG:典藏AR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