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讀了那麼久的古詩真的讀對了嗎?

你讀了那麼久的古詩真的讀對了嗎?

「天下人所以不懂詩便因講詩的人太多了……而且講詩的人話太多,說話愈詳,去詩愈遠」。

——顧隨

我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實還真不是這樣,一句話,一首詩,一篇文,如果按同樣的方法讀上百遍,意義就封閉了,再去讀它,腦中只會略過一串聲音的波浪。

所以有時候,回顧學習生涯,總讓我感到遺憾,甚至是慚愧。面對很多所謂經典作品,常常是按照「教科書式」的方法去接近,然後被蒙蔽。「生動形象」、「動靜結合」、「首尾呼應」……不就是一些正確的套話嗎。

尤其是古典詩詞作為一種相對隔閡的語言,如果背後有作者的才力加持,許多人便只有在門外擊節讚賞的份了。所以要想會欣賞,首先得要會批評,甚至說得難聽點,得要會「罵人」。

這一點我很欣賞金聖嘆的天才。他在評點《西廂記》第五折的時候,認為是後人狗尾續貂,幾乎逐句批駁,客氣一點的批語如「不通」、「如許醜語」、「隨手湊雜為文」、「何苦費如此筆墨哉」,更進一步還有「丑極」、「一字不通」、「笑殺七千人」,這都算是手下留情的,更狠的還有「金貼蛤蟆」、「聖嘆每讀每嘔之」、「豬狗不發此聲」、「喪心病狂,於斯為極,恨恨」。

但是對於其中的優點,金聖嘆也並不埋沒,諸如「此猶可」,「若盡如是,我敢不拜哉」。

讀詩與做人其實何嘗是兩回事,詩歌讓你眼暈目眩,只能敷衍恭維,生活中必然也是事無不可,成為隨波逐流的好好先生。這樣讀詩再多又有何益?

因此與其無知的廢話的理性,我更支持洞察的偏見。首先,詩是言志的,沒有偏見表示受其感召不夠強烈,對於詩歌和讀詩人都是一種損失。其次,短處換個視角即長處,偏見之中自然有平衡的張力。

顧隨先生說文學批評不是說文學中的真理、真是非,只是文人在發表偏見,又說偏見不是真理,但非一無可取,說的就是這麼個意思。

傳統的印象式的批評固然有其不足取的地方,但是重視詩歌的感動人心的作用,卻是真真切切的。而現在一些學院式的研究,偏重於文獻考證和學理分析,在審美上卻可謂大打折扣,一言以蔽之,乏勁兒。

而顧隨先生談論詩詞,能夠純以感發為主,一任神行,雜以為人處世、創作、鑒賞,幾乎無所不及,除了能以真知灼見一語點破,更能以一種近乎說禪的形式來談詩。明眼人讀來只覺得痛快,痛是因為深刻,快是因為暢達,禪不是要你不懂,而是要你大徹大悟。

例如他說,讀王維詩如飲茶,讀李白詩如喝酒,讀陸遊詩如喝咖啡,光這個譬喻就足以令人茅塞頓開。王維醉心禪佛,有著不著色相的高超,因此善於調和矛盾而有韻味,如「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動聲色而有言外之意,而其缺點則在於言之無物,缺乏生氣,只是美。

李白則豪氣和才氣兼具,三言兩語讓你眼見心見,沉迷於文字之美不能自拔,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若干句,而其缺點則在於空虛俗套油滑,如「岑夫子,丹丘生……請君為我傾耳聽」,話說得輕易,使得感情也不見得真,甚而有時不免說大話,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可是誰會去跟醉酒之人計較這些呢?

而陸遊則終身負氣,愛憎分明,讀來使人解氣,如其「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容易叫人喜歡,卻也容易讓人誤入歧途。

任他再大的詩人,顧隨都是褒中有貶,貶中有褒,而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來,大有六經注我的氣魄。如此舉重若輕,先生自然有他的一以貫之之道,即特別看重詩歌中勃發的生命,要使人從中得一種力量。

顧隨盛讚「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美好理想

這種觀念離不開近代中國敗退的背景,溫柔敦厚的詩教固然好,然後在佛老思想的影響下,不免走向為美而美的自了的局面。因此先生特別看重杜甫,認為他天生神力,一反傳統,能夠直面現實並加以擔荷。如同百石弓,常人拉開且不能,而老杜不僅能把得住,還能射得准。

如其《夔州歌十九》,起手便是「武侯祠堂不可忘」,起調之高一語言盡,如何更有後句,卻有神來之筆「中有松柏參天長」,筆意高聳入雲,而末三字犯詩歌三平調大忌,卻唯如此方能把得住,最後「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客愁」卻「破」、「炎天」卻「涼」,能夠喻矛盾與統一之中,方能百步穿楊。

即便如此,顧隨先生對老杜亦有微詞,即力量大了也不免笨拙和土頭土腦,而黃庭堅、楊萬里輩專學期末,故不免有點做作,但先生認為從這種技巧入手,也不失為普通人學詩的正確路徑。

詩歌作為形音義一體的活潑潑的藝術,需得掰碎了一點點地咀嚼反芻,直到真的能夠手舞足蹈,方是體會到了那點兒好。如先生說「日之夕矣,羊牛下來」,若曰「牛羊下來」,則下不來,「羊牛」之音由開闊而縮窄,如「 /」形,便分明使人耳聞目見。一般人理解詩的意思尚且不能,如何能見得這許多?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先生講詩之大開大合,三言兩語不可言盡,而不同程度的人卻都能有所得,純為興趣則能心有戚戚,欲求體系則能縱橫會意,單為生活則能別開天地,那些見解即便瞭然於心,仍可常翻常新。

現在人之所以不喜歡詩歌,正因為現代視聽娛樂使其麻木不仁,恰如喝酒之後品茶不香。表面上看是得了一時痛快,其實本質上還是心隨物馳,過後只覺得寂寞空虛。

從前人自我實現的方式——對於人世的關懷、或是對自然的融入,漸漸顯得那麼不合時宜。但是聲色犬馬不可長久,喜怒哀樂還是要在人事自然中延展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八首古詩詞中的六月天,你喜歡哪一首?
10首關於端午節的古詩詞,吃粽子,看龍舟,賞詩詞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