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科技強國戰略的生動詮釋

新時代科技強國戰略的生動詮釋

近期由於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關於中國科技水平與中國製造等話題的討論與爭論甚囂塵上。此次「貿易摩擦」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更讓國人意識到「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進一步拓展思考的視野,如何看待我國科技發展的歷程就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話題。上海交大黃慶橋的新著《科技重塑中國》會為關心中國科技發展的讀者提供一個綜合的視角。

《科技重塑中國》

■本文作者 田鋒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總體而言,這本書是現今我國在「新中國科技史」研究方向的一部「科普佳作」。之所以這樣評價,主要歸因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基於嚴肅的學術研究。《科技重塑中國》是2018年3月出版的,可謂是一本意外的「應景之作」。作者的初衷是針對那些想深入了解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讀者群體而「預備」的大餐,只是「貿易摩擦」來晚了一個月。其實,此書是作者近些年來關於「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學術研究與學術思考的成果,內容上劃分為「科學工程」「科技評價」與「科學精英」三個板塊。

書中選取的10項科技工程,從遠在天邊的「北斗」到日常生活中的「高鐵」,作者都通過科技工程的視角加以剖析。眾所周知,我國在航天事業上已經取得累累碩果,但是中國在發展航天事業中為什麼沒有製造太空梭呢?這是很多讀者不解的問題。作者梳理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期間,我國在選擇「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中驚心動魄的爭論過程,也展示出了偉大科學家錢學森在中國科技歷史發展的重要時刻做出的關鍵性作用。作者還通過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回顧,看到中國人在發展自己的科技事業時所積累出的成功經驗。再以我國正在研製的大飛機「C-919」為例,普通公眾關心可能只是我們能否乘坐大飛機為生活提供便利,這確實無可厚非。但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研製大飛機絕不緊緊只為了「民用」。我國研製國產大飛機的具有更高的國家戰略安全意義,作者在書中一一做出了詳細的說明,並且反駁了眾多從經濟角度質疑研製大飛機的言論。雖然文章篇幅有限,但足可以解答讀者心中的疑惑。

其次,可讀性極強。一般而言,寫給公眾閱讀的「科技類」書籍都需要一定專業知識的門檻。對任何一位作者而言,怎麼樣從把「專業」寫成「通俗」都要經過一番艱苦的探索:一方面,作者雖然是從事專門的學術研究人員,但是能將自己的專業研究轉化成為公眾需要的、可讀性較強的文本,實屬不易。而現實情況是公眾渴望對於我國科技發展的現狀與未來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這本《科技重塑中國》會讓那些想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讀者「大飽眼福」。本書恰恰是給讀者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和認識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絕好素材。作者的每篇文章都以公眾熟知的科技事件為剖析對象,通過對於事實與史料的客觀分析與反思開展論述,儘可能剖析事件背後折射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問題,並對此給予客觀評論與建議;另一方面,作者給讀者保留了閱讀之後的反思空間。一位哲人曾說過:一本好書,不但要看它寫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沒寫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重塑中國》留給了讀者很多反思的空間。比如,在「科技評價」板塊中,在《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中,作者總結有關問題的五種觀點,並且都做了詳細分析。文末,作者也將問題拋向了讀者,給讀者留下了進一步思考的餘地。

再次,本書特色在於以「大」見「小」。作者從「工程」到「評價」再到「人才」,這是「管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三個不同維度。「科技工程」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是萬眾矚目的「大事」;而「評價問題」則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制度性話題,屬於「專業層次」的討論;然而,所有科技事業的核心歸根結底還要落實在科技人才這個「小問題」上。由此,作者也選取了眾多國人都會關心的一個話題:今年中國人能獲得諾獎嗎?概而論之:一方面是諾貝獎評選本身有點「娛樂至死」的味道,每年的評獎都有不同吸引公眾眼球的「亮點」;另一方面,中國人對諾獎貝爾獎的情節由來已久。更深一步講,中國人是否能獲得諾貝爾獎是「牽扯」到「錢學森之問」等話題。那麼,上個世紀我國科研人員成功地人工合成胰島素,按理來講可以獲得諾貝獎,但是為什麼卻與之「擦肩而過」呢?作者從眾說紛紜中精心去分析史料,澄清了相關事實,否定了「乾脆給了鈕經義」的說法。這樣就給有理有據地向讀者們展示出中國科技歷程中的一段焦點爭論。由此可見,通過作者的論述達到了以免混淆視聽的效果。

不言而喻,科技事業的核心是科技人才,而科技人才中的尖端人物又被稱為「科學精英」。一項科技工程也許是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合力完成的巨大工程,但在科學金字塔的頂端,科學精英們的人生軌跡常常吸引眾多目光。從陳景潤到錢學森,從李政道、楊振寧再到錢三強,科學精英們是如何從事科學研究的,他們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機遇下與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作者通過自己的視角為讀者描述出一個個鮮活的科學家面孔。比如,在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的話題中,作者提及了楊振寧的父親直到臨終也沒有原諒楊振寧放棄中國國籍的事情。科學無國界,而科學家有國籍,更有對祖國的熱愛!

最後,本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科技重塑中國》意外蹭了「貿易摩擦」的熱度,但是一本優秀著作,是絕不會因為公眾關注度的降低而失去它原有的重要價值,即讀者通過客觀的、理性的、歷史的視角去分析遇到各種的問題,加深公眾對於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了解與理解。作者在書中尖銳指出:核心技術是買不到的!而這樣的痛陳也是作者希望向讀者衷心表達: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公眾的理解與支持!在新時代的中國,需要更多的構建在公眾與國家科技發展的「橋樑」,也需要更多的作者和讀者做出相應的貢獻去彌補「科技」與「公眾」之間的鴻溝。正像作者在書中引用過楊振寧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希望能夠為在這個大事業裡頭,做一些我自己所能做的小貢獻。對正走在「中國製造2025」路上的我們來講,不要別人為我們長鳴「警鐘」。於此,黃慶橋這本《科技重塑中國》值得強烈推薦。

本文轉自「出版商務周報」

《科技重塑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