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朝的這張紙,七十年內貶值了100倍,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大明朝的這張紙,七十年內貶值了100倍,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年,朱元璋在當了皇帝之後,便開始向元朝學習,推行紙幣。

洪武八年,明朝第一套紙幣正式出爐,被稱為「大明寶鈔」,每張長約34厘米,寬約20厘米,中間寫有「一貫」、「五百文」等面值,外側是一圈龍紋的花欄,背面印有「大明寶鈔,通行天下」八個篆體大字。朱元璋規定:大明寶鈔的一貫等於白銀一兩、銅錢一千、黃金0.25克,還可以折換米一石(當時的一石相當於120斤)。

按理說,紙幣的發行應該算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可明朝卻將這手牌打得稀爛。

我們知道,發行紙幣是需要準備金的,簡單來說,就是你發行一貫的紙幣,國庫里就得有一兩的銀子存在那兒,這樣的話,紙幣才不會貶值。可朱元璋就是個大老粗,這方面的知識完全就是空白,發行紙幣時,他腦子裡根本就沒有「準備金」這個概念。再加上帝國初建,用錢的地方也多,朱元璋印鈔票簡直就上了癮。

在朱元璋執政的31年時間裡,平均每年都要發行515萬錠,在洪武二十三年,大明寶鈔更是發行到了1500萬錠。而元朝發行的紙幣最初也不過才只有20萬錠,後來雖然有所增加,但大多也就控制在150萬錠之下。兩者一對比,我們就可以知道明朝的紙幣超發到什麼程度了。

紙幣才超發必然會帶來貶值。洪武三十年,一兩白銀可以買四石米,可如果用寶鈔買的話,卻需要十貫。朱元璋死後,大明寶鈔的貶值更是日益嚴重,到明宣宗時,一石米、一匹棉居然要寶鈔五十貫。到明英宗執政的1444年,一石米更是達到了一百貫。從此,大明寶鈔兌換銅錢,一貫基本上就沒有超過兩文的。

大明寶鈔如此貶值,那作為統治者的大明皇帝們難道就真的沒辦法嗎?其實也不是。

比如說,他們可以大幅度削減用於宮廷的各種開支,少建些宮殿,少追求些生活上的浮華,少養一些跟皇室沾親帶故的人,這樣,錢就省出來了。退一萬步說,就算這種行為效果有限,可朝廷還可以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來解決財政危機。然而,他們卻沒有這麼想,他們只希望通過歪門邪道來挽救大明寶鈔。

明成祖朱棣執政的時候,他聽從了酷吏陳瑛的建議,對大家都需要的食鹽按斤收鈔。只是朱棣畢竟有點腦子,沒有立即在全國執行,只是在個別地方試點。明宣宗朱瞻基時,重臣夏元吉建議對商販加稅以回收寶鈔,朱瞻基對這個建議視若珍寶,立即執行,一時間,菜地、果樹、倉庫、驢車等都要徵稅,同時他還在全國各地設立33個鈔關,徵收船鈔,就是按照船的重量來收稅。

一時間,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皇權,其本質是極度自私的,它所維護的是一己、一個家族的利益。社會鼎盛、財富相對充盈的時候,皇家人固然要揮金如土;可當社會出現某種危機時,皇家人想到的依舊還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利益,至於百姓活得如何、國家能否真正強大,他們很少真正去想。明朝統治者對大明寶鈔的態度,便充分說明了這點。

記得曾有人說過,「權力必須懂得謙卑」,可實際上,從古至今,就從來沒有懂得謙卑的權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一位被歷史遺忘的抗倭名將,沒有他,抗倭歷史是不完整的
坑爹的武器:鴉片戰爭之前,清軍的火器只相當於三藩之亂時的水平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