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沒有李自成、張獻忠等揭竿而起,清軍能否順利入關?

如果沒有李自成、張獻忠等揭竿而起,清軍能否順利入關?

1644年9月,順治帝從瀋陽移駕北京,昭告天下,成為中原新一代主人。與此同時,大西洋上一個新的世界霸主正在崛起,通過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英國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代議制,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一百年後,工業革命爆發,在綜合國力上,英國甩開東方几條街。其實,中國在明朝中後期時,國內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而且奉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极參与國際競爭;政治山,以文官為核心的內閣權力膨脹,大有壓倒君主之勢。不出意外,中國也許能在英國之後不久便步入近代社會,繼續引領世界潮流。

清兵入關,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在對外開放上,均有所退步,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此不無關係。所以,現在許多人都在想,若是明朝末年,沒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清兵能否入關,中國又是否會衰落?在此,「縱橫國史」就來談談其中一個問題,即是沒有李自成、張獻忠,清兵可否入關這一說。我們不妨假設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李自成、張獻忠真心接受招安,然後出關迎戰清軍。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首領曾屢次接受朝廷招撫,不過很快又叛變,繼續和明軍作戰。此外,這兩人也不是做大事的料,缺乏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很容易滿足,前提是朝廷給他足夠的糧餉。如果1644年4月,李自成真心接受招撫,崇禎同意其裂土封王之請求,那麼張獻忠勢單力孤,自然也是願意歸順朝廷,否則受兩面夾擊,下場更悲慘。

按照李自成的說法,他們同意為明朝作戰,對付關外清軍,以表誠意。那麼,他們可否能阻止清軍入關呢?答案是,剿平女真不敢說,阻止滿清于山海關之外問題不大。道理很簡單,農民軍雖說烏合之眾多,但也不缺乏精銳老兵和猛將與謀士。李定國、孫可望、劉宗敏、李岩等絕非一般之人,只要使用得當,可以和清兵一決高下。此外,再有吳三桂關寧鐵騎配合,明軍可謂是如虎添翼。

第二種:李自成、張獻忠陣亡,明朝慢慢對付關外清軍。縱觀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其戰鬥力不算特彆強大,李自成、張獻忠等經常被明朝正規軍擊敗。若不是關鍵時刻清軍入寇,明軍主力回援京師,估計李自成、張獻忠等難逃一死。那麼,如果李自成、張獻忠等陣亡抑或是被朝廷處死,國內暫時穩定;此時,明軍騰出手來對付關外清軍,能否阻止他們進入中原呢?我們做這一假設的前提時間的1638年,因為這一年,他兩陣亡的幾率最高。

沒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在國內牽制,明朝就可以將更多的軍隊與糧餉投入遼東戰場,增強寧錦防線,估計洪承疇就可以在皇太極大軍到來之前,擊敗多爾袞,然後以逸待勞,擊退皇太極進攻,穩住防線。此外,沒了農民軍,估計盧象升不會被楊嗣昌坑死,孫傳庭也不會因崇禎瞎指揮而陣亡,他兩可以一起前往遼東作戰,天雄軍、秦軍將會成為洪承疇大軍的絕對突擊力量,在多爾袞連續撤退之時,兩支軍隊肯定會發動攻擊,清兵必敗。如此一來,入關就更不可能了。

第三種:李自成、張獻忠不鬧事,大明元氣未傷,全力對付清軍。這是最好的一種假設,李自成、張獻忠不鬧事,則說明當時的農業收成比較穩定,農民不會因飢餓而起來鬧事,流寇自然也就不存在。此時,明朝元氣未傷,可以全力對付關外清軍。這時,清兵若是想入關,無異於痴人說夢,甚至連效仿皇太極繞道蒙古進入中原劫掠之事都未必敢做。原因有二。其一、遼東邊防軍沒有內調,寧錦防線不會出現太大問題,清軍難以從正面突破。其二、國內財政充裕,既可以用於加固長城防線,又可以給蒙古各部更多的實惠,支持其對抗清軍,繞道蒙古入寇中原之事將難以實施。如若是這樣,清軍不但無法入關,很可能會被明朝慢慢耗死,最終不了了之。

總而言之,若是沒有李自成、張獻忠等鬧事,我們可以假設為三種情況,無論符合那一種,清軍都休想進入中原。不過,若想使用武力剿平女真,明朝還需要時間,尤其是需要訓練出一支裝備火器的精銳之師,然後派遣得力戰將出兵關外,收復遼東。各位說說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宮女和太監,竟然能間接為「弘治中興」埋下伏筆
同樣是開國之君,為何說朱元璋得位最正?原因不簡單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