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荒漠的形成、演化與現狀

中國荒漠的形成、演化與現狀

由於荒漠跨越的自然環境及其間分布的植被差異很大,故又可細分為半荒漠、典型荒漠(普通荒漠)和極旱荒漠。

內蒙古西部銀額盆地底部巴丹吉林沙漠的沙丘與湖泊

中國荒漠的分布

以沙漠和戈壁為主體的中國荒漠帶,大體以內蒙古蘇尼特左旗—達茂旗—河套東緣—鹽池一線與草原為界,以東是草原帶,以西是荒漠帶。

半荒漠(荒漠草原)分布在蘇尼特左旗—河套東緣—鹽池一線以西,狼山—雅布賴山以東的區域,其間包括毛烏素沙地西部、寧夏平原及阿拉善高原中、東部的騰格里、庫布齊、烏蘭布和沙漠,年降水量200~100毫米,植被以禾本科的針茅類和旱生小灌木錦雞兒等為主,蓋度多在30%以下。

典型荒漠由呈斷續分布的兩大塊組成:一是狼山—雅布賴山以西,馬鬃山東緣—玉門一線以東的區域,主要包括阿拉善高原中部及河西走廊中段;另一塊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准格爾盆地。此外,在柴達木盆地東部也有分布。這些區域的年降水量在50~100毫米。綿刺、泡泡刺、白刺和琵琶柴等都是地帶性荒漠植被。梭梭灌叢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沙丘上的主要植物,檉柳多分布在沙漠邊緣或低濕地段。

極旱荒漠分布於拐子湖—馬鬃山東緣—玉門一線以西,到天山以南,阿爾金山—昆崙山以北、帕米爾高原以東的遼闊區域分布,柴達木盆地的中西部也有分布。這裡年降水量大多在50毫米以下。地帶性植物多為矮小的超旱生灌木種類。

加上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寒荒漠,中國荒漠的總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千米。

內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中部的典型荒漠

荒漠形成的氣候因素

荒漠是乾旱氣候的產物,沒有乾旱的氣候就沒有荒漠的形成。中國西北內陸乾旱氣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青藏高原的屏障因素。不斷隆升的青藏高原最終成為一道高高聳立的屏障,使西南季風挾帶的印度洋水汽無法到達西北內陸;而來自高原的氣流在高原北緣下沉時,產生的「焚風」效應進一步加劇了塔里木盆地的乾旱。

二是西北內陸深居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跨越崇山峻岭,到達阿拉善高原東部時已是強弩之末。天山山脈的阻擋又使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微弱水汽難以惠及天山以南的廣大區域,使這裡成為中國最為乾旱的極旱荒漠區。

三是高原隆升強化了西伯利亞—蒙古冷高壓,致其成為冬半年(通常指從10月到次年3月)中國大陸的控制風系,乾燥的蒙古氣流導致少雨的西北內陸更加乾旱。

庫姆塔格沙漠東北部的礫質荒漠

荒漠的形成過程

荒漠雖然是乾旱的產物,但不同荒漠類型的形成卻有不同的地質和物理過程。

在冰期時,氣候寒冷乾旱,高山積累了巨量的冰川。當間冰期到來後,氣候溫暖,冰川消融,河流挾帶巨量的山地剝蝕物傾瀉而下。其中,較大的礫石首先在山前平原沉積下來,逐漸發展成山前戈壁帶,而較細的沙粒和泥土則被搬運到河流下游或湖盆。下一個冰期到來時,河水劇減,湖泊萎縮以至湖底出露。強勁的冬季風颳走湖底的泥土,留下了沙粒,最終演變成沙漠。吹走的泥土在周邊山地或更遠的地方沉積下來,成為黃土。

另一種情況是,當冰期到來時,在地形平坦遼闊的地域,強風將地表的土壤和沙粒捲起,向下風向移動。隨著風力減弱,較重的沙粒首先沉落下來,更細的黏粒在更遠的地方也沉積下來。經年累月,平坦遼闊地域的地表只留下一層風吹不走的石礫,形成了礫質戈壁;在戈壁下風向沉積的沙粒形成了沙漠;而最後沉積的一層層黏粒則堆積成了壯觀的黃土高原。

甘肅敦煌市北部玉門關極旱荒漠中的礫質戈壁

荒漠的演化

在中國荒漠帶演變中,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距今7.5萬~1.5萬年)和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3,000年)是內陸荒漠形成後兩個最為重要的演化階段。

末次冰期是第四紀以來中國大陸經歷的最為寒冷乾旱的時期。其中,距今2.1萬~1.0萬年的冰盛期的平均氣溫比現在低7~10℃,降水比現在少很多,200毫米降水線退縮到秦嶺淮河一線。巴丹吉林和騰格里等沙漠的範圍大幅度擴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成為完全流動的沙漠,毛烏素和科爾沁等東部沙地相繼形成;礫質荒漠的礫質化程度進一步強化,湖泊水位大幅下降甚至乾涸,柴達木盆地的湖泊幾近消失。末次冰期是中國荒漠範圍最大的時期。

全新世大暖期是第四紀以來中國大陸最為溫暖濕潤的時期。當時的溫度大約比現在高3~5℃,降水量比現今多三分之一以上。此時,各類型荒漠的植被蓋度都明顯增高,沙漠的範圍大幅縮小;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幾乎成為固定沙漠;毛烏素、科爾沁和呼倫貝爾沙地幾近消失,且經歷了一次明顯的成壤過程,內陸湖泊出現高湖面。全新世大暖期是中國荒漠形成以來範圍最小的時期。

大暖期結束之後,氣候又趨於乾冷。但是,除了15~19世紀出現的短暫小冰期之外,與末次冰期相比,近3,000年來內陸地區氣候總體上仍屬溫暖偏濕的狀態,期間雖有若干次冷暖變化,但均不足以導致中國荒漠總體格局的變化。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的荒漠草原

全球變化中的中國荒漠

20世紀50年代以後,人為活動使荒漠生態系統嚴重受損。例如,50年代的「全民大鍊鋼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以糧為綱」方針、三年困難時期對野生動物的亂捕濫殺和80年代草原承包到戶後的過度放牧等政策,都給荒漠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創傷。此外,水資源的無序利用造成部分內流河斷流和下游綠洲嚴重衰退,使土地荒漠化持續擴展。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措施。

一是加強法制建設,約束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二是推進生態保護和工程治理;三是針對荒漠生態系統脆弱、易損、難修復的特點,加強保護區建設。

目前,荒漠區的植被狀況從2004年出現好轉,近幾年又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內陸河流下游綠洲的衰退狀況初步遏制,局部範圍植被開始恢復。野生動物生境得到改善、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如普氏野馬種群不斷擴大,放歸自然的數量不斷增加;藏羚羊數量已擴展到近5萬隻左右;野駱駝、藏野驢的生境也得到明顯改善。

除了人的努力之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荒漠區主要氣候要素的轉變也助了一臂之力,可謂「人努力,天幫忙」。

中國乾旱區呈現出明顯的升溫趨勢,降水也出現較大幅度的增加,且增幅遠超溫度的上升幅度,而風力和蒸發力卻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在這些關鍵氣候要素變化的綜合影響下,乾旱區氣候總體呈現暖濕趨勢,多數河流的實際流量有所增加,湖面上升,植被趨於好轉,荒漠化多年擴展的趨勢也發生逆轉。

當然,儘管出現了這些趨於良性的變化,但是中國乾旱區缺水少雨的基本狀況沒有改變,乾旱-荒漠的景觀格局也沒有改變,乾旱區生態脆弱的特徵也不會產生根本的改變。荒漠生態保護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

本文節選自《大自然》雜誌

2014年第6期原創作品

歡迎分享和收藏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自然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大自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