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遼王朝的兩大歷史遺產:「執手禮」與東北「二人轉」

遼王朝的兩大歷史遺產:「執手禮」與東北「二人轉」

原標題:遼王朝的兩大歷史遺產:「執手禮」與東北「二人轉」


遼王朝的兩大歷史遺產:「執手禮」與東北「二人轉」


「大遼後人」在遼寧(二十一)


握手,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禮儀,而今盛行大江南北,已被世人廣泛接受,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禮俗起源於遼代的「執手禮」。此外,如今在東北大地家喻戶曉的「二人轉」並非是闖關東人群所創,而是萌生於紅山時期,成熟於遼代的東北本土藝術。遼王朝的這兩大歷史遺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01

無處不在的握手,源自遼代的「執手禮」


何謂「執手禮」?簡單說,就是我們今天隨處可見的「握手」。握手,誰人不知?但「握手」作為禮儀起源遼代併流行於世,卻鮮為人知。


在中國古代社會,君臣、同僚、親朋、夫妻,相逢、敘舊、愉悅、離別,握手言歡,執手話別,乃人之常情。如《孔雀東南飛》中有「執手大道去,各各還家門」;如北宋詞人柳永之名篇《雨霖鈴·寒蟬凄切》有這樣的傳世名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又如《後漢書·李通傳》云:「(劉秀)往答之,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但這種握手均為發自肺腑的情感流露,並非明確的交際禮儀。握手,升格為一種鄭重的禮儀,成為「執手禮」,據正史記載,源自遼代。



河北宣化遼墓壁畫里的男女共舞圖,被專家視為遼代的「二人轉」(資料片)


《遼史》卷106《國語解》云:「執手禮,將帥有克敵功,上親執手慰勞,若將在軍,則遣人代行執手禮,優遇之意。」可見遼人以執手錶優遇,亦可由別人代行。《遼史。聖宗紀》云:「統和四年春,樞密使斜軫(zhěn)、林牙勤德、謀魯姑、節度使闥(tà)覽、統軍使室羅、侍中抹只、奚王府監軍迪烈與安吉等克女直還軍,遣近侍泥里吉詔旌其功,仍執手撫諭,賜酒果勞之。」又聖宗開泰四年夏四月「樞密使貫寧奏大破八部迪烈得,詔侍御撒剌獎諭,代行執手之禮。」


而在遼代之前的中原漢族王朝,皇帝召見、賞賜有功之臣,臣子的回敬禮儀是叩頭或長揖。即便在遼代之後的金元明清等王朝也多是「叩首禮」,只有在遼代,皇帝獎勵臣僚時是「執手」以謝,若不便親為,可指派近臣代勞「執手」。


由此可知,「執手」一詞,是漢人所創;但「執手禮」也就是我們今天司空見慣握手之禮,嚴格來講,其知識產權則屬於千年前的遼人。執手禮,是誕生於遼代的一項影響深遠、普及甚廣的中華禮俗。


2


「二人轉「是史前史的「二神傳」

關於「二人轉」的起源,目前普遍認為是在清末民初的闖關東大潮中誕生的。當時,大批為生計所迫的山東人、河北人攜家帶口進入東北,以「河北秧歌打底、山東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此產生,「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四月二十七日的《泰東日報》。但在黃震雲先生看來,「二人轉」真正的起源地不在關內而在關外,即今天的東北地區,在唐遼時期的渤海人居住地最為流行。「二人轉」的確吸收了河北秧歌、山東蓮花落的藝術營養,但僅僅是借鑒而已,其文化之根實際在東北,是東北地區傳承許久的一種本土藝術。


在題為「二人轉的追根溯源」的學術講座中,吉林的楊朴先生指出,「二人轉」的歷史不只三百年,其文化之根、藝術之根可以追溯到距今5500多年的東北紅山文化,在內蒙古發現的3000年前的岩畫中,就呈現出男女共舞的「遠古二人轉」雛形。


何謂「二人轉」?在楊朴先生看來,「二人轉」是史前史的「二神傳」,是男女祭司的交媾舞,是烘托遠古先民生殖崇拜的「聖婚儀式」的置換變形。紅山女神文化的重大發現,為後人找到了「二人轉」遠古文化源頭,遼寧牛河梁的女神廟與其說是神聖的祭祀場所,不如講是「遠古二人轉」的表演舞台。


這之後,無論是女真人的「薩滿舞」、鄂倫春人的「黑熊搏鬥舞」、還是渤海人的「踏鎚(同「錘」)舞、遼代的「臻蓬蓬歌」,其原型都是紅山先民的性愛儀式舞,即今天的東北「二人轉」。



河北宣化遼墓壁畫中的「二人轉」場景(資料片)


楊朴認為,現在輿論批評二人轉「黃」,要提倡「綠色二人轉」,但從文化學角度講,二人轉的「黃」是從胎裡帶來的。從遠古「二神轉」原型到現代「二人轉」藝術,中間有一個長長的「二人轉」譜系,這個譜系構成了「二人轉」的發展史,變形史,遠古的性愛儀式及世俗娛樂的內容被剔除了,但其框架卻保留下來,而這種形式框架必然保留和承載了性愛的意味和意義。諱言談性甚至言性為恥,是在「從天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出現之後衍生的思維定式,這與「二人轉」內涵並彰顯的遠古生殖崇拜必然格格不入。楊朴表示,「二人轉」中的所謂的「黃」的內容,恰是這種古老藝術有關「性」的暗示與傳承,只要它的表現不是赤裸裸的、低俗的、非藝術化的,就應該被允許,不是強行取締的問題,而是度的控制問題。「二人轉歡歌浪舞,來源於遠古的性愛儀式,這儀式是一種原型,並且是原型之源。從原型的觀點來看,二人轉是原型的象徵。因而,它有著無比巨大的藝術力量!」楊朴說。


3


史書與壁畫里的「遼代二人轉」


學者指出,「二人轉」藝術雛形誕生於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則是在遼代逐步成熟與定型的,這有何歷史依據呢?主要看史書里的文字記載與遼墓壁畫里的形象呈現。

在《契丹國志》與《續資治通鑒》里,均記載了一種遼國境內的渤海人舞蹈,名為「踏鎚」。據黃震雲、李玉君先生考證,「踏鎚」由男女演員二人表演,樂器男子隨身操弄,或鼓或琴,並無定數,旋轉以蹦躂為主,是盛行於遼代渤海人居住地區的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說唱表演,也稱作「蹦蹦戲」,即今日「二人轉」的前身。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二十四記載:「渤海俗,每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往,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宛轉,號曰:『踏鎚』。」 《續資治通鑒》幾乎原文援引了《契丹國志》相關記載。由此可知,踏鎚已具有歌舞、音樂一體的特徵,而「更相唱和」中的主唱絕非一人,且邊走邊唱,這與我們今天熟知的「二人轉」的表演場景何其相似!


「二人轉源自遼代」之說的最有力的證據,是宣化遼墓壁畫。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是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張世卿的家族墓地。張世卿墓室四壁和頂部均繪有壁畫,共有壁畫約86平方米,壁畫再現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奢生活,有出行、伎樂、宴飲等場面。值得一提的是《散樂圖》,描繪由12人組成的樂隊和舞蹈者,樂器有排簫、大鼓、腰鼓、琵琶等,這其中就有「二人轉」表演圖,分為圖1與圖2,非常生動形象。



壁畫里呈現的充滿生活氣息的「遼代二人轉」(資料片)


圖1中的男女二人均為年輕演員,男子敲打著腰鼓、歪著頭、彎著腰、目視前方,正在演唱,分外投入;女子彎腰折袖,左腳抬起,似在旋轉。從裝束上看,演繹的可能是漢代朱買臣休妻的歷史故事。圖2為老少合演,化妝的老者拿三弦主唱,少年則伴樂而舞。


在《遼代宣化壁畫和東北「二人轉」的起源與流傳》一文中黃震雲先生指出,根據宣化遼墓這兩幅圖看,都是二人轉表演。其特點是一男一女搭配,後面可以有樂隊,也可以沒有,男子都隨身配置有樂器,或鼓樂或弦樂不等,表演時根據劇情都有適當的化妝。戲服並不正規,主要注重帽子,身上的著裝可以花哨,也可以是普通的戲裝。毫無疑問,二人轉在遼代已經出現了,主要是在遼國境內的渤海人中,流行區域在今遼寧與河北一帶。


4


遼聖宗竟是「二人轉」的忠實擁躉


從紅山時代生殖崇拜的「二神轉」到渤海人說唱雜糅的「踏鎚」,歷經千年的積澱、發展與融合,而今在東北大地家喻戶曉的「二人轉」終於在遼代定型,且有著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史載,連遼聖宗都是「二人轉」的忠實擁躉!

遼聖宗名耶律隆緒,乃遼景宗耶律賢的長子,遼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49年,是遼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當政期間,銳意改革、整頓吏治、開科取士、任賢用能,將大遼帝國推向鼎盛期!特別是他與母后蕭綽屢次征宋,迫使北宋放棄恢復幽燕故土的戰略企圖,訂立「澶淵之盟」,雙方各守舊界、和平共處,使遼宋兩國維繫了長達119年的北南和平,為兩國的經濟建設、文化發展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戰略機遇期,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遼聖宗文武雙全、多才多藝,他精射法,曉音律,好繪畫,作曲達百餘首,漢文化修養頗高,史稱「道、佛二教,皆洞徹其宗旨」。鮮為人知的是,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遼聖宗還愛看「二人轉」,看起「二人轉」來,不僅興緻勃勃,且一看再看,樂此不疲。《遼史》卷十六載:「太平元年冬十月,(遼聖宗)幸通天觀,觀魚龍曼衍之戲。翌日,再幸。」


「魚龍曼衍之戲」是「二人轉」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別稱,或可視作「二人轉」在遼代的一種變體,它起源於齊景公時代的侏儒倡優(古代從事歌舞雜戲的藝人)之戲,到漢武帝時正式定名,魚龍即所謂的猞猁之獸,曼衍亦獸名,是指由藝人執持特殊製作的珍異動物模型進行的雜耍表演,有幻化的情節,時稱「奇偉之戲」,民間多稱為「戲法」。說是「戲法」,但「魚龍曼衍之戲」可不是單純的魔術表演,其中還夾雜著男女的對唱、說辭及各種搞笑、誇張的動作造型,令觀者耳目一新,每每忍俊不禁。對此,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過文字記載。著過《通典》的唐代史學家杜佑對此戲持批評態度,認為「魚龍曼衍之戲」惑人耳目、動人心性、俗而不雅,乃西域之「幻術」,非賢者所當觀,這與當前流行的「二人轉雖好看,卻難登大雅之堂」的說法可謂一脈相承。


那麼,令遼聖宗沉迷的古代「二人轉」(魚龍曼衍之戲)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表演形態呢?後人可從四川楊子山出土的漢墓畫像磚獲知相關信息。在這塊畫像磚上,有一個舞綢的女子,高髻細腰,一腿直立,一腿勾起,一手高揚,一手微曲在胸下,長綢橫飄空中,她正回頭望著張臂蹲步而行的侏儒,這便是所謂的「魚龍曼衍之戲」。由此可知,漢代的「魚龍曼衍之戲」已出現了而今「二人轉」戲目中的正角與丑角,出現了滑稽小丑與曼妙女子間的男女搭配,以這種抓眼睛的審美落差,增強觀眾現場賞觀的心理悅度。


這種傳承千年的「魚龍曼衍之戲」至遼代演化為娛樂大眾的百戲雜耍,於南方,則變身為市井常見的三弦與彈詞。在宋代的上元時分,「魚龍曼延之戲」最為興盛,北宋宰相夏竦為此特意賦詩一首,名為《和上元觀》:魚龍蔓衍六街呈,金鎖通宵啟玉京。冉冉游塵生輦道,遲遲春箭入歌聲。寶坊月皎龍燈淡,紫館風微鶴焰平。宴罷南端天欲曉,回瞻河漢尚盈盈。


在與北宋同時代的大遼王朝,「魚龍曼衍之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二人轉」同樣深入民間,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權貴,還是引車賣漿的市井草民,皆喜聞樂見。翻開契丹蕭總管所作的《契丹風土歌》,那生動的「二人轉」表演場景便跨越千年撲面而來,泛溢著生命的躍動,滿滿的生活氣息:契丹家住雲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間紅。大胡牽車小胡舞,彈胡琵琶調胡女。一春浪蕩不歸家,自有穹廬障風雨……


「二神轉」也好,「魚龍曼衍之戲」也罷,「二人轉」這種起源紅山、定型遼代、興盛今朝的古老藝術之所以能沿襲千年,必然有著它不可忽視的公眾消費需求,必然隱伏著一條薪火相承的光陰線索,它可能格調不高,甚至有些荒誕不經,卻永不消逝,不斷向前,因為「存在,就是合理的」。

下期預告:「黃臉婆」,而今是一種令人聞之不快的貶損之詞,但在千年前的遼代,卻是婦女化妝的流行色,並被賦予「佛妝」之美譽。它為何由褒義詞淪為貶義詞?這期間,有著怎樣曲折的變異過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松侃史 的精彩文章:

TAG:阿松侃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