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齋志異·汪士秀》:會踢球能救命

《聊齋志異·汪士秀》:會踢球能救命

恰逢世界盃,男士們都早早準備好了啤酒小菜,準備熬夜觀戰。這是一種我理解不了的痴迷和快樂,畢竟到現在我連啥是越位都沒搞清楚,也不明白那麼多人跑來跑去搶一個球有什麼意思。但我覺得眾多真球迷、偽球迷熬夜看球,或者不熬夜也跟著刷屏社交媒體證明自己很man的人,都非常可愛。

雖然中國隊踢球不行,但足球起源於中國的蹴鞠還是得到國際足聯認證的。據傳蹴鞠為黃帝所創,本用于軍事訓練活動,還有人說它起源於戰國時期,因為《戰國策》記載蘇秦曾對齊宣王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所以可推測2000多年前的齊國臨淄就已經流行踢足球了。

蒲松齡是淄川人,就生活在有著悠久蹴鞠傳統的齊地,因此《聊齋志異》里也有一篇文章《汪士秀》寫的就是蹴鞠的故事。此文不僅寫得美,而且通過這篇文章,我們知道會踢球在關鍵時刻能救命,多掌握一個技能總是好的。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汪士秀,為人剛勇有力,跟他父親二人都擅長蹴鞠,遺憾的是,汪父四十多歲就在渡錢塘江時溺水而亡。

大概過了八九年之後,汪士秀因故去湖南,路過洞庭湖。有一天晚上泛舟湖上,月光下的洞庭湖美得冒泡,這一點范仲淹早就在《岳陽樓記》里有過膾炙人口的描述:「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六七百年之後,汪士秀看到的景色也差不多,因為張若虛曾說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也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總之,月光之下的湖面,水平如鏡,就像劉禹錫在《望洞庭》里形容的那樣:「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正當汪士秀欣賞月下湖光的時候,突然從湖裡冒出五個人。聯想一下那畫面,又美又嚇人,不過作者交代了汪士秀這人剛勇有力,膽子大,不害怕,就是把撐船的人嚇得夠嗆。

只見這五個人把一張半畝見方的大席子平鋪在水面,擺上酒饌佳肴,三人坐著喝酒,其中一人穿黃衣,二人著白衣,另有兩人站在旁邊侍奉,侍奉的二人好像一個老頭,一個小孩。

古代文人士大夫幾乎個個都是文藝青年,他們筆下的妖精也就頗風雅,有月豈能無酒?「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開個湖面野餐會,對酒當歌,不是人生幾何,因為他們是魚精,應該是「魚生幾何」?欸?好像哪裡不對,魚生不就是生魚片嗎?算了,反正就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意思。

月光之下喝酒,確實是風雅之事,要是文人喝酒,大概就要寫詩作賦,而魚精的文化水平大概也不怎麼高,他們沒作詩,吃飽喝足之後說:「趁此明月,宜一擊毬為樂。」雖然剛吃飽不宜劇烈運動,不過據說沙特球員就因為沒吃飯才以0:5慘敗於俄羅斯,踢球前吃飽也很重要。

古代的蹴鞠用球一般外包皮革,內實毛髮或米糠,但這是人踢的球,魚精們不用這個。只見小僮得令後立即沒入水中,取出一個圓球,這個球又大又圓又明亮,「大可盈抱,中如水銀滿注,表裡通明」,感覺就像從水裡撈了個月亮出來。

於是五個人就一起踢了起來,想像一下那情景:天上一輪明月,水中一輪明月,腳下還有一個通明如月的圓球,天上水裡像是有三個大大的夜明珠,有一個還是運動著的。湖面微風吹過,喝過酒的球員薄醉微醺,興緻高昂。

一不留神,這個亮晃晃的圓球就落到了汪士秀的船上,他本來就愛踢球,於是一時技癢,大腳開出,沒成想用力過猛——球破了,只見「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又如經天之彗,直投水中,滾滾作沸泡聲而滅」。

球迷們應該都能理解,此時球員會非常生氣:「哪兒來的生人,敗了我們的興緻?」侍者之一的老頭兒卻說:「矮油,不錯不錯,這是我家踢球絕技流星拐哎。」「流星拐」是蹴鞠的一種花樣,鑄雪齋抄本曾有何垠的註:「流星拐,蹴鞠采名也。如騰起左腳,即以右腳從後蹴鞠始起也。」白衣人一聽就不高興了:「卧槽,大家都這麼敗興,你一個老奴憑什麼這麼開心?快去把那個狂徒給我抓來,不然有你們好看!」

汪士秀也不害怕,拿著刀站在船中準備迎戰,就見一老一少兩個侍者拿著兵器過來了,汪士秀定睛一看,其中一個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父親!他就大聲喊爹,汪父很害怕,讓兒子趕緊藏起來。這話還沒說完,那三人都到了船上,於是一場惡戰開始,乒乒乓乓、稀里嘩啦一陣子,汪士秀贏了。

原來汪父並沒有死,當年渡江溺亡的有十九人,都被江里妖怪吃了,他因為會踢球得以倖免。那仨踢球的都是魚精,得罪了錢塘江神,所以搬到了洞庭湖,剛才踢的球就是魚泡做的。於是,父子倆高高興興回家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會踢球的重要性,當然,你要不會踢,就做個文明的觀眾,千萬別下場搗亂,萬一把人家的球踢破了,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餘一段墨 的精彩文章:

TAG:餘一段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