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夢想與現實不可調和時,施一公為什麼選擇科研之路

在夢想與現實不可調和時,施一公為什麼選擇科研之路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科學男神」施一公,幾乎每年都要回一次故鄉河南。今年回故鄉,最有意義的是6月9日晚與河南農業大學師生分享的一次科學盛宴。

在互動環節,有同學問他「理想與現實的掙扎、夢想和世俗的不可調和」。他說,「這其實是個大問題,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浮躁心態」。在這個大的社會環境下,你可以被打雞血,聽一次報告會,看一場電影,你會很激動,熱血半天,甚至兩三天。當這股熱情過去,你看看房價,物價,看看周圍人,你不得不又落入現實,落於世俗。

但是,這都沒關係,你只要跟隨你的內心就好,跟隨自然而然的那個想法去選擇、去生活。

你想去做研究,想去學習,那就去吧!

也許你會過得清貧,但你不可能對自己說我不想搞科研,你就真的不去想了。

只要你有自己的脾氣,這都好說,你就是要有「我不可能不成功,不可能做不到」的自信。

只要中國能有十分之一的人有這樣的脾氣,這樣的自信,中國就一定能夠更加繁榮富強。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他清醒地告誡那些有志於科研的學生:讓價值觀回歸理性,不再用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標。

並且要不斷去追問自己,是否真正在為人類社會創造價值?科學報國,才是科學家最大的榮耀!他說:現在學生受物質主義衝擊太厲害,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賺錢很酷。

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說,作為一位優秀的科研人,必須具備三條要素:一要注意工作時間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於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維,敢於懷疑權威;三要有脾氣,要有那一份執著和堅持。

施一公作為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是中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三合一院士」。他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體」結構,成為最震動世界的突破之一;在抑制腫瘤因子和治療老年痴呆症藥物研究方面,也具有讓世界震驚的研究成果。

但是,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當年的生物學成績非常不好,遺傳學和細胞學的實驗與課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成績。甚至在霍普金斯大學讀博期間,有一門生物學課程,連考三次,分別是52、32、22分,越來越少。他還說,他1989年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時,他的興奮點是從政和經商,而對學術並無興趣。

但是,就是這個對專業一無興趣、二無專長的人,最終還是走上了生命科學研究之路,並且摘取了科學巔峰的「皇冠」。因為,他始終忘不了清華大學一位老師說的一句話:「這個世界發展中,一半以上的學術問題來自對人類的關注,叫做生命科學。大生命學科在21世紀是最大的學科。」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培養起對生命科學的興趣!一定能培養起這種興趣!於是,在博士畢業半年後,他開始培養對生命科學的興趣。他說,現在看來,培養這種興趣有點晚,但極其濃厚,哪怕廢寢忘食,哪怕沒日沒夜地干,都覺得樂在其中。

他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告訴大家,不要耍小聰明,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晚宴。不要以為你早上8點去,晃晃悠悠做點實驗,晚上8點離開就可以了。任何人不付出時間,一定不會有成功!任何東西都可以再生,時間不可以再生。

施一公說,科研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讓我們能夠無憂無慮地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科學問題。但是,我們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我們的研究是希望能夠回報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我們不去攀比個人待遇的高低,因為不少人已經豐衣足食了,更應該攀比科學貢獻的大小,攀比對國家貢獻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樂,在科學研究和對國家貢獻上,要不知足而常樂。

專家點評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市場經濟衝擊、人們心態普遍有些浮躁的年代,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娛樂至死」的年代,施一公院士無疑是一面更加可貴的旗幟,是一面鮮艷的旗幟。

這面旗幟在年輕人中的號召力,無疑是與他對國家和人類的巨大貢獻分不開的,彰顯了科學的力量。他在河南農大作報告時,人山人海的場面,一方面說明年輕人的內心依舊澎湃著對科學的憧憬與崇敬;另一方面也說明真正的科學男神,其風采一點也不亞於「娛樂明星」。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

施一公院士這面科學旗幟,對青年人具有強大的召喚和引領作用。正像他所說,只要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生活,打心眼裡認為做科研一樣很酷,甘願付出時間的成本,就一定能夠「不畏浮雲遮眼望」,不為世俗所動,永不浮躁,從而為科學的旗幟增添更加鮮艷的色彩。

(點評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 張改平)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跟人工智慧聊二十分鐘是件挺難的事
轉基因反對者從未提出過真正的科學問題

TAG:科技日報 |